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鑫
摘 要:教育手段的現代化和信息化促進了教學方式的大變革,在教育教學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過度地依賴現代化教學手段往往也會產生一些問題。如何把現代化的教學手般與傳統的教學方法融合在一起,會使教學效果進一步提高。那么,板書的設計和呈現則畫龍點睛,一定會促使歷史教學再上新臺階!
關鍵詞:教學;板書設計;作用
當今社會是學習化社會,也是信息化社會。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使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領域。信息技術與傳統的讀、寫、算的學習方式已經融合在一起,從而構成了新式教學的平臺?,F代媒體廣泛應用于教學當中,極大地拓展了教育和教學的資源,對學校教育和教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同時在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幫助教師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譬如,歷史情境的創設、學習材料的提供、學生思維的發展等等。這些優點,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傳統的教學手段。正是由于現代信息技術對教學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也就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教學領域,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并且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現代信息技術運用成為一個重點。甚至成為現階段評價一節公開課、競賽課等成功與否的首要條件之一,看是否運用了現代化教學手段。而廣大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也過度地依賴現代化教學手段。
近幾年來,筆者曾多次作為聽、評、授課的一員,觀摩學習過省、市、縣各級各類歷史學科教學評比和比賽。在感慨現代化教學媒體給我們帶來諸多優點的同時,也從中感覺到了一絲憂慮。幾乎沒有一節課不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承載歷史教學的載體。但也幾乎沒有一節課的授課老師重視過板書的設計和書寫。甚至于絕大部分教師連課題都沒有呈現在學生面前。更甚至于整堂課,教師的板書幾乎為零。因為是多媒體教學比賽,教師一味地追求現代化教學手段,影像、動畫、聲音、文字、圖片等多媒體化教學應有盡有,設備也是五花八門。而整節課,教師從一個設備到另一個設備忙于切換,學生從一種方式到另一種方式疲于應付。教師為現代化教學而現代化教學,學生則受益甚微。
現代信息化技術運用到教學中,由于課堂容量大,內容多,呈現形式多樣化。容易使學生感覺到條理不清,雜亂無章而難以接受、理解和掌握,而彌補這一缺陷的唯一方法,那就是要設計出符合學生學習的板書內容。把有關史實的內在關系以直觀的形式呈現出來,就會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歷史教師把精心設計的板書,恰如其分地與現代化教學媒體相互融合,適時地呈現出來,引導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它對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具有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因此更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這是因為:(1)從歷史教學的角度看,板書必須是每一課教學內容的摘要。每節歷史課都會涉及一些新的知識,像歷史名詞、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它們都有各自發生的時間、地點、條件,以及產生的原因、經過、結果和影響作用。因此,要幫助學生把復雜的內容搞清楚,將難以理解的內容弄明白,教師就要精心構思并認真設計出條理分明、要點明確的板書來,以此來更好地體現教學的內容。(2)從歷史教師的角度看,板書是每一課教學過程的講授提綱。由于受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師不可能把教科書上所有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展現出來詳細介紹,只能通過把握教學內容的基本結構和主要線索,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教學內容才能有效地展開,教學目標也才能在學生接受、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實現。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運用現代媒體的教學中,適時地概括出教材的要點,用板書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以此來突出教學內容的中心和主題,因而歷史教師必須精心地設計板書的內容。(3)從學生的角度看,板書是有利于學生學習與復習的工具,能夠幫助學生概括和把握歷史學習的內容。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清晰的條理,系統的知識點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其實從教育心理學原理中可以知道青少年學生的認知過程、直觀感覺,印象很重要,并且也很關鍵。就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來看,總是從具體到抽象,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只有并列關系明確、從屬關系清楚、因果關系顯著的教學內容才是容易被學生接受、理解和掌握的。由此來看,板書設計的作用毋庸置疑。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教育的現代化包括教育技術和手段的現代化。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已經成為教學改革與發展的一個特點,運用現代化教學媒體進行歷史教學也是當前課堂教學的一個熱點,更是課堂教學的發展趨勢。因此,在教學中,只有把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做到優勢互補,優化組合,使其相得益彰,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樣做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歷史教學,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學手段促進歷史教學任務的完成。相信在全體歷史人的共同努力下,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一定會促使歷史教學再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周小山.教師教學究竟靠什么:談新課程的教學觀[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張行濤,郭東歧.新世紀教師素養[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06.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