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舫 王春暉
摘 要:本文從吉林省的漢族、滿族和朝鮮族的民居入手,從風景資源、特色民居、開發政策三個方面探討了吉林省民宿開發的可行性。
關鍵詞:吉林省;景觀;特色民居;開發
吉林省風景奇特,為民宿開發提供的支持是不言而喻的。結合地域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進行場所建設,可避免出現千篇一律的民宿趨同現象,營造主題民宿的特色景觀也是突破這一瓶頸的關鍵節點。
1 吉林省民宿景觀營造的相關分析
1.1 區域分析
吉林省位于歐亞大陸中緯度的東側,四季分明,雨熱同季。主要有五大水系,同時分東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兩大地貌區。
清代以前,雖然東北歷代都有漢人,但并未形成大規模,主要是滿族等土著居民的故鄉。清末民初時期,大批華北、山東等地居民才大量移居東北,經發展融合后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社會環境。
1.2 文化內涵展現
(1)趨同性。地域特性可以使同一地區的不同文化向某一點趨同,如東北漢、滿、朝鮮三族民居普遍使用的火炕。漢族是“一 ”字炕;滿族是萬字炕,滿語為“土瓦”;朝鮮族的是滿屋炕,又稱“溫突”。這種具有鮮明特點的趨同性是產生一個富有地域特色的多元文化集合體的條件之一,代表了一個地區文化內涵的復雜性。這種“趨同”避免了民宿景觀開發的千篇一律現象。
(2)多樣性。在吉林省文化多樣性中,滿族與朝鮮族最具代表性。薩滿祭司是滿族文化的典型代表,“薩滿”是通古斯語言,即“巫”。薩滿教的祭祀儀式由察瑪主持,他的穿著與吟唱神歌的動態形成了具有場所精神的符號意義。“薩拉器”獨特的節奏與察瑪的吟唱相互應和,營造了一種肅然、莊重、神秘的祭祀氛圍。目前展示的滿族特色文化傳承有滿族秧歌、薩滿舞專業表演、鷹獵習俗表演、滿族說部表演、滿族剪紙專業表演。這些文化保留得較為完整。
朝鮮族文化深受儒釋道的影響,如吉安高句麗的壁畫中,道教崇拜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都有所描繪,同時還有具有鮮明特點的飲食文化、游藝文化和服飾文化。
2 吉林省民宿景觀營造
2.1 景觀元素提煉
凱文·林奇將環境意向分為通道、邊緣、地域、節點、地上標志五種實質的空間,人對地方環境的認知感受取決于這些空間的形成特色,所以把吉林省民宿景觀元素劃分為邊域、邊界、場所、出入口、標志進行設計。
(1)邊域,是以圖底關系為出發點進行定義的。如果民宿是圖,控制它的大環境則是底,生態環境與民宿結合,彼此互為映襯,形成雖由人作,卻宛若天開格局。
(2)邊界。既分割又聯系的隔斷性邊界是聯系邊域與民宿主體的重要設計元素,它是明確邊域與建筑關系的第一要素。
(3)場所。場所應以體現精神為貴,并能使記憶延伸到物質層面,可稱之為場所精神。
(4)出入口。出入口會引起人類潛意識的波動,它代表的不僅僅是門。
(5)標志。在《城市意象》一書中,林奇將“標志”定義為“一種點狀參照物,是觀察者的外部觀察參照點,有可能是在尺度上變化多端的簡單物質元素”。加強了吉林省民宿標志的符號意義。
2.2 民宿景觀營造方法
(1)突出主題的方法。吉林省文化多樣,所以民宿的主題性必須在景觀設計中清晰表達出來。通過時間、空間等相關景觀設計元素的疊加,拓展主題精神空間,并以此展現豐富的符號信息,使其所蘊含的主題得以彰顯。
(2)定制性。只有真正的個體性民宿才能提供大眾滿足的高品質服務,所以在景觀設計過程中,民宿擁有者的參與定制性是特色景觀的重要設計方法。
(3)傳承與創新的應變性。傳承與創新這一辯證關系無論怎么把握,其核心思想都應該是應變性的展現。傳承需要面對時代的變化,創新需要面對檢驗,應變隨時出現在設計者與使用者之間,所以應變性是民宿景觀設計的重要方法。
(4)情景交融的生態設計。情景交融不難,真正做到生態卻很難。開發大自然本來就是對生態的破壞,就地取材更是雪上加霜,所以我們的民宿開發應小型化、原居化,相應的景觀設計才能做到情景交融的生態設計。
3 吉林省民宿景觀的保護
保護是一種有效的后續營造手段。
3.1 政策的良性引導
2018年8月,吉林省出臺了《關于推進避暑休閑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建議出臺鼓勵原居民的原居利用和保護的相關政策,協調好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關系。同時政府加強了示范性項目的后期宣傳,避免從眾效應的不良影響。
3.2 合理利用有效資源
充分挖掘地方傳統工藝是合理利用有效資源的重要手段。地方傳統工藝代表了地域性的合理整合,避免了新型材料的拙劣替代、就地取材式的浪費,以及地方人力資源的浪費,真正做到有機生態保護。
4 結語
地域性特征是民宿的根本,景觀伴其所生,這種人工環境可以為地域環境的保護、發展提供支持,并促進吉林省旅游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義萍,何曉軍,譯.華夏出版社,2001.
[2] 錢健,宋霞.建筑外環境設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1.
[3] 楊圣敏.中國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