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煜 楊洋
摘 要:近些年,工業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在加速發展的過程中,許多生活生產材料與廢舊生活用品被當成垃圾處理掉,而其實這些材料在二次加工之后,仍舊是可以利用的寶貴材料。因此,本文意在展示如何在裝置藝術中對廢舊材料進行創新性利用。
關鍵詞:廢舊材料;裝置藝術;運用
1 研究背景與意義
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經濟實力日益強盛,隨之而來的就是許多資源與許多本可以二次利用的廢舊材料的浪費。我國人口眾多,占世界人口近20%,每日生產的廢舊材料數量驚人,這其實是一筆十分寶貴的財富。
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大,對于各種材料的需求量也就越來越大,因此,“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也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廢舊材料則是很好的著手點。
2 廢舊材料的概念、來源
就廢舊材料而言,我國至今還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定義。有人認為,廢舊材料是指在社會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廢品,包括經過簡單處理后的各種廢品,如挑選、整理等。另一些人認為,廢舊材料是指在社會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各類廢棄物,包括交通工具、醫藥、電子等,經過挑選、整理等簡單的加工方式后得來的各類廢棄物品,但不包括用廢料加工和生產的產品。本文所指的廢舊材料是在社會生產和消費中所產生的,仍舊有利用可能與價值的材料。
同時,可回收并且能夠二次利用的廢舊材料有且不限于廢舊金屬、廢紙、塑料、建筑廢料、廢舊家電及廢棄包裝袋。
3 相關理論概述
3.1 可持續發展
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其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建議“在不影響子孫后代滿足需求的前提下,滿足當前的需求”。1992年,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可持續發展”只實現了在理論階段的探索,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同時將其納入了全球行動。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是在人類社會滿足自身經濟發展需求的同時盡可能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沙掷m發展是一種全新的、實用的發展方式,我們在發展自身經濟的同時,也要顧及生態環境的適應能力,避免“掙得金山銀山,失去綠水青山”的局面,這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方式的重大革新。
3.2 綠色材料概念
1992年,國際學術界首次明確提出綠色材料的定義:綠色材料指在原材料獲取、產品制造、使用或回收、廢棄物處理方面,對地球負荷最小,同時對人類健康有益的材料,又稱“環境和諧期材料”。
簡而言之,就是無毒、無害、無污染,且有利于環境保護和人體健康的工業或城市所產生的廢棄物,具有可回收性、可重復利用性。
4 廢舊材料結合裝置藝術
4.1 公共空間與裝置藝術
“公共空間”這一概念,是在20世紀中葉由社會學家哈貝馬斯在其研究中提出的,并且被納入藝術領域。普遍來說,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室內外都算公共空間,而在藝術的范疇中,凡是可以和公眾進行交流互動的場所,都可以算作公共空間。而藝術家們在這種特定的空間中所表現的藝術形式都叫公共藝術,裝置藝術便是其中的一種。裝置藝術是一種以公共為基礎,以藝術為內核,以設計感為表象的藝術形式,它的美妙之處在于:它能夠使人們對于自身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事物進行思考,豐富人們的精神需求。
4.2 裝置藝術的公共屬性
隨著社會越來越發達,人們對“自我”屬性擁有了更多的認識,對于公共空間這個概念的認識,再也不是單純的公園、游樂場、商場等,而是融入人們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的一切場所。公共藝術誕生于公共空間,人們在公共空間中與藝術互動、交流,共享自己的感受。卡特琳·格魯認為,公共藝術應當包括以下兩點,即藝術與空間。藝術是作品的精神內核,而空間是作品的必備條件。裝置藝術作為公共藝術的一個分支,它與公共空間的結合,在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同時,能給予人們思考的動力,進而激發個人的美妙情感。
我們常在一些公共空間中看到讓人不禁駐足停留,低頭思考的裝置藝術,它們的造型往往發人深省,并且擁有很大的體積。對于裝置藝術而言,無論是公共空間還是在公共空間中的人們,都是被引導與激發的對象。一件裝置藝術作品,無論是制作者還是觀賞者,都在共同創作這個作品,大家共同參與其中,人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對這個作品的一種完善,對于這種藝術觀念的一種參與。
4.3 廢舊材料與裝置藝術
廢舊材料剛好契合裝置藝術的要求,裝置藝術追求對日常生活中人們能接觸到的事物進行拆分、打散、搭配、重組,而廢舊材料正是人們在生活中所產生的廢棄物,無論是生活垃圾還是廢棄的建筑材料,都是裝置藝術可以使用的。在裝置藝術的材料選擇中,因為藝術與材料的高度契合,如今廢舊材料的地位正慢慢凸顯出來。我們在制作一個空間裝置的同時,也會展現出廢舊材料自身的魅力,二者相輔相成,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視覺感受。
5 結語
材料的應用與藝術形式的發展相輔相成,而裝置藝術中廢舊材料的應用,正在豐富裝置藝術的藝術表現形式。在繁多的廢舊材料種類里,進行嘗試性的搭配,或許會迸發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同時,基于廢舊材料在現代藝術中的前景以及它的多樣性,將其運用在公共空間中的裝置藝術上,將是一種有趣的,并且十分有意義的試驗。
作者簡介:郭子煜,男,西京學院設計藝術學院美術學本科在讀。
楊洋,女,西京學院設計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工藝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