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明偉
摘 要:高中生物是一門集實踐性、實驗性、應用性于一體的自然學科。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課程內容應與生活實踐和科技發展相聯系,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學習興趣。新的高考考試大綱中也明確提出學生應具備基本的簡單生物學問題的驗證和探究能力。因此,在生物課教學中注重實驗能力的培養,也是培養實踐能力的一種方式,引導學生動手操作,體驗實驗探究的過程。真知源于學生真實的體驗和快樂的實踐,恰當適時地創造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碰撞,使學生不斷發現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激活他們的學習動力,讓他們主動尋找問題的答案,把枯燥沉悶的課堂變成樂學會學、積極主動探尋知識世界的高效課堂。
關鍵詞:高中生物;高效課堂;實踐體驗
一、讓學生親歷實驗,在實驗過程中獲取知識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科學,教材中很多內容都源于實驗。教學過程中若能借助實驗手段,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親眼目睹實驗現象,親自記錄實驗結果并分析,這樣學生既在體驗中學到了知識,又加深了對科學本質的理解,我們的教學也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進行實驗教學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在實驗室進行分組實驗,也可以在課堂上演示實驗、模擬實驗等。例如,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可帶學生到顯微觀察室進行,一個班分到兩個觀察室,可保證每人一臺顯微鏡,教師邊演示邊講解,讓學生跟著操作,學生很快掌握了操作要領。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可事先準備好材料在課堂上進行,讓學生主動參與實驗,最后總結規律、得出結論,學生體驗了學習過程的喜悅,有利于實驗能力的培養和教學目標的達成。
二、教學中融入生活,讓課堂鮮活起來
生物也是一門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科學,在課堂教學中可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常識積極創設課堂知識和現實生活的結合點,在真實的情境中去解決問題,可以使學生真正認識到事物的本質。例如,在進行生物變異和育種的教學中,提出如下問題:生產上用的玉米和小麥種子是純合子還是雜合子?學生很快舉手回答,有的同學認為作為新品種推廣須穩定遺傳,應為純合子。那么玉米和小麥每年都要買新的種子還是自行留種?農村的同學很快便有了答案,玉米每年都要買新的種子,而小麥可以留種。學生感到困惑,這時可以給學生講解玉米是利用雜種子一代的雜種優勢,是高度的雜合子,而小麥則是經多代選育的純合子。再比如,進行細胞呼吸的教學時,提出這樣的問題:蘋果和馬鈴薯進行密閉儲藏時是否能聞到酒香?學生很容易得出答案,但不太理解原因,這時教師可以講解無氧呼吸的兩種途徑,以上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三、組織恰當的實踐活動,激發求知潛能
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我們還是要立足于課堂,結合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有目的地精心設計課外實踐活動,教師要制訂出具體的計劃及預期要達到的目的,讓他們回到現實中真切領會到課堂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的方方面面。當學生走出課堂,回到生活中,回到大自然中去實地考察,學生的熱情很高,在師生之間充分交流、合作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每一位學生都享受到了學習的樂趣,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是他們主動參與探究的內驅力。
教師是組織者,引導學生動手去操作,動眼去觀察,用心去思考。在必修一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利用獨特的鄉土資源——半夏種植,進行了研究性學習考察,此次考察中共結合了兩個與課堂教學有關的活動。第一,在進行植物組織培養教學內容之前,先讓學生自己了解本節課內容,然后組織學生到我縣農技站半夏組織培養基地,技術人員引領學生參與了組織培養的核心過程,對脫分化后形成的愈傷組織特點進行了細致觀察,對技術人員已經培養的試管苗也進行了觀察并做了有關記錄。在考察活動中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有的同學拍照,有的同學相互交流討論。當師生回到課堂正式學習本節內容時,學生積極主動地配合老師提問,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提高。第二,在學習完細胞代謝的內容后,針對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知識的綜合應用,在半夏的生長期引導學生實地考察了種植現場,結合半夏的生長狀況聽取了農戶的種植經驗,如半夏的光照條件,需水需肥的規律,去花序等管理措施。然后老師引導種植過程中作物增產的原理,一方面從光合作用的角度分析影響因素,如作物種類、光照狀況、水分、礦質元素等,另一方面從減少呼吸消耗角度說明種植過程中的去花序的原理,這兩方面都有利于作物體內有機物的凈積累,從而達到增產的目的。最后,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撰寫調查報告。第三,在生態學內容教學上,對我縣山區古老珍稀的物種山溪鯢種群數量作了調查,并對生態環境做了評估。這次活動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