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瑤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有關教育的一些話題再次引起了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教育問題成了每個家庭都關注的焦點問題,教育公平更是關系到社會的正義和進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每個人都有平等機會通過教育改變自身命運、成就人生夢想。
這個春天,注定是令人難忘,也是令人熱血沸騰的。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對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作出了頂層設計,這讓千萬教師群體為之歡呼。教師隊伍的建設問題,直接決定教育教學質量,此政策的出臺,也是從根源上維護教育的平等。如今,李克強總理又再次重申,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通過教育來改變命運。這句話帶給民眾的,不僅是政府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辦人民滿意教育方面的切實努力,更照亮了千千萬萬人的夢想。
對普通的民眾而言,“知識改變命運”是一句不容置疑的真理。然而現實的問題是,因為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教育區域發展不平衡等種種原因,普通民眾想要通過教育改變自身命運的難度因為地域、區域甚至校際等因素而并不相同。這樣的現實如果不正視,損害是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多元的社會文化和價值觀環境下,因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導致的升學、就業等一系列問題,在一部分家長和學生中出現了“教育致貧”的現實和“讀書無用論”的思想。近些年來,“寒門難出貴子”等“另類”論調被反復提及,嚴重傷害了一些想要上進的學子的心,這些“另類”論調的背后,反映的正是教育的不平等,這使得一部分學子開始輕視教育的重要作用,這不能不讓我們反思。
無論任何時候,教育都是最能給予人力量的,也是最能給予人持久發展力的,在應該接受教育的年紀沒能接受到教育或者沒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對于個人發展的影響是終身性的。要讓每個人呵護心中的夢想,要讓每個人擁有同等的成長時機,就必須給予每個人平等的受教育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教師隊伍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在國家層面提出了一系列頂層設計和重要舉措,對教育公平等問題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例如,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就是抓住了教師資源這一教育公平問題的“牛鼻子”,通過加強隊伍建設,穩優補差,全面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形成優秀人才爭相從教、教師人人盡展其才、好教師不斷涌現的良好局面” ,這是保障教育平等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時,不久之前,教育部又聯合民政部等三部門,對校外培訓機構開展三個階段的專項治理行動,這場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政策重拳出擊校外培訓機構“超綱教學”等一系列亂象。近年來,校外培訓機構的不良競爭以及超綱教學,使得家長學生疲于奔命,更造就了浮夸、追風的教育風氣。此次專項治理,正是幫助民眾疏解“心頭之堵”。因為對于校外培訓機構,家長的心情可謂異常矛盾,不上怕孩子掉隊,上了既花錢又加重孩子負擔,鋪天蓋地的培訓機構從以往的“補差”變成了“培優”,成了有經濟條件支撐家庭拓展孩子視野的一種選擇,這對那些家庭條件一般的孩子而言,無疑形成了不少壓力。
從這些新近出臺的措施中能夠看出,在維護教育公平上面,在呵護每個人的人生夢想方面,國家正在大力行動并讓更多人看到了教育的明媚春天,也讓教育改變命運成為一種社會風氣。這些教育變革,都反映出國家和民眾對于教育的重視。
從國家層面而言,采取重磅措施深化教育改革,彰顯出國家在保障教育公平上的巨大努力。然而,這些好政策、好舉措要實現其設計和設想的意圖,必須在實踐中不折不扣地落實下去,創新性地貫徹下去,這樣,國家的宏觀教育政策和制度才能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今年是十九大的開局之年,教育系統要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落到實處,把頂層設計繪制成一幅幅具體的美好畫卷,呈現給廣大人民群眾。這樣,教育改變命運就會成為一句充滿力量的話語,不僅僅是一個信念、一種信心,更是給了所有人一個夢想的種子。這些夢想的種子就會扎根在公平的社會大地中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