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靜
摘 要:藝術實踐能使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得到提高,業務能力得到鍛煉,專業知識得到應用,是檢驗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成果最直觀有效的方式。音樂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應以提高學生音樂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根本目的,通過整合實踐教學平臺、統籌實踐教學資源、打造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規范實踐教學的組織管理、完善實踐教學的評價體系,使實踐教學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關鍵詞:音樂學;實踐教學;模式;探索
“實踐”教學是藝術學科區別于其他專業的一個標志。一般學科比較重視教學、科研,而音樂學專業的發展規律除了兩者之外還必須有實踐環節,藝術生產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藝術實踐的過程。音樂實踐作為教學的組成部分,是培養創新人才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體現音樂學專業教學質量最直接的方式。[1]
1 當前高校音樂學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教師觀念落后、意識淡薄
對于在以理工為主的綜合型大學下開辦音樂學專業,其辦學定位、目標認識易存在模糊、不全面的問題。高校的音樂學專業教育一直是以課堂教學為主,這種傳統思想已植根于大多數教師的思想中。所以,很少有教師能把藝術實踐與課堂教學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來對待。
1.2 學生參與程度不均、輻射面不廣
音樂實踐活動要求質量,對于發現和培養專業的尖子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對于水平一般的學生就很難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另外,音樂專業應該為培養全面人才、繁榮校園文化而努力,除了本專業學生外,還應該帶動更多其他專業的學生參與其中。而現實往往是音樂實踐過程中,民樂隊、舞蹈隊、合唱團的選拔或根據演出任務展開的實踐都要經過專業的考核,以致非音樂學專業的學生望而卻步。
1.3 藝術實踐教學實效性不強
從各大學的實踐教學實效性來看,藝術實踐雖然已經出現在教學計劃中,并占有一定比例的學分,但時間較為機動,執行時存在較強的隨意性。另外,大部分的藝術實踐在實施過程中缺乏嚴密的實施計劃,實踐的形式、內容與目標不甚明確,藝術實踐效果得不到顯現。
1.4 實踐教學效果的評價體系薄弱
對于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專業教育,理論教學效果的評價體系向來受到重視。學校、學院甚至系里都有比較規范的評價標準。而對于處于“邊緣地位”的實踐教學,其教學結果評價體系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評價主體沒有明確學生、專家、領導的立體式結構,評價標準也沒有規范,因而實踐教學效果的評價能力是薄弱的,甚至是缺失的。
2 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建構
顯然,對當前音樂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性的探索勢在必行。由于音樂學專業尤其是在工科院校背景下辦學的特點,藝術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不存在普適模式,要在緊密結合專業特質化的要求基礎之上,以提高音樂學專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線,探索合適的實踐教學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 整合專業實踐平臺和實習實訓平臺
專業實踐和實習實訓兩個平臺是開展藝術實踐教學的支撐。專業實踐平臺主要包括琴房、排練廳、音樂教室、電鋼教室等的硬件平臺。學校要加大投入,在數量和質量上加強對硬件設施的完善,還應開拓并完善學生進行藝術實踐的場所,設立適用于不同規模、不同性質演出的專門場所,在校園內提供一些小舞臺或廣場舞臺,并積極鼓勵學生在這些場地進行實踐演出。這樣既豐富了校園文化,又鍛煉了學生的登臺素質。
2.2 統籌校內外實踐基地及其資源
學校應主動與社會建立長期協作關系,組織學生到校外演藝院團實習,由校內專業教師和校外演出院團選派的專業人員共同指導學生的實踐教學。此外,可以通過建立校內外的合作關系,聘請院團的一線人才充實教學隊伍,擔任專業外聘教師,形成了校內專任教師、外聘教師和客座教授組成的教師團隊。實現了“內培外引,專兼結合”,能極大地提高師資隊伍的水平,實現基地建設和教學團隊建設的雙贏,既培養了學生優秀的專業素質又培養了較強的實踐能力,促進了學生全面成長。
2.3 構建“教學—實踐—創作”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
首先,根據培養目標和學生的特點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分類管理;其次,教師指導學生通過不斷的自我實踐訓練,逐步吸收、消化專業課上的知識與技巧,并投入到演出實踐中;再次,在實踐活動實施中,學生不斷與作品磨合、探索,對作品和表演進行改編、創作。此時,專業老師在此過程中給予一定的方法指導與實踐意見。在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得到提高,業務能力得到鍛煉,專業知識得到應用。另外,教師通過實踐活動也能提高業務水平,熟練掌握音樂技能,從而提高音樂的教學水平,實現“教學—實踐”的良性循環。
2.4 規范實踐教學的組織與管理
實踐的開展涉及大量煩瑣的工作,從策劃、統籌、排演、編導、再排演、再編導、彩排、演出,包括節目單的制作、海報的設計、演出的宣傳,每一個環節都不能疏漏。實踐活動的開展還涉及多個課程的交叉整合,作曲、編配、聲樂、器樂、鍵盤、舞蹈、服裝、舞美等等,需要在課程安排上進行合理的統籌。實踐活動開展也需要個體與個體間、個體與團體間的協作分工,加強排練管理,提高效率,細化排練日程,實現排練的科學化。
2.5 創新實踐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體系
加強校內外監控、健全監控評價制度和指標體系、構建全面監控的機制,實現對實踐教學各環節的嚴格監控與評價,有效保證實踐教學的質量。每一次實踐活動要有實施方案,并指派專門教師進行現場指導,指導教師針對不同的學生給予專業知識和實際工作方面的啟發和指導,并且進行專業知識的擴展。實踐活動結束后,指導教師根據學生實踐效果進行科學、合理、客觀的評價和總結,使實踐教學真正成為實現教育培養目標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手段。
同時,可以出臺相關政策,對學生評先、評優、獎學金、免試推薦攻讀研究生等實行傾斜政策,在教學管理中實行階段淘汰制和滾動分流機制,全方位營造良性的創新環境與氛圍。
參考文獻:
[1] 費承鏗.師范性、民族性、實用性——高師音樂系教改之路[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8.
[2] 王博.地方高校音樂學專業藝術實踐教學模式探究[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綜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