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 趙欣
摘 要:現行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沒有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設置課程,不能體現高職教育的特色,必須進行改革。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要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主體來進行課程設計,并且在課程設計中體現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的區域性和行業性特征。重新構建的高職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緊緊圍繞職業能力這個核心,采用“工學結合”方式實施教學,不僅增強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在校園內營造真實的企業環境,而且大大縮短學生的工作適應期。
關鍵詞:會計專業 課程體系 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2(b)-0195-02
本文分析了現有高職會計專業實踐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以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會計專門人才為主要任務,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增強特色為重點,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主線,探討高職會計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的設計,構建了四環相扣的高職會計專業實踐課程體系。
1 指導思想
根據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財政部《關于實施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的意見》(教職成[2010]9號)、教育部《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年)》精神,以及學校編制《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項目建設方案》的要求,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素質教育為基礎,不斷深化我校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改革,在充分調研論證基礎上,構建基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雙元聯動”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課程新體系。
2 職業崗位分析
2.1 主要就業行業領域分析
A院校以服務東莞經濟發展為辦學宗旨,根據東莞產業結構布局、行業發展現狀和趨勢,A院校會計專業將主要面向生產制造業(電子信息、電子機械、紡織服裝、家具、玩具、造紙及紙制品業、食品飲料、化工)和商業服務行業(批發、零售、餐飲、酒店、稅務服務、會計中介咨詢)培養應用型、技能型會計專業人才。
2.2 主要就業崗位分析
通過廣泛的市場調研,根據企業財務崗位設置和需求情況與A院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去向調研結果,結合人才市場財務崗位招聘要求,A院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將主要面向生產制造、商業服務、會計中介服務等行業從事會計助理、往來會計、統計員、財務文員、辦稅員、收銀員、會計代理、稅務代理、出納員等財務基礎性崗位就業。
2.3 培養目標
構建“雙元聯動,雙向融合,三個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以就業為導向、能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崗位需要的實際工作能力,能勝任會計助理、往來會計、統計員、財務文員、辦稅員、收銀員、會計代理、稅務代理、出納員等崗位,且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健康的個性品質和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3 調研結果分析
3.1 中職會計畢業生適合從事基礎型、協助型崗位
通過對標準化管理的企業財務人員的深入訪談,企業建議中職會計畢業生可從事收銀員、出納、往來會計、費用會計、辦稅人員、會計代理、審計助理、會計助理等崗位。這說明,按崗位內容,中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可承擔主辦會計部分工作內容,如應收、應付、審核、辦稅等工作;按崗位勝任,中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可勝任出納、收銀等級別較低、技能操作較易等基礎型崗位工作;按崗位功能,中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可從事會計專門崗位的文員、助理等協助型崗位工作。
3.2 中職會計畢業生在崗時間短,離職比率高
通過對A院校會計專業畢業生首次就業數量與第二次就業數量進行對比,同時對首次就業崗位的離職時間進行分析,發現A院校中職會計畢業生崗位離職率為48%,且離職時間多為半年內。這說明,A院校會計專業畢業生第一次就業崗位勝任情況不佳,或崗位匹配程度較低。
3.3 職業崗位群的五種分類及行業歸類
通過對崗位群的研究分析,會計職業崗位群具有反映、監督、決策的職能,崗位主要涉及核算、審計、稅務、出納、統計五項主要內容。企業根據業務類型及崗位群技能要求,核算、審計、稅務、出納、統計的崗位工作內容重心也有所差異。
核算工作方面,主要要求核算人員對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成本核算、利潤進行核算計量能力,需要掌握會計核算方法及操作流程的基本知識;審計工作方面,主要要求審計人員具備內部控制、財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以及經營活動的效率和效果評價的能力,需要掌握會計知識、審計準則及資產、負債等業務審計的基本理論和技術方法;稅務工作方面,主要要求稅務人員具備辦稅、報稅、納稅的能力,需要掌握稅收相關法律、法規、制度及賬務處理方法;出納工作方面,主要要求出納人員具備處理現金收支結算、銀行轉賬結務及辨鈔點鈔能力,需要掌握出納實務及財經法規知識;統計工作方面,主要要求統計人員具備對資料及數據進行調查、統計分析的能力,需要掌握統計知識及方法。
4 調研結論
4.1 改變就業觀念,調整就業心態,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引導
通過對A院校畢業生就業異動情況的調查,發現A院校畢業生在崗時間較短,離職比率較高。企業員工的高離職率,普遍存在于中小民營企業當中,一直為企業的經營發展帶來困惑和阻礙。學校應開設職業生涯規劃相關課程,指導老師須幫助學生樹立好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引導學生了解自身特點及社會環境因素,幫助學生分解職業生涯目標并制定短期的可操作性目標,再根據學生情況不斷的調整和改善目標。
4.2 以出納、統計技能為基礎,加強核算、稅務技能培養
通過崗位群及崗位群技能調研,會計崗位主要涉及核算、審計、稅務、出納、統計五項主要內容。審計類崗位要求最高,中職學校會計畢業生難以達到相應能力要求,其次為核算、稅務類崗位,出納類、統計類崗位要求相對較低。出納類崗位技能涉及辨鈔點鈔、銀行存取款、轉帳結算等技能;統計類崗位涉及數據整理、圖表制作、函數公式、軟件運用等技能;核算類崗位技能涉及流動和固定資產、成本、社保、差旅、薪酬及利潤核算等技能;稅務類崗位涉及稅費計算、稅務處理、納稅申報、納稅籌劃等技能;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結合技能要求的難易程度,結合相應理論知識夯實技能訓練。
4.3 以需求為導向,就業為目標,設置合理的課程體系
通過對相關中職學校會計專業課程設置的研究,發現不同學校根據產業行業特點,或特殊技能要求,皆對人才培養方向進行了區分,最終體現在不同的課程設置方面。課程的設置無論是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還是堅持“以能力為本位”的核心,都需要進行準確的“市場定位”。
5 結語
所謂“市場定位”,指的是對人才需求的把控。中職學校的辦學模式、專業設置、課程設置離不開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現狀,離不開當地的產業結構。當地各行各業在不同的時期需要什么專業和技術的勞動者,中職學校就要開設相應的專業,培養相應的技能人才。同時,中職學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間接反映出人才培養的規格是否符合市場需要,進一步反映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否準確,課程設置是否合理。所以,只有在準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下,設置合理的課程才能培養出與企業需求匹配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趙曉潔.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5(35):101-103.
[2] 凌世壽,石勤.以崗位技能為核心構建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0(1):92-97.
[3] 葉玲莉,陳松雪.以工作崗位為導向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10,31(17):20-22.
[4] 許蔚君.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基于能力本位視角[J].商業會計,2011(19):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