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剛
為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引領、帶動、輻射作用,蘭州市城關區通過聯校辦學、集團化辦學、聯片辦學三種模式,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優化教育生態結構,提升教育發展內涵品質,讓優質教育資源惠及廣大學生,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三種辦學模式中,深度融合的“聯校辦學”模式取得了較好成績。一所優質學校牽頭,其他學校加掛總校分校區校牌。“一套班子、多個校區、統一管理、資源共享”,牽頭學校校長任總校校長,設若干分管副校長和分校執行校長。內設機構總數內設立職能處室,干部總職數內聘任中層干部。章程規劃統一編制,教職工統一調配,文化建設統一體系,招生編班統一組織,課程教學統一安排,教師考核學生評價統一開展,功能場館共建共享,校區間全方位深度融合。
2013年2月,蘭州十一中學甘培新校長兼任蘭州市第八十四中學校長,開始了“一體化辦學”聯校模式的探索。2013年8月,蘭州市第八十四中學更名為蘭州市十一中學南校區,兩校統一招收七年級新生,校本部和南校區“一校兩區”,七、八年級校本部就讀,九年級南校區就讀,形成“一個校長、兩套班子、兩所學校、一體化辦學”的聯校辦學模式,實行“大行政、大財務、大教研”管理,變“分散”為“大統一、小分散”的行政運行機制。2015年10月,蘭州十一中學新區分校建成使用,校本部、南校區、新區分校一校三區的辦學局面初步形成。
蘭州市第十一中學聯校辦學實踐給我們有益的啟示。一是大膽創新管理機制。采取的措施,首先是制定《蘭州十一中教育集團章程》《蘭州十一中校長分管年級部督導責任制》《蘭州十一中教育集團學科組建設方案及考核細則》《蘭州十一中一體化辦學區域內教師交流輪崗細則》等10多部規章,為學校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其次是取消政教處、教導處、總務處、辦公室等傳統的三處一室管理體系,總校設立綜合協調處、課程建設處、學生發展處、教師發展處、后勤保障處、三個年級部和信息教育中心等五處三部一中心,解決職責不清,管理不暢的問題,保證“一體化辦學”大行政管理體系的實施。再次是實行校長分管年級部督導責任制、執行校長責任制等制度,成立分學科大教研組、教育集團教育教學工作督導中心、教育集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機構。這些舉措保證了各校區教育教學過程中課程計劃、教學進度、集體備課、質量評價、科研培訓的“五個統一”,學生管理中招生、編班、考試、評價的“四個統一”,教師管理中調配使用、專業考核、評優選先、參加培訓的“四個統一”。
二是迅速擴張優質教育資源。蘭州十一中學南校區成立后,學校招生規模由11個教學班增至16個,為更多學生在優質學校就讀提供了機會。聯校辦學以來,連續獲得“蘭州市初中教育質量優秀獎”,位居市屬中學前列,贏得社會廣泛贊譽,沒有出現有人擔心的“削峰填谷”和“牛奶稀釋”現象。蘭州市第八十四中學不僅辦學硬件極大改善,教師成長也取得長足進步。新區分校建成招生后已發展到三個年級、14個班級、700余名學生的規模,成為蘭州新區熱門學校,榮獲新區教育質量“特別貢獻獎”、教育事業發展“突出貢獻獎”,辦學成績得到百姓認可。
蘭州市第十一中學“一體化辦學”聯校模式的實踐經驗有以下幾點可資借鑒。一是統一的學校文化。蘭州市第十一中學把 “融合達成”的學校文化“復制”到兩個分校,將它作為“一體化辦學”的共享理念,幫助教師深刻領會“立已達人”的內涵,互助合作,共同進步,主動踐行,形成共同的價值觀。二是深入的思考研究。問題即課題,通過對“一體化辦學”的理論思考和實踐總結,繞過了許多彎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外地學習取經突破了棘手的問題。三是大膽的制度創新。建立以學校精神為靈魂,制度創新為支架,規則程序為紐帶的集團化辦學運行機制。四是教師專業成長。增強教師認同感、歸屬感、獲得感,激發教師教育教學的活力。五是信息技術支持。信息化為“一體化辦學”插上翅膀,促進了教師充分發展,學生融合創新,活動豐富多彩。六是領導班子建設。形成共識,統一行動,從義務教育區域均衡發展的戰略出發,鞏固成果,開拓局面。
蘭州市第十一中學“一體化辦學”聯校模式的實踐是蘭州市中小學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縮影。目前在市級管理層面,共建有7個聯校辦學模式聯合體,3個集團化辦學模式聯合體,7個聯片辦學模式聯合體。全市共組建21個辦學聯合體,涉及60余所中小學。在創新辦學機制、優化管理模式、實行師資交流、統一活動安排等方面進行實踐探索。我們相信,只要一體化辦學單位共同努力,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其他兩種辦學模式也一定會開花、結果,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