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星童
摘 要:一直以農業為重的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學領域上都離不開“鄉村”,“鄉村”根深于每個人的心中。所以在文學領域,“鄉村”對于作家的影響力不可忽視,可想而知關于“鄉村”的文學作品的數量也非常之大。這些作品對于“鄉村”的描寫,都有一種難以描述的情感,寄托了作者內心深處的感受,從大多數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心中最柔軟的部分。可見大多數作家都有“鄉村情結”。本文敘述鄉村情結在現當代多元素影響下的內容變化,以及文學中的鄉村與現實中客觀存在的鄉村內容差距和相似之處。
關鍵詞:鄉村;城市;文學
1 “文學中的鄉村”的由來
地理學、經濟學或是社會學意義上的鄉村與文學中的鄉村存在著什么不一樣的差異?鄉村是相對于城市存在的,其他學科意義上的鄉村是一個客觀存在體。而文學中的鄉村則是由不同的作家通過自己心底深處對于鄉村的記憶來書寫成文,每一個不同的鄉村意象都包含了某種文化結構和某種社會關系,并且隨之轉換成一套生活經驗。這種轉換是重要的也是令人深思的。客觀存在的鄉村,為什么會成為書作當中的一個文學意象?而且這些作品中的“鄉村”都有著不同的意義。
在現當代文學中,大多數描述鄉村生活的作品,其作家都生活在北京、上海等這些大城市,例如江浙的王魯彥、湖南的黎錦明、貴州的蹇先艾等。他們的作品描寫的“鄉村”都是他們自幼生活的家鄉。所以在這里看來,“鄉村”和“家鄉”有著十分微妙的關系。每每提到“家鄉”,腦海中都會呈現出小河、矮房子、稻田等自然景象,這就是人們所認知的客觀存在的“鄉村”。那么為什么他們這么熱衷于寫自己家鄉的人與事呢?或許正是因為在異鄉,心底對于家鄉的思念迸發,所以才將家鄉的人與事書寫下來,告訴給更多的人,讓他們一起到作者的家鄉去看看。文學中的鄉村自古以來都是存在于文本當中的。中國古典文學中,很多的古詩詞都有描寫鄉村生活,又或是懷才不遇的官員們,在官場上遇到很多不順,于是在詩歌中寫自己的家鄉來表達心中的思念,想要回到家鄉過上平淡的生活。還有很多詩歌文言是寄希望于一個理想世界,即桃花源般脫離塵世的無憂無慮的和平世界,也是以鄉村作為環境來刻畫這樣的意境。
可見,鄉村從古至今,都是文本中經常出現的環境刻畫。縱觀中國的經濟發展,一直以小農經濟為主,重農抑商的政策一直占據主導地位。農業文明一直是中國重要的文化之一。而農業的發展都是在鄉村進行的,“城市”這個概念出現得比較晚,幾乎所有國家的經營模式都是圍繞著“鄉村”。客觀存在的“鄉村”,或者說地理意義上的“鄉村”,一直在土地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詩人、詞人也絕大部分來自農民家庭,故鄉都是處在鄉村的,所以心中的最深處都有著對鄉村濃濃的情意。人們在抒發感情的時候,寫作文字讓其他人能感知其心中的想法,多喜歡將客觀存在的“鄉村”轉換為各種意象再轉為文字。在現當代文學中,人們也一樣不能忘卻心中最深處對于“鄉村”的情感,所以這樣的“文化結構”就隨之形成。“文學上的鄉村”才能誕生。
2 現當代文學中的“鄉村”
自魯迅開始,文學開始介入“現代性”,鄉土文學也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在此之前,“鄉村”在人們的創作中和多個元素產生了各種各樣的關系。比如,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關系。鴉片戰爭后,我國的國門被迫打開,國外那種以城市經濟發展為主的模式被傳入中國這片一直以鄉村和農業為主的土地上。城市與鄉村一直以來都是不同的文化空間,在主要的經濟來源、生活方式、社會關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在文學語言上,人們可能更多地欣賞“鄉村文學”中質樸的語言,這對于在城市生活的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種精神上的解放。在20世紀到來之前,中國大部分的文學作品對于兩者的態度仍以“鄉村文學”為主導。城市在文學領域的地位還是被鄉村壓制著。比如《紅樓夢》,劉姥姥在大觀園鬧出的笑話證明了城市與鄉村的差別。以這種對比形成的喜劇效果來映襯出文學中“鄉村”覆蓋了“城市”。細看《紅樓夢》等作品,可以看出中國之前的經濟模式是存在問題的,即使“鄉村”在文學中的地位蓋過了“城市”,但是文學作品中“城市”一再被寫入,也證明了“城市”的力量在不斷壯大。由于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經濟發展十分迅速,都是來自鄉村的商人到城里經商,并且發家致富,他們的權力也得到了膨脹。這樣一來就撼動了皇帝在國土上的威信,所以“城市”所帶來的影響力不可忽視。城市文明和農業文明的沖突也在中國迅速膨脹的經濟中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20世紀初,“城市”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文學作品當中。但是在文學作品中,“城市”和“鄉村”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比如這兩種文學中所描述的意象群體不一樣,鄉村文學擅長刻畫自然風景,并且將自然風景與作者的個人感情相結合化作紙上的藝術。而城市所構成的意象都是充滿現代科技的物品,如汽車、飛機、工廠等。這么一看,兩者在文化領域格格不入,沒有人能夠將這兩種意象群體寫作一片。并且從美學角度來看,“城市”總是缺少了許多自然的美感,多出的都是人造的、生硬的、沒有生命的意象。作者很難將自己的個人情感加入“城市”這些意象當中。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城市”給“現代性”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力。“其實,大多數‘鄉土文學作品都籠罩著一種沉重感,優雅的意境早已被現實的苦難沖破了。”“感受最深的是鄉村悲涼的生活,愚昧的鄉風鄉俗,被擾亂了的鄉村家庭狀態,被金錢侵害和腐蝕的人心。”這是一位學者在論及20世紀20年代中期鄉土小說所寫的文字。可以看出,在巨大的社會壓力下,人們對于“現代性”開始抱有追求的態度,對于“鄉土文學”則是一種認為其阻礙經濟發展的因素之一。20,世紀鄉村小說呈現出3種基本傳統:從魯迅到韓少功是以知識分子立場、文化批判形成的啟蒙傳統;從廢名、沈從文、孫犁到汪曾祺、賈平凹是以知識分子立場、人性審美形成的詩化傳統;從趙樹理、柳青到高曉聲、路遙是以農民立場、現實視角形成的“史詩”傳統。這3種傳統在90年代出現的鄉村小說《白鹿原》中實現了全面的整合和超越。
20世紀80年代,面對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沖擊,中國傳統文學受到了一定的打擊。因此,“尋根文學”開始出現。傳統文化被指為文學的“根”。“根”的意識不是狹隘的,不是某一個民族獨有的,而是全人類所共有的一種文化情結,它也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得以延續下去的必要條件。中國“尋根文學”的作品里,幾乎都是在寫鄉村,作品里的人物性格和城市里的迥然不同。而且這些作品都展現出很多不一樣的地域特征。比如賈平凹的商州文化、烏熱爾圖的草原文化、扎西達娃的青藏雪域文化、鄭義的太行山村文化。這說明了作家們從這些區域文化中尋找的是理論文本中所期盼的文學的“根”,而不是地域文化是否能傳達傳統文化的精髓。非常多的作品是指向深山老林、美化鄉村生活、沉浸于田園牧歌當中的,這些對于人個性的解放,可以看出城市所帶來的壓力,比如功利、算計等。人們在這樣的壓抑中,都有對兒時故鄉的回憶,希望有一天能重返故鄉,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所以在人物性格刻畫上都是以樸素、單純為主。
在當代的許多作品中,人們或許更喜歡看城市中為了金錢或者是職業利益打拼的作品。正是由于“現代性”所帶來的影響,人們在城市中為了更好地生活,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針對這些問題,很多作家將精力放在了如何在官場上攀升或是在商業上獲得更多的利益。這些對于讀者來說,可能不是精神上的放松,而是對其生活和工作有更好的啟發作用。可見,兩種文學在各個方面都是格格不入的,很難同時出現在一部作品當中。
3 “文學中的鄉村”的未來發展
當今世界,城市的發展可以說已經十分成熟,基本上每座城市的體系都建立起來了。現代化和工業化帶給城市諸多問題,鄉村的大自然又回到人們的視野當中,成為許多人向往的地方。文學中的“鄉村”開始不僅僅是文學作品中的“鄉村”,也不僅僅是作家們心底的深處。鄉村的生態、綠色文學開始成為“文學的鄉村”的重要語義。現代化帶給城市多重的問題,比如污水廢氣的排放、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海平面上升等。文學研究開始涉及對于環境尤其是鄉村環境的生態分析。生態文化也開始被人們所知。生態文化包括廣義上的生態文化,即物質文明的生態文化和精神文明的生態文化;狹義的生態文化主要談的是精神文明的生態文化。生態文化的重要性由此可知,其中對于鄉村生態的重視也出現在很多文學作品當中,所以文學中的“鄉村”開始在人們心中得到了轉移。
生態文化是人與自然協同發展的文化。隨著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尖銳化,為了使環境朝著有利于人類文明發展的方向發展,人們面多諸多環境問題,必須調整自己的文化觀念來修復舊文化所造成的環境退化。文學作為文化重要的表現形式,范圍不僅涉及社會問題,還涉及自然生態系統。其實文學的綠色之路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開始,只是這些年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而以自然生態系統為主的鄉村又接連遭到城市化帶來的破壞。所以綠色生態文學的重點都放在鄉村環境的分析上。
先秦文學中,《莊子》《荀子》《詩經》等文學作品就注意到了很多環境問題。漢代的辭賦中,枚乘的《七發》、司馬相如的《子虛賦》都寫出了人與自然的親密關系。從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可以看出古人對大自然的尊崇和向往。希臘神話則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以這種非凡的想象力來創造奧林匹斯神系,這反映了遠古人類和自然的斗爭。狄更斯的《荒涼山莊》和《艱難時世》描寫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工業和自然環境的污染,這體現了作家對于人類未來的擔憂,也說明了他們希望改善環境。西方很多作品都描寫了人類與自然的較量,比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老人與鯊魚的較量,但最終被自然報復。這里可以看出人類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無力。描寫人與自然的作品還有列昂諾夫的《俄羅斯森林》、阿斯塔菲耶夫的《魚王》、拉斯普京的《告別馬焦拉》等等,都是在分析人與自然的關系,并且指出了如果人與自然的關系遭到踐踏,之后人性將會扭曲。從外國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人們很早就開始意識到自然對于人類的重要性,可以看出他們的生態意識。
因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到來,環境問題引起人們重視的事件相對于外國而言較晚。但是在環境問題上,很多作家十分重視。中國作家在描寫環境問題上和國外存在區別。中國的作家擅長書寫鄉村的自然問題,從而突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描寫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而西方文學則是將人與動物的關系,以及與自然斗爭的問題作為重點。近20年來,以生態環保為主題的生態文學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比如汪曾祺、王蒙、張賢亮、陳建功、余華等,他們擅長將鄉村作為事情發生的背景,并且將環境生態主題作為終生創作的目標和追求。同時,環境描寫不僅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還突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烘托出作品中描寫的事物。比如,沈從文在許多作品中就將人和自然的親緣關系表現得恰如其分,表現了他強烈的環境意識。中國很多作家都很注重對環境的刻畫,所以在反映生態問題上選擇了“鄉村”,并且塑造出各種各樣的鄉村人來體現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強調了人不能離開大自然。
對生態文學的描寫離不開人類所處的生態環境,傳統的文學理論把環境描寫定格為刻畫文學作品中人物的手段。所以,“鄉村”作為環境描寫,人物性格也自然被定格到農村人身上。描寫環境有助于突出人的性格特點。所以在綠色文學的發展過程中,鄉村的細致刻畫加之人物塑造,對于人應該尊崇自然的問題,許多作家把“文學中的鄉村”寫成一個大的自然生態系統,以這個為背景來書寫人與環境的問題。這也可以看出“文學中的鄉村”在文學領域中的發展趨勢。
4 結語
“鄉村”似乎越來越遠離人們,但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鄉村”。每個人對于“鄉村”都有著不同的理解,這取決于他們和“鄉村”有著怎樣的接觸。在現代化的今天,科技和工業發展越來越迅速,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文學中的“鄉村”可能只是人們的心中所想,或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的精神寄托,但是“鄉村”是一種歸宿,無論是肉體還是精神上的。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享受著方便快捷的服務,城市化的速度越來越快,鄉村面積越來越少,但是文學中的“鄉村”所占的位置永遠不會動搖。在不同學術領域,“鄉村”可能成為很大的問題,但是在文學領域,“鄉村”可能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倒影。
參考文獻:
[1] 南帆.啟蒙與大地崇拜:文學的鄉村[J].文學評論,2005(1).
[2] 邢植朝,詹賢武.文學的綠色之路——論文學創作的生態環境意識[J].新東方,2002(4).
[3] 周鴻.生態文化與鄉村生態旅游[C].第二屆全國復合生態與循環經濟學術討論會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