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霞
【關鍵詞】 幼兒;美術活動;動手能力;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1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9—0069—01
一、更新教育觀念,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
會玩的孩子更聰明,幼兒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好動是幼兒的天性,心理學研究證明,手的動作和思維活動直接相關,人在動手時有關信息從手到大腦,又由大腦傳到手,動手又能支持腦的積極活動,幼兒在玩玩做做中智力能得到開發。很多人都認為幼兒動手能力差,做事讓人不放心,讓他們做事惹麻煩,還不如全包下來,長此以往,幼兒的依賴性就會越來越重。生活自理能力差,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很難適應生活、立足于社會。其實,生活中的許多事,都是幼兒力所能及的。如拿東西、發筷子、整理玩具、扣扣子等等,我們都應積極鼓勵他們去做,要變“圈養”為“放養”,變限制為引導。如遇到一些難度較高的動手活動,我們就應教一些方法、技能后再具體指導幼兒反復練習,不斷實踐,這樣幼兒既參加了最簡單的勞動鍛煉,又發展了動手能力,還能為將來走向社會作好準備。
二、創造和諧環境,激發幼兒動手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一切成功的最基本的保證,幼兒美術教學需要創設良好和諧的環境,讓幼兒受到藝術氛圍的熏陶。好的、美的優秀作品,能夠給孩子美的享受和啟迪,同時,幼兒通過參觀別人的作品,能激發創作欲望。幼兒入園后,教師可帶領他們參觀美術活動室,通過讓幼兒看一看、摸一摸大哥哥大姐姐的美術作品激發其動手操作的欲望。孩子們看后,都會迫不及待問:“老師這些玩意兒是誰做的?他們怎么做得這樣好看?”這時,我就告訴他們:“這些作品是大班的小朋友自己制作的。你們想不想看看大班的哥哥、姐姐做手工?”接著,我就帶領幼兒到大班實地進行觀摩,讓幼兒有了一個真實的感受:那些漂亮的作品,我們也能做。這樣自然而然地幼兒就有了動手操作的欲望。
三、抓住幼兒一日活動時間,不斷強化幼兒的動手能力
幼兒在美術教育中需要使用多種工具和學會一些簡單的技能。在整合活動中,經常會遇到教孩子做手工,書上面有準備好的材料,只要沿著輪廓線撕下就可以做。剛開始時,我和孩子一起來撕,可是有的孩子很急,一下就撕壞了。我并沒有急于幫助他們,也沒有責怪任何一個孩子,而是很耐心地拿上透明膠或者雙面膠給他們粘好,小聲提醒他:“慢一點。”漸漸地,他們的小手變能干了,很少再有撕壞紙片的現象了。在日常的活動中,我教給幼兒正確使用剪刀的辦法,讓幼兒學會使用膠水、雙面膠等常用的工具,慢慢掌握基本的技能。然而,幼兒一日活動排得滿滿的,如何讓幼兒有更多的時間進行美工操作活動呢?我會利用幼兒入園和下午游戲活動時間,給幼兒提供白紙、彩色紙讓幼兒自由畫、折疊、撕貼,讓幼兒自己去擺弄、自己去嘗試、自己去發現,在不自覺中提高其動手操作能力。
四、家園攜手,共同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
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對幼兒時期的孩子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它是培養幼兒動手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單方面培養是不可取的,它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幼兒的另一大生存空間是家庭。家長要配合幼兒園的工作,千萬不要在有意、無意間剝奪了孩子動手的機會,只有讓孩子的雙手受到應有的“教育”,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作為教師也許不是很清楚幼兒在家的動手能力,這時就需要通過開展家長會、幼兒園開放日、幼兒園親子活動等將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的意圖、計劃、案例展示給家長,讓家長了解哪些是幼兒可以做到的,哪些是我們著手要培養的等等。以便雙向了解孩子在園與家庭的情況,并讓家長配合老師對幼兒進行動手能力的培養,同時老師還可以利用家園聯系冊、家訪、電話訪問的形式了解幼兒的情況。爭取雙方溝通交流,力求步調一致。在家中家長要給孩子創造自己動手做事的機會。不要讓孩子只看書、講故事、學古詩、學英語等等,可根據孩子年齡特點,3歲左右的孩子在家長的幫助下,應該學習進餐、穿脫衣褲、解大小便、收拾玩具、圖書或幫成人取放物品等;4歲左右的孩子要求他們能獨立迅速地穿脫衣服、折疊衣被,做些簡單的家務,抹桌、掃地、洗小襪子等;五六歲的孩子應要求更高,培養其形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并有始有終地做自己能做的事,家長不必事事包辦代替。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