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萍
【摘 要】PBL教學法的主要目的是鍛煉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與開放性思維能力,以保證學生能夠在臨床實踐中充分運用所學知識,鞏固學生的學習效果[1]。在國內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醫學院校也倍受青睞,成為臨床教學中的重要教學方式,為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升臨床技能與經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
【關鍵詞】探討; PBL教學法;兒科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R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4--01
PBL 教 學 法 (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是從國外引進的教學方法,在多個領域與學科中都得到了深入的應用與發展,在臨床教學中已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成果。而今,在我的《兒科學》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充分飽滿的熱情進行學習與實踐,本人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多種教學方法的探討與實踐,仍然對PBL教學法情有獨鐘。本文就當前兒科學教學現狀進行探討,簡述PBL教學法在《兒科學》教學過程中的實踐與效果,現報告如下。
一、兒科學的教學現狀
當今,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和兒童疾病譜的改變,對《兒科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兒科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加之兒童的疾病起病急、病情變化快,死亡發生率高(當然,在患病后,只要能得到及時、恰當的護理和治療,其病情好轉比成人快,容易恢復健康,預后也好),患者一般年齡較小,主訴不清,這給臨床醫生的診斷與治療都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相比之下《兒科學》的學習和其它臨床學科相比有其特殊性,對醫學生的要求也較高,所以,在《兒科學》教學過程中,不單單要求學生了解和掌握專業基本理論知識,還應該培養他們一定的臨床思維能力,以便進入臨床后,在積累臨床經驗的過程中,也能更快地提升臨床思維能力,通過經驗指導知識的運用。這才是我們臨床教學一線的教師當務之急的事。
目前,《兒科學》的教學設置主要分為課堂教學與臨床實踐教學兩個部分,在教學過程中能有效地把兩部分教學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獲取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培養他們的臨床實踐能力。因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到的是疾病理論知識,而在臨床實踐課上,學生能見識到一些臨床病例,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同時,臨床實踐中通過向帶教老師的學習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具有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與“病人”接觸,也使學生能夠學會溝通技巧及養成關愛病人、以人為本、與人協作的良好品德。能深刻全面了解患者病情,這樣能增加自身的判斷能力,或者能學到課堂上不可能學到的知識,那么要解決好這個大難題,有效教學是必不可少的[3]。PBL教學法就是能夠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臨床教學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二、如何在兒科學教學中開展PBL教學
2.1 教學內容 從我多年來開展PBL教學法的情況進行分析,從教學內容上,本人在進行《兒科學》四大兒科疾?。褐夤芊窝住⒕S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嬰兒腹瀉病教學時,按照每次課2學時的方法教學,PBL教學法實踐過程中,需要進行抽簽選擇一名組長,且每次隨機選擇一人進行教學資料記錄和整理。
2.2 PBL教學實施方法 PBL教學的實施方法包括教案病案編寫、問題設置、病案討論、結果綜述等內容。教案病案由臨床經驗以及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進行編寫,并在課堂上對病案內容進行小組分析與討論,每個病案設置四個或以上的PBL問題,在進行病案討論期間,學生能夠得到患者臨床資料的圖片,通過明確病案病歷與學習目標,對病案中的疾病范圍進行系統、科學的學習[4]。
2.3 課后總結 PBL教學法的另一項基本任務,是在整個課時完成后,教師對教學的情況進行總結,對學生分組討論的表現、討論過程中的出現的問題,在知識的應用中的問題進行總結和評價。教師課后總結的時間控制在30分鐘左右,對學生的問題進行現場指導和糾正。學生反饋的主要內容,是在學生討論部分結束后,學生對本次教學過程中的困惑、課堂交流中的問題進行反饋,并按照教師的指導進行PBL教學病案的書寫。
三、PBL教學法的應用措施
3.1 適當調節PBL教學過程中的難度
許多臨床病案具有一定的復雜性,醫生在進行臨床治療時,不單單要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進行治療,還要根據臨床經驗進行判斷。為此,在作為PBL教學過程中的案例時,教師應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對病案進行適當的簡化與迂回,放緩學生的思考進度。
3.2 啟發學生,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學生在進行PBL教學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許多課堂上的突發事件或問題,都會使學生學習出現困難,造成課堂的被動。為保證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師可以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將突發事件或問題與教學聯系起來,扭轉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講授一例小兒腹瀉的誤診病例時,先讓同學們根據病例中的臨床癥狀進行診斷,并將診斷的依據進行闡述,然后教師對該病例的真實情況進行分析,引導學生根據先前的診斷思路與依據進行自我反思,最后確定該病例的誤診原因,以此減少未來臨床上的誤診幾率。
3.3 科學掌握課堂節奏
在進行PBL教學時,教師需要對課堂氛圍與節奏進行有效掌控,如果課堂氛圍過于沉悶,難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而過于喧嘩的課堂氛圍,則會使學生情緒過于激動,不利于學生思考。為此,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課程設置更加科學與具體化,如在進行問題的設計時,進行具有連續性、階梯性、跳躍性的問題設置。
3.4 及時調節學生的思考方向
學生在進行問題的提出與討論時,需要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進行判斷與及時解答,在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具有教學意義或與課程無關的問題時,及時的進行制止與回避,保證學生不會受到太多的思維影響,高效的完成教學任務。而學生所問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混淆性、或是問題的提出依據不夠明確時,則要及時的反詰和反問,保證課堂的秩序以及學生思考形式與范圍的正確性。
PBL教學法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在兒科學教學中,PBL教學法能夠通過實際病例病案的研究與探討,提高學生的實際實踐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通過模擬與討論的方式提升其的聯想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發現問題的能力,從整體上激發學生的學習內動力。實施過程中還需要精選病例,增加師生間溝通和交流,增加見習時間和接觸患者的機會。
總之,在兒科學教學中進行PBL教學,能夠提升《兒科學》教學的效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臨床實踐經驗,為以后踏入臨床工作崗位,能更快地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投身到醫療衛生工作中,不斷學習實踐,不斷提高自己。
參考文獻
張曉波,陳超,黃國英,桂永浩,曾勇,魯映青.PBL教學法在《兒科學》教學中的初步實踐[J].醫學教育探索,2006,05(01):82-83+89.
吳尤佳,徐美玉.PBL教學法在《兒科學》見習中的初步實踐[J].交通醫學,2009,23(02):221-222.
嚴琴琴,杜向陽,蔡宇紅.PBL教學法在全科醫學兒科學教學中的實踐及評價[J].重慶醫學,2009,38(16):2107-2109.
趙芳,劉芳,馬金海,陸彪.PBL教學法在兒科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07,25(09):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