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寶卷起始于明清民間河西走廊的張掖市、酒泉市的宣卷聽卷等文學底本,是一種蘊藏豐富的中華文化和民族道德精神的特殊文學形式,具有意義非凡的繼承和研究價值。以往人民的日?;顒?、娛樂和寶卷是密不可分的,寶卷通過宗教文化和生活常識教化和娛樂群眾。河西寶卷是民間喜聞樂見的休閑方式,其間蘊含的宗教、倫理、道德、生活等觀念代表著當下人民的思想和情感走向,是人民的精神食糧。然而,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河西寶卷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這無疑是傳統文化發展的一種缺失。因此,進一步研究張掖市等地的河西寶卷的傳承方式和時代價值有利于寶卷在當代的發展。
關鍵詞:河西寶卷;傳承方式;時代價值
0 引言
河西寶卷與宗教文化之間關系密切,有著濃郁的河西走廊文化特色,寶卷內容主要代表了河西走廊的人文情懷和藝術審美。本文首先研究河西寶卷的保護和時代價值,從內容、形式、意義等多角度分析在其信息時代的價值,其次結合現代媒體技術,分析保護和傳承河西寶卷的有效辦法。
1 河西寶卷的保護與時代價值
1.1 內容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河西寶卷內容豐富,既涉及河西張掖市等地的日常生活,也包括音樂、道德、民風民情等文化藝術,生動地展示了當地人民的生活畫卷。[1]如今,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河西寶卷,屬于民間文學的一種,是研究地域特色文學的發展歷史、演變過程、歷代傳承、文化演變的寶貴參考資料,它的存在為民間民俗文化增添了更多生氣。
1.2 記錄敦煌文學和變文的發展軌跡
河西寶卷除了和佛教有著很深的淵源,還有很多是從敦煌文化中的俗講、俗變文、佛變文演化過來的,再融合各地的民俗特色和文化習慣,形成了多元的文學形式。因此,在卷文身上也可以看到敦煌文化的特色,這也是敦煌文化發展演變的另一條途徑,幫助我們進一步研究敦煌的發展軌跡和變化特質。
1.3 研究河西民俗、民風的重要史料
河西寶卷中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是人民生活不斷進步、不斷改革,民間文化不斷發展的寶卷,記錄了歷史上重大事件發生后最底層人民的生活發生的變化。例如,《救劫寶卷》就真實地記錄了大靖人在武威大地震后,兵旱瘟疫所帶來的傷害。此外,寶卷中還有大量地道的河西地區的俗語和方言,方言隨著其他地域文化的流入和時事政治的變遷,記錄了其變化的歷史,這也為民間文學、歷史學、社會學、音韻學、方言學等提供了相關的史實例證。
2 河西寶卷的傳承與保護
2.1 全面地收集文本以及資料
全面收集整理寶卷,不落下任何一個時間段的寶卷,甘肅當地的科研工作者和文學研究者已經發掘并收集出版了內容較為全面的河西寶卷原始文本。例如,段平的《河西寶卷選》、張掖文化文物出版局2009年出版的《民樂寶卷》等。[2]這些成果的取得都花費了文化工作者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還有大量珍貴的寶卷沒有被整理出來,流落在民間,而且剩下的這些比較零碎,想要整理起來難度很大,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會逐漸消失。甘肅各地方政府一定要積極整理和搜索河西寶卷的文化活動,制定相關的獎勵政策,號召當地民眾投身于寶卷的記錄和抄寫活動中,也可以直接聯系寶卷年卷人,記錄下他們口述的寶卷內容,不放棄每一份寶卷遺跡。
2.2 利用現代媒體傳播
隨著時代的發展,寶卷的挖掘活動有了新的技術支持。河西寶卷分布的地理位置集中在絲綢之路一帶,越是偏僻的鄉村寶卷,保留得越是完整,而在經濟發展越好的地方,念卷活動已經基本消失了。河西寶卷隨著網絡、繁華鬧市等各種娛樂活動的發展,念卷已經不受民眾的喜愛,尤其是青年一代群體。[3]因此,應借助現代的娛樂手段,通過網絡媒體的傳播、溝通、交流讓更多的群眾認識到寶卷的價值,通過電視、紀錄片、報紙、雜志等手段進入大眾的視野,讓更多人開始關注和喜愛河西寶卷。
2.3 傳承人的培養
僅靠各種宣傳手段和寶卷書籍的發行,只能將寶卷保留下來,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傳承問題,最重要的還是培養更多的傳承人。未來的世界屬于年輕人,只有老一輩受眾群體和研究群體,寶卷的發展不容樂觀。國家和政府應該重視寶卷相關人才的培養,鼓勵大學生和文學工作者參與到當地寶卷的宣傳和整理工作中,給予年輕工作者經濟和技術支持。政府通過宣傳動員在外的有能力的年輕人回家,招收其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部門工作,并且按時發放一定的補助,寶卷的老研究者可以對年輕工作者進行培訓和指導,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利用他們先天的文化優勢和方言底蘊,給予優惠政策,鼓勵他們自行創業的同時繼承和發展地方文化。
3 結語
河西寶卷這種帶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傳統藝術已經被當前媒體和主流藝術漸漸遺忘,但是其中蘊含的藝術價值值得當代人研究和保護。甘肅等地方文化是社會、國家發展的根基,因此河西寶卷的保護和繼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值得引起我們的深思。
參考文獻:
[1] 段小寧.表演視域下的河西寶卷研究[D].蘭州大學,2018.
[2] 張有道,哈建軍.家園文化調適與河西寶卷的當代文化價值[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3(01):13-16.
[3] 哈建軍,張有道,李奕婷.河西寶卷對走廊文化的注解及其當代價值[J].社科縱橫,2016,31(12):137-141.
作者簡介:霍掖紅(1966—),男,陜西人,大專,畢業于西北民族學院,研究方向:群眾文藝,晚會策劃,非遺杠頭木偶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