王卓
摘 要:像其他類型的民族音樂一樣,滿族民歌在其民族發展長達40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隨著滿族先民的朝代更替、南遷,將文化藝術的種子撒向了全國各地,并與當地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音樂進行了有機的融合,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某些漢族民歌、少數民族民歌。同時,一些漢族民歌的詩歌韻律也被滿族民歌所吸納。在這一音樂文化傳播與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滿族風俗的影響力對滿族民歌的綿延不絕、長盛不衰的傳承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黑龍江;原住民;滿族民歌;傳承;發展
滿族民歌是滿族人民千百年流傳下來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是滿族其他音樂形式的基礎,無論是滿族的樂舞、說唱還是戲曲等都離不開滿族民歌的原始素材。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我們對滿族音樂文化歷史淵源、音樂藝術形式的探討和深化研究會逐漸為世人所知。
1 傳承滿族民歌的意義
通過近些年的研究,滿族民歌在滿族及全國人民心中仍舊影響深遠,根植于滿族人民群眾心中,傳播久遠、源遠流長。雖然滿族不使用自己的語言了,但是這些民歌還在傳唱,《跑南海》《求雨歌》《悠孩兒調》等依然富有生命力,更加旺盛地存活在滿族人民之中,甚至有些民歌被兄弟民族所吸納、借鑒,有些民歌也在漢族中傳唱,如《出征歌》等。
另外,通過實地調查發現,滿族民歌的內容是相當豐富的,對其演唱及理論進行研究,不僅豐富了東北史、東北民俗、民間音樂文化,特別是對東北地區滿族等土族原始音樂藝術及其發展源流的研究,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資料和重要線索,并且近20年來黨和政府及有關文化科研部門對滿族薩滿文化的挖掘與搶救,眾多手抄神本的出現,以及滿族眾慶薩滿文化傳承人和民間歌唱家、音樂家、民歌手的錄音、家庭訪問和平時創作及祖先留下的歌曲記錄,都極大地豐富了東北滿族民歌文化、滿族民族民俗文化及研究基礎。
2 傳承滿族民歌的方式
2.1 民俗流傳
民俗是一個民族悠久歷史的文化傳承,在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及宗教信仰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要想認識一個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必須先認識這個民族的民俗傳承。滿族作為生長在白山黑水間的森林民族,由于受地域、氣候等特殊環境的影響,造就了過去東北滿族人民狩獵的生活方式和民俗習慣。例如,滿族人在大婚的當天轎停時,新郎要虛射三箭,在揭開蓋頭時要唱《喜歌》,鬧洞房時要唱《拉空齊》;生孩子時要將大門口掛上弓箭、紅綾,并且要將孩子放在悠車里,吊起來養活。所以,大家就有了耳熟能詳的各式各樣的《搖籃曲》。滿族在人死后要守孝,到現在我們見到一些滿族聚居的地方,甚至東北地區的某些農村,還保留著這些習俗,要唱《行孝歌》《哭喪調》《哭夫調》等。慶豐收時要唱《慶豐收》。包餑餑時候唱的《黃米糕》《包餃子》等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贊頌,尤其在宗教儀式上演唱的歌曲,如《佛波密》《請神》《排神》《納污云》等,這些民俗歌曲在一定意義上既保留了民俗文化的傳統,又推進了滿族民歌自身的創新與題材的多樣化。
2.2 民間藝人傳承
滿族民歌通常在幼年時耳濡目染于長輩們的薩滿儀式活動中,就開始有了雛形,在哼唱歌謠《搖籃曲》中長大。筆者生長在這個環境中,經過大人的教唱,逐漸掌握了一些曲目,隨著長大成人,自己也就成了歌唱者。此外,唱神歌作為一項“本領”,并不是每一個滿族人都能唱、唱好,這其中必然存在文化遺傳的因素。而根據中國傳統習慣,祖傳“技術”是不輕易“外傳”的。這樣有些民歌就成為民間藝人傳承的主要方式,家族和師傅傳承也包括在內。
(1)民間藝人傳承。在改革開放后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隨著百姓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除了神歌傳承可見之外,民歌傳承目前主要是靠師徒傳承。在東北這塊肥沃的土地上,村村鎮鎮幾乎越來越少見純正的滿族民歌了,但值得高興的是一些神歌曲目被很好地傳承和保留了下來,有的還保留著民歌的某些因素。曾記得外祖父傳授“神本子”演唱技藝給徒弟時,筆者還是個小孩子,可記憶猶新,先是請神、領神、祭神桿、擺件子等一系列有步驟的儀式活動,不失一環。從而看出,師徒傳承具有一定的傳承穩定性和技藝程式性,有利于民間藝術的發展傳播,是最普遍、直接、典型的一種傳承方式。
(2)家族傳承是以親情為基礎的世代相傳,是傳授技藝的一種方式。因為有血緣關系,長輩能夠毫無保留、全心全意地將“神本子”及其他技藝傳授給子孫,使這項技藝繼續發揚光大。
在今天的遼寧岫巖,滿族民歌在清朝就非常盛行,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七旬以上的滿族老人會唱滿族民歌中的號子、小唱,且這些已被列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遼寧岫巖民歌《茉莉花》就是一首久唱不衰的滿族民歌,其傳承人周德則經常和家人聚在一起唱當地的民歌,他說:“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都是口傳心授的,我打算把它整理出來,因為它代表了滿族民族民間文化的一個承念,我們今天要把它完整地傳下去,使其得以發揚和流傳。”
3 滿族民歌的音樂教育
改革開放以后,為了弘揚滿族音樂文化,有相當一部分年輕的滿族人開始學習自己的民族語言,并且正在逐步擴大影響范圍。如黑龍江省富裕縣三家子滿族村建立了全國第一所滿語學校(政府建立),黑龍江大學相繼建立了滿文專業,哈爾濱阿城區的公辦學校也組建了滿文中專,哈爾濱工程大學成立了滿通古斯語言研究會。2009年12月1日,東北師范大學在滿族語言文化研究中心舉辦首期滿語學習班,有相當一部分年輕的滿族人開始學習自己的民族語言,滿語已經開始進入校園,并且正在逐步擴大范圍。國家已經有幾所音樂院校將各少數民族民歌納入課堂中,而這些民歌的挖掘和開發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整理和編制,讓滿族民歌真正走進課堂,讓一些失去的文化得到拯救,將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學校的音樂課程實際結合起來,向下一代傳承我國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是滿族民歌現代傳播的一條重要途徑。
綜上所述,近些年來,由于滿族語言的漢化及滿族民歌手相繼謝世,滿族的民歌手非常稀少,即將后繼無人,所以如何挖掘保護這項工作是迫在眉睫的一件事情,希望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對于滿族民歌手及滿族民歌和演唱給予保護和支持,使得一些珍貴的資料錄音得以保存。
通訊作者:李莉,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