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唐朝發展至今,二胡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民族拉弦樂器中極具特色的代表。在近50年的發展中,二胡音樂穩步進入繁榮發展階段,這也得益于這一時期內涌現出的一大批優秀作曲家,他們創作出了很多優秀的二胡作品。因為二胡本身的音色柔美明亮,悠揚婉轉,其極具歌唱性的旋律表達獲得了很多人的喜愛。同時,作為我國傳統民族樂器的代表,二胡發展深受傳統戲曲與民族民間音樂的影響,具備聲腔化演奏的優勢與條件。本文將從二胡聲腔化的起源著手,從民歌小調、戲曲、曲藝三個因素淺談聲腔化演奏在現代二胡作品中的運用。
關鍵詞:二胡作品;聲腔化;演奏;運用
0 前言
20世紀60年代,“二胡聲腔化演奏”的演奏風格與方法被首次提出,由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閔慧芬先生研究得出。在她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經過對戲曲文化的多年探究,將戲曲聲腔與二胡演奏融合并付諸實踐,改編創作了許多二胡作品,并將二胡聲腔化演奏這一方法成功發展。“二胡演奏聲腔化”的提出,不僅使二胡演奏風格得到了進一步的創新,更在繼承傳統音樂文化的基礎上,大大豐富了作品曲庫,由此出現了許多新的演奏技法,為現代作品創作奠定了基礎。
1 二胡聲腔化的來源與發展
近年來,隨著我國民族樂器的發展,二胡作為器樂聲腔化發展的先河,憑借柔美細膩、接近人聲的音色,以及拉弦樂器獨有的特點,引起了作曲家和演奏家們的關注。20世紀70年代,閔慧芬先生在學習探究了戲曲音樂之后,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開始在二胡中運用聲腔藝術,將一些經典唱段改編創作,并利用二胡進行演奏,形成二胡獨奏曲。比如較早創作的《臥龍吊孝》和《逍遙津》,以及后來的《看天下勞苦大眾都解放》。有些作品保留了所有唱腔,有的則融入了二胡的演奏,為二胡演奏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路。
2 在現代作品中的具體運用
二胡演奏聲腔化,是將民歌、小調、說唱、戲曲、曲藝等藝術的某些藝術特征和創作手法應用在二胡創作與演奏中,在植根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為二胡作品的創作和表現手法指引了新的方向。
2.1 民歌、小調素材的運用
《蘭花花敘事曲》,是以《蘭花花》這一真實故事為題材,結合同名陜北民歌的主旋律創作而成的一首二胡敘事曲。作品借鑒了西洋奏鳴曲的曲式結構,融合了陜北信天游的音樂素材,并結合了西北人的語言特點,旋律高亢起伏,講述了一個敢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勇敢追求婚姻自由的農家女蘭花花的故事。民歌《蘭花花》使用一個曲調進行反復演唱,兩句為一段,歌詞具有敘事的特點,極具抒情性。
樂曲第一段突出原始民歌的主題,滑音和裝飾音借鑒甩腔的手法,模仿歌詞中方言的特點,塑造出蘭花花美麗多情、對生活充滿向往的女性形象。第一段的后半部分則借鑒了戲曲音樂中緊打慢唱的手法,運弓流暢,張力大,揉弦幅度、密度加大。慢板“抬進周家”是全曲的高潮,極具特色的4、7兩個音,運用了西北喪葬禮俗的“哭腔”這一手法,左手斷斷續續地揉弦模仿抽泣,表現蘭花花悲傷中帶著憤怒,同時又無力抗爭的思想感情。“出逃”一段采用了多種戲曲音樂中的表現形式,如“流水”“跺板”“搖板”“快板”等,刻畫了蘭花花擺脫束縛,義無反顧逃走的場面。
2.2 戲曲元素的運用
(1)《長城隨想》(關山行)。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是由劉文金先生遠在他鄉,欣賞萬里長城圖時有感而發所創作的一首經典作品,這首作品以北方書鼓的曲調為素材,運用了京劇聲腔中潤腔的技法。第一樂章“關山行”吸收了京劇“黑頭”的腔調,好似一位飽經滄桑的詩人在講述他在長城度過的往昔歲月。主題旋律部分的重音移位,是從京劇伴奏中取材而來,這是傳統二胡曲中極其罕見的。最后一個樂章既運用了說唱音樂中富有歌唱性的音樂語言,又融入了“跺板”的節奏特點,還加入了民間樂曲中高音區“移指換把”和“強音保持音”的技法,使全曲在民族傳統技法基礎上更加豐富多樣。
(2)《秦腔主題隨想曲》。這首作品由趙振霄和魯日融先生共同創作而成,此曲將古老的秦腔唱腔和曲牌運用到二胡演奏當中,為“秦派二胡”的代表之作。樂曲的引子部分模仿戲曲打擊樂的節奏特點,類似“急急風”的“開頭”,是秦腔音樂中開場鑼鼓的普遍演奏技法,這種創作手法十分新穎,在演奏時要注意控制左右手的力度。樂曲分別取材于秦腔絲弦樂曲牌“殺妲己”“十三腔”“入洞房”“扭門閂”,作曲家運用其聲腔音樂的潤腔手法,使音樂極具歌唱性,散發著濃郁的秦風秦韻。
(3)《河南小曲》。劉明源先生創作的《河南小曲》取材于河南曲藝中“大調曲子”的曲調,其中模仿河南墜子的演奏風格是一大突破,借鑒墜琴的演奏技巧和音色,使其更具河南風味。全曲節奏歡快、富有活力,節選了河南曲子中《耍孩兒》的部分曲調。第二段中運用了戲曲常用的弓法之一——起音的甩弓,加上浮滑揉的演奏方法,使音樂輕快生動、富有情趣。
3 曲藝元素的運用
《彈樂》作為曲藝元素運用在二胡聲腔演奏的代表作,是由民間二胡演奏家孫文明創作而成,又名《彈六》。這首作品以蘇州彈詞中的曲調為主,融合了《瀟湘夜雨》以及《珍珠塔》中的《看燈》,在吸收了昆曲、吳歌與江南民間小調音樂風格的基礎上,將江南絲竹與彈樂音樂中的音樂元素融合,旋律溫婉動聽,展現了一幅具有生活趣味的江南水鄉畫面。
4 結語
二胡聲腔化演奏的提出,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也為二胡作品創作開辟了新道路,拓寬了二胡的演奏空間和表現形式。不斷的探索和研究為二胡音色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也為現代二胡作曲家和演奏家們帶來了靈感和新方向。二胡演奏聲腔化,不僅是二胡發展道路上的里程碑,也為整個民族樂器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馮光鈺.對閔惠芬器樂演奏“聲腔化”的思考與認識[J].武漢音樂學報,2009(04).
[2] 趙寧.京劇風格韻味在二胡曲中的體現[D].天津音樂學院,2015.
作者簡介:范卓勛(1989—),女,江西南昌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二胡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