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現代文化正在脫離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主義形態,在現代傳播科技的作用下,特別是在數碼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三者合力作用下,日益轉向以視覺圖像為中心的感性主義形態。人類的傳播和接受行為,已經從傳統的語言文字方式轉化為視覺符號在所有層次上參與相互交融和相互影響的無限交換,并據此進行著“形象傳播”。
關鍵詞:圖像;傳播;視覺語言
1 語言與圖像
視覺語言無論在結構上還是在功能方面都與一般的言辭性語言有相當程度的共同性,在傳達訊息方面近乎“異曲同工”。人類之初,語言的產生是緣于傳達與交流思想情感的需要,正因為語言之中包含著思想與情感,指示才得以準確,敘述才可以完整,聯想才能具體浮現。更為重要的是,不斷完善的語言體系具備了復雜的文法、固定的語法和普遍認同的語匯,透過一種組織結構上的聯結安排,語言不僅可以傳達多種信息,還可以進行雙向和多向的溝通。圖像的表征特點,正是基于語言的這種特性,決定了其視覺傳達的方式具有“語言化圖形”和“圖形化語言”的雙重性格。意義總是最為直接地物化于人可感知的具體媒介上,通過“視覺形式——視覺語言——視覺效應——視覺溝通”的過程,使圖像成為一種首先要求感性把握并且由此才能深入的特殊對象。
2 傳播新理念
2.1 視覺文化特定的生產關系決定了現代傳播主要是以視覺圖像作為傳播媒介的新理念
視覺文化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是以獨特的傳播形態表現和完成的。視覺文化的生產對象,已不再僅僅限于那些純粹物質性的產品,而是越來越多地生產“視覺符號產品”。在兩類的視覺符號產品中(即具有某種認知內容的,信息化的商品和帶有審美內容的,藝術化的商品),人們消費的不只是純粹的物質產品,也不是一般的精神產品,而是將視覺文化的精神產品通過傳播的獨特方式進入人們的消費領域。以往的傳播學研究往往在傳播者與接收者間的“意義傳播”層面上展開,而現在的傳播學研究要拓展,甚至改變這單一的研究思路:即傳播學研究也要在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形象傳播”層面上展開。這就是一種新的傳播理念。
2.2 視覺圖像特定的接受條件和接受對象構筑著新的傳播方式
在后工業化來臨的時代,社會主體的構成已經發生根本的變化,意識形態機器主要是消費資本主義,現時代的社會主體不過是消費資本主義的產物。而資本主義消費社會的傳媒往往是一種沒有現實實在性的消費符號體系。哲學家鮑德里亞把后工業化社會的生活看成一個完全符號化的幻象,按傳統本質論或本體論哲學所設定的“現實”“真實”“本質”等概念都受到根本的懷疑。人們生活于其中的現實已經為符號以及符號對符號的模仿所替代。日常生活現實就是一個模仿的過程,一個審美化和虛構化的過程,它使藝術虛構相形見絀,并且它本身就是杰出的藝術虛構。當代生活就是一個符號化的過程,鮑德里亞還認為物品只要被消費首先要成為符號,只有符號化的產品,例如為廣告所描繪,為媒體所推崇,成為一種時尚,為人們所理解,才能成為消費品。
3 設計、圖像與未來
3.1 與我們相關的數字化與網絡生存
數字化傳播,無法避開計算機、網絡以及比特這些最基礎的概念。數字化是信息技術的基本特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對社會生產生活各領域的快速滲透,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已開始向數字化方式轉變。在我們熟悉并長期賴以生存的世界里,一切事物都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的基本單元是原子,原子有其物理化學屬性。因而原子只能獲得而不能制造和復制,同時原子的傳輸速度一般也很低,而且由原子構成的事物之間相互作用時傳遞的是能量。但是數字化的世界則不同,物質本身都由數量化的數字來表示的,數量的基本單位是比特(bit),它只有數學或邏輯上的性質。因而比特極易復制,它以光速進行傳播。美國著名的未來學家尼葛洛龐帝在他的代表作《數字化生存》中就這樣說過:“計算不再只和計算機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比特作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為人類社會的基本要素——從而為數字化生存方式揭開了一重神秘的帷幕。
3.2 科技與設計共存
有人預言,未來20年內,無線與光纖通信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將深入三個領域:一是交通,虛擬城市被設計出來,網絡將取代實際道路,城市的密度分布也將改變。二是生活機能,人們將在網絡上取得和交換信息,進行商業交易,而手持PDA即能隨時隨地進入網絡。三是公共信息將更加完善,如未來的輕軌電車,影音導視的畫面將直接投影在車窗玻璃上。以信息設計為主的“非物質設計”,由于其虛擬化、數字化的設計特征,使設計的功能、存在方式和形式乃至設計本質都不同于物質設計。設計師在數字技術所提供的更廣闊的天地上馳騁自己的思想,賦予設計以更新奇的形式,同時催生出具有網絡屬性的消費群。
幾乎所有的媒介均可數字化,數字媒介進入現實生活,使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想象進入了更神奇的境界。所有的感覺均可在數字世界里有一一對應的媒介,數字技術可以超越時空地虛擬出現實世界中的任何事物:從人直到時間,它甚至模糊了未來與現在、想象與現實的界限。
由此,可以歸納出如下幾點:
第一,圖像或圖形語言,是形、情、意的結合,充分利用傳統和現代的文化符號,取代傳統的語言方式,成為現代社會信息傳播的主要手段。
第二,圖像與語言并非割裂的,“語義”可以“圖形化”,概念也可以轉化為形象。反之,圖形也可以成為獨立的“語言”,演繹其獨特的語境系統。
第三,現代設計文化正是將圖像與語言相互融合,體現于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中,發揮其各自的傳播效能。
參考文獻:
[1] 范景中.貢布里希論設計[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2] 尹定邦.圖形與意義[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3] 中川作一(日).視覺藝術的社會心理[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李佳(1978—),女,講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