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彤
摘 要:進入21世紀,以數字技術、網絡媒體、立體影像、感應互動等技術手段為核心的新媒體技術蓬勃發展,并被大量應用于戲劇、影視、晚會、展覽等演藝活動中。在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以及新媒體思維的影響下,各類演藝活動的呈現與觀看方式也逐步發展和轉變,這種轉變不單單是技術層面的變化,是觀演方式、觀演感受上的變化,更是思維方式、創作理念上的變化。本文從傳統舞臺觀演關系出發,剖析了新媒體技術對現代舞臺觀演關系的影響和拓展。
關鍵詞:新媒體;數字影像;舞臺演出;觀演關系
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新媒體技術所包含的范圍越來越廣,數字影像技術、錄像技術、數字動畫技術、網絡多媒體技術、音頻技術、虛擬現實技術(VR)、強化現實技術(AR)、全息技術、數字追蹤技術、仿生機器等都包含其中。科技手段成為注入舞臺藝術的新鮮血液,為藝術表達插上科技的羽翼,也使舞臺演藝在觀演維度、表演、觀演方式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新媒體技術拓展了傳統的觀演關系,將靜態的“觀看”轉變成一種 沉浸式的“體驗”,將觀眾從“旁觀者”轉變成“目擊者”甚至是“參與者”。一場演出的劇情、臺詞、場景都可能被遺忘,但突破傳統的觀演關系所帶來的充滿變化的新奇“體驗”卻會在觀眾心中留下更為深刻的記憶。
1 傳統觀演關系的基本模式
觀演關系可以簡單理解為觀眾與演員間的關系,這種關系與觀看演出的空間,觀看演出的方式,演員與觀眾的互動模式等方面有關。盧昂在《東西方戲劇的比較融合》中指出“觀演關系由演出場地(環境)的結構形式所決定的演出者和觀賞者之間的特殊的審美關系。它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演出場地(劇場)的結構形式;二是演出者與觀賞者(觀眾)審美關系的性質。”[1]19世紀末,寫實主義戲劇與旁觀者觀演關系結構模式逐漸形成,之后就一直占據舞臺觀演關系的主導地位并延續至今。
鏡框式舞臺是旁觀者觀演關系的典型演出空間,也是當下觀看演出最為常見的觀演空間。鏡框式舞臺的典型特點是通過舞臺臺口的邊框將舞臺表演空間與觀眾觀演空間涇渭分明的分割開,舞臺內部是由藝術家打造的戲劇空間,而觀眾則在“墻外”觀看。鏡框式舞臺的觀演關系非常適合戲劇幻境的打造,更容易讓演員與觀眾忘記對方的存在,把雙方都帶入到虛構的戲劇幻境中。但與此同時,“隔離的空間”“有距離的觀看”,削弱了觀眾的沉浸感和體驗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觀眾與演員互動交流的難度,弱化了觀眾的參與感。
伸出式和中心式舞臺也是常見的舞臺表演空間。伸出式舞臺將舞臺伸出臺口,進入劇場觀眾席中,觀眾三面圍坐觀看演出。中心式舞臺更是將舞臺設置在觀眾席中間,觀眾于舞臺四周觀看演出。相對于鏡框式舞臺來說,這兩種空間形式都拉近了演員與觀眾的物理距離,使交流互動更容易產生。但相應的,開放的空間結構也增加了舞臺幻境的制造以及布景更換的難度。觀眾與演員在這種觀演空間中更容易意識到彼此,對情境的進入造成一定的阻礙。
2 新媒體技術對舞臺觀演關系的拓展
進入21世紀以來,舞臺藝術家將豐富的技術手段運用到演出的設計當中,以科技手段構建舞臺已經成為當前布景設計、視覺表達的主流。這一方面是由于新技術需要通過與適當的藝術形式相結合轉化成為藝術作品,實現其商業價值并完成技術的更新和迭代;另一方面,演出藝術也需要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多維度的創新與突破,以滿足大眾新的審美偏好。在這樣的背景下,當下的演出藝術已經成為新技術、新材料、新媒介、新語言的試驗田,大量新媒體演出作品進入大眾的視野,并取得了良好的反響。在舞臺演出與前沿科技手段的結合之下,傳統舞臺觀演空間的一些不足被新的技術手段彌補,觀演效果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和拓展。不僅如此,新的觀演模式和表演方式也因新的技術發展應運而生,為觀演體驗和藝術表達提供了更豐富的可能性。
2.1 觀演空間的拓展
“利用光和投影代替顏料的布景就是未來。”著名的杰克舞臺設計家斯沃博達在20世紀的預言早已成為現實。在當下的新媒體演出中,多媒體影像與舞臺機械巧妙配合已經成為構建演出環境的重要手段。新媒體的技術優勢不僅彌補了傳統觀演空間的短板,更打破了表演區與觀眾席間的“第四堵墻”,將整個劇場都轉化為表演空間,有效地拓展了觀演的空間維度。
多媒體舞臺劇《尋夢大漢·漢頌》采用的“全包裹”的設計理念,突破了鏡框式舞臺的空間限制,將影像畫面大范圍的延伸到觀眾席的天頂和兩側,形成了270度的超寬影像畫面,配合觀眾席上空的真人演出,做到將劇場的每一方空間都打造成了舞臺。多媒體舞臺秀《阿凡達前傳:托魯克—首次翱翔》也是借助數字影像技術拓展舞臺空間的成功案例。在伸出式舞臺的觀演空間中,40臺投影細致入微的展現出潘多拉星球的地貌及地表機理,場景可以在瞬間變化,彌補了伸出式觀演空間難以更換布景的短板。8臺投影專門用于觀眾席的投射,洶涌的潮汐與火熱的巖漿從舞臺沖入觀眾席中。將觀眾置身于影像中,用聲光電與多媒體影像制造沉浸式的舞臺幻境。
舞臺上的布景本就具有表情達意的功能,而數字影像技術的多變與靈活則為這種表達增添了豐富的語匯與表情,既可以寫實又可以寫意。通過影像打造的環境空間能跟隨情節需要、演員的行動而發生變化,使得表演呈現出較強的連貫性和較高的流動性。借助投影的靈活性,觀與演的空間界壁可以被輕松沖破,舞臺幻境可以蔓延到整個觀眾席中,將觀演區與表演區貫通為一體,使觀眾與表演者仿佛置身于同一個世界中,強化了沉浸感,引發觀眾更深層次的共鳴。
2.2 表演角色的變化
“如今舞臺劇不再是以人物的表演作為主要傳遞信息的手段,它借助于今天的高科技將人們的視線引導到更深處。”[2]新媒體技術不僅可以用于塑造空間,還可以成為表演的主體。憑借數字影像技術、全息技術、增強現實、仿生機械、人工智能等多種新媒體技術手段,新媒體開始有能力以“表演者”的角色加入演出中,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觀演關系中“演員”的身份概念。演員可以是真實的人,也可以是虛擬的影像或機器人,可以是有具體的形象的人或動物,也可以是抽象化的視覺元素。
新媒體開始在演出中占有越來越大的表演比重,甚至純粹以新媒體為表演主體的演出也屢見不鮮。比如2010年世嘉公司就舉辦了名為“初音之日”的全息投影演唱會,演唱會上的表演全程由全息膜上投影的虛擬角色完成。之后的美國公告牌大獎上邁克爾·杰克遜的復活演出、周杰倫與鄧麗君的對唱等也都是用全息技術創造虛擬角色表演的成功案例。除新媒體影像外,近年來也出現了無人機、機械臂等智能機器表演的例子。如張藝謀導演的觀念演出《對話寓言2047》中就有機械臂與提線木偶,笙與無人機的表演,傳統元素與科技元素在舞臺相遇,碰撞出別樣的意境。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美國達人秀、超級碗上的表演也都用無人機參與表演。百老匯更是將無人機作為場地的標配設備。一個叫Inferno的表演項目更是將機器人與觀眾連接,將機器裝置安裝在觀眾身上,觀眾時而能自由活動,時而受機器的控制而跳舞。在這場演出中,演員與觀眾的身份發生融合,觀眾本身即是參與者,也是表演者。
2.3 觀演方式的創新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了觀演方式的創新,傳統劇場中的旁觀者觀演關系模式開始被逐步打破,強調互動與體驗的沉浸式觀演方式開始嶄露頭角。沉浸式演出、AR演出、VR演出等都借助新技術設備實現了觀演方式上的突破,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觀演體驗。
(1)沉浸式觀演。由莎士比亞戲劇《麥克白》改編而成的《不眠之夜》在倫敦、紐約、上海上演,都取得了極佳的風評,成為沉浸式演出的代表作。沉浸式演出與傳統的觀演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空間中沒有了觀眾席的存在,觀眾需要在行動中自主地去觀看、理解、感受。觀眾自己的身份成為劇中人,或是穿梭于劇中的幽靈,以完全獨立的視角探索、觸碰、調查場景,尋找故事線索。體驗感是沉浸式演出的核心,觀眾沉浸在設計者打造的完整的表演空間中,如同經歷一場冒險或是一次穿越。沉浸式的觀演空間給新媒體技術提供了極大的發揮空間,使之成為環境塑造與表演的主要手段。如《又見平遙》中運用影像、燈光、聲音等多種新媒體技術手段與真人表演相配合和,打造了大院、街道、城墻等不同的主題場景演出,觀眾在其中游走,如同穿越回百年前的清朝街頭,用藝術與科技的語言展現了當年的歷史風貌與人文情懷。《Foresta Lumina》是用燈光與影像對現實空間加以改造的成功案例。演出以公園其中的一段路程為舞臺來講述有關森林的故事,打造了一場魔幻般的森林之旅。燈光、數字投影、全息影像等裝置布置在小徑的沿途,使森林中的一切都化為演員與布景,觀眾徒步穿越其中,探尋森林的奧秘,閱讀其中的故事。沉浸式演出對演出空間有著較高的依賴度,新媒體技術手段在場景塑造、表演、敘事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作用,數字燈光、音響、多媒體影像、全息影像等技術手段都應用其中,共同構建一個兼顧劇作、視覺、動作、體驗的演出。
(2)AR觀演。增強現實技術(AR)是將現實世界和虛擬影像相結合的技術。如今也開始應用于新媒體演出中,成為構建沉浸式互動觀演的一種重要手段。增強現實技術需要觀眾通過特定設備觀看現場演出。觀眾可以同時看到現實表演與虛擬影像兩部分內容,并通過設備將虛擬與現實融合起來。比如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劇場就上演了AR版《格列夫游記》,觀眾需要佩戴AR頭戴式設備觀看演出。劇中魔幻的場景與角色都通過數字技術打造,通過部分現場舞臺表演,部分虛擬影像的方式構建了一個魔幻世界。手機也是演出中的常用AR體驗設備,通過下載特定的APP,現場的畫面與數字影像可以同時展現在手機屏幕中,如前文提到的多媒體演出《阿凡達前傳》中就有這樣的互動設計,觀眾可以借助手機看到舞臺上特殊的虛擬動態畫面。
(3)VR觀演。利用VR設備觀看演出也成為新媒體技術發展下的觀演的新路徑。這種極致的觀演方式徹底摒棄了現場觀看的部分,所有演出內容都轉化成為數字影像被錄制下來,觀眾可以通過佩戴VR頭盔等穿戴式設備進行觀演。虛擬空間中對演出內容及場地信息的全方位展現,使觀眾如同置身演出現場。與傳統觀演相比VR演出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三方面:第一,觀眾無須去劇場觀看演出,通過VR設備可以隨時隨地觀看,降低了觀演的時間成本,更加便利。第二,觀眾可以自由的選擇觀看演出的角度。演出一般由多個機位同時記錄,觀眾可以自由選擇不同機位記錄的演出畫面,在觀眾席、側臺、甚至舞臺上自由切換,多角度的觀看演出,體會常規觀演無法實現的觀看角度。第三,數字影像的特性極大降低了演出復制與傳播的成本,演出影像可以通過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實現快速傳播,降低了觀看演出的門檻,有助于演出的推廣以及各國間的藝術文化交流。誠然,VR觀演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現場觀演的“臨場感”,設備的清晰度與舒適度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VR觀演無疑給觀眾提供了一種新的觀演選擇,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VR演出作品會有更好的表現。
3 結語
新媒體技術的浪潮席卷了演出、電影、展覽、游戲、裝置等多個領域,對其進行了一種技術化的重塑,各門類之間也相互侵蝕,相互融合,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不清。VR觀演是在看演出還是看影像?以影像為主體的演出是否算舞臺劇?沉浸式演出是否是一場加入了表演藝術展覽?或者是一個互動的活動現場?傳統的分類方式似乎已無法界定當下多樣的藝術形式。值得肯定的是,新媒體技術確實極大拓展了舞臺信息的呈現方式與觀演方式,給了設計者巨大的發揮空間,也給觀眾帶來了多種新奇的觀演體驗。但技術帶來的新奇感是短暫的,以技術手段博取噱頭的方法無法長久,再強大的技術也依然是服務于藝術表達的手段。隨著技術手段的成熟與普及,觀眾獵奇的心態必將退去,以恰當的方式進行藝術呈現,以更高明的方式使用技術,才是演藝創作應思考的重點。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無疑給演出藝術打開了一扇門,一個新的世界等待著藝術家用智慧與創新去探索。
參考文獻:
[1] 盧昂.東西方戲劇的比較融合[M].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225.
[2] 張朝霞.新媒體舞蹈概論[M].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