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清
【關鍵詞】 學校德育;問題;觀念;目標;資源;生活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9—0030—01
時代發展到今天,人們對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已經認識得越來越清楚,道德教育對于教育整體而言必然是具有統攝性的。相對于長期以來由于管理體制的約束和五育的劃分導致道德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錯位,筆者認為有必要強調: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靈魂。學校道德教育從根本上說是為著發展人的。道德教育是發展性的事業,道德教育著眼于人的發展,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并且著眼于學生的整體發展。學校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身目的,是通過創造出一個合乎人性的、寬松、健康、向善的環境而發展人的。道德的根本在于尊重生命、尊重生命成長的自然規律、尊重人的正常需求,如此,道德教育就會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因而也一定是可愛的和有魅力的。
一、當前學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1.存在“重績輕德”的現象。現代化教育特別重視教育的經濟功能,即為社會培養大批具備專業知識的專門人才。在評判和選拔人才上多側重于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才能的考核,因而導致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中的“分數至上、技能至上”,以至“德育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凡此種種,必然導致學校德育的疲軟和低效。
2.教育方法僵化。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把教育的意圖隱蔽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課堂上提耳聽命式的灌輸、居高臨下的說教使教育的功利色彩暴露無遺。這種教育模式還未等展開說教的程序,學生已經從心底產生了抵觸情緒。如果教育者一味地墨守成規,把學生當成毫無靈性的“錄音機”進行灌輸式教導,并期望學生能積極響應,如此“教育”不但是無效的,而且是負效的,是對教育的褻瀆和對學生人格的扭曲。
3.德育觀念缺乏科學性。德育目標脫離社會現實。誠然未來的接班人必須具有遠大的理想,這是主旋律。但是現實中許多學校和教師不顧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過高地要求學生,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有遠大的理想和目標,一旦教育目標和要求高不可攀就失去了對學生的激勵作用,因此灌輸德育觀念要有科學性
二、當前學校道德教育應當著重的方面
1.執行國家德育大綱,訂立校本德育目標,設計和推行相關課程。事實上,在國家德育大綱的基本框架內,學校道德教育必須借助于具體的課程載體和活動載體才可能實現各種正向價值的傳遞,鑒于此,我認為當前的學校道德教育應當首先著力于訂立校本德育目標,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和推行校本德育課程,從而形成一定的辦學特色和風格。進言之,真正的道德教育塑造的其實就是一種風格和特色,可以說,沒有道德的個性就意味著道德的失落,沒有校本文化支撐的學校道德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實現道德教育的目的。近年來,人們已經認識到開展校本德育的重要性,在實踐中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比如紅古區海石四小的“情境教育”在這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2.靈活調度時間表、學校空間、環境和各種資源,以配合德育、包括德育課程的教學需要。在一個日益現代化和民主化的教育體系中,校長被賦予比較多的決策自主權,他可以通過創造性地調度各種教育資源和教育時空達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教育目標。遺憾的是,直到目前為止,還有很多校長仍然固執傳統的應試教育思維,把學生禁錮于課堂和“題海”之中,剝奪了學生的自主存在,使他們既沒有時間閱讀課外書籍,也沒有時間去豐富自己的人際交往經驗。對此,蘇霍姆林斯基早有批評,他認為,如果教師編排了學生所有的時間、而學生卻因此沒有時間到圖書館去閱讀他喜愛的書籍的話,那么我們的教育是令人悲哀的。事實上,道德產生于交往,倘若一個學生沒有時間去和多彩的歷史文化交往,沒有時間去和身邊的同學、朋友交往,那么他就不可能獲得由這種交往所生發的心靈體驗。沒有交往,沒有體驗,一個人就不可能真正懂得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同樣也就不可能懂得體面生活的真義。
3.檢視學校的文化、校規、各種制度與措施,營造有利的環境,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體驗這些價值與態度。
4.從封閉的校園到社會生活實踐。實際上,道德原本就產生于現實的社會生活關系,離開了生活就不可能滋養德性。生活是酸甜苦辣都有,只有通過體驗百味人生,人才能不斷超越自身從而擴展和豐富個體的精神世界。今天,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校在開設社會實踐課程和開展各種社區活動,目的也就是為了讓道德回歸生活,讓生活成為道德最重要的老師。
總之,在“全社會都應關心教育”的倡導下,學校德育工作已逐步與時俱進,相信通過學校、家庭與社會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實現學校德育工作的最優化,從而促進中華民族整體國民素質的提高。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