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紅
摘 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作為全世界使用最為廣泛的一種語言,它滿足了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的交流需求。在中學階段,英語教學的跨文化意識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在學習英語的同時,更要培養文化思想意識。目前,許多英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似乎更加注重學習成績,對于這種跨文化思想意識培養的忽略成為長久以來的弊端。主要針對跨文化思想意識培養的必要性和對提升跨文化思想意識的策略提出見解。
關鍵詞:跨文化思想意識;高中英語教學;文化差異
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英語教學方式已逐漸不能適應要求,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引入新的具有活力的思想已成為一種新的時代要求。從20世紀90年代起,從文化意識滲透到教學中第一次被提出至今耳熟能詳,跨文化思想意識已經作為一種新時代與舊時代交接而來的產物被人們逐漸接受。應新課標的要求,在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的同時,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跨文化思想意識培養的必要性
在跨文化教學中英語課程資源豐富。如現在廣泛使用的《牛津高中英語》(Advance with English),注重與現代生活聯系,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生活。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了解了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對文化意識的滲入,一方面緩解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枯燥感,另一方面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學習到更多的課內外知識。
在傳統的教育理念里,學生學習當以提高成績為目的。然而,學生更需要學以致用,將英語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以英語了解文化,促進交流。通過跨語言語境的教學,學生在理解西方文化的基礎上感受到了英語獨特的魅力。同時,在了解到文化差異的同時,取長避短,尊重文化,在文化學習中體驗生活的樂趣。
二、跨文化思想意識的滲透策略
1.利用教學資源,滲透文化思想
當前的英語教學多以教材為主,立足教材,讓學生在對詞匯、課文以及語法知識等的探究中學習英語。如在詞匯學習上,許多英語詞匯來自宗教信仰或是寓言傳說,與歷史、宗教等有莫大的淵源。如在11世紀中葉,法國戰勝了英格蘭,即歷史上的“諾曼底征服”,大量新詞進入英語。比如,來自古英語pig和來自法語的pork使得對豬肉的表達上產生了不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同時了解到英語發展的歷史淵源。再如,To 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鐵盧”人們后來用這個詞比喻慘遭失敗。故事的起源是稱雄歐洲的拿破侖在滑鐵盧一戰中戰敗。
2.優化教學資源,豐富文化知識
英語教學中,課程資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優化課程資源才能更有效地學習文化知識。在《牛津高中英語》教材中,The World of our Sense學習過程可以作為一個案例。在正式教學之前,學生可以自行搜集相關資料,了解中西方在表達上的差異。此外,文章中描寫了對盲人的照顧,學生可以探尋西方國家助人為樂的價值觀和紳士風度。
學生在學習課堂知識之余,可以通過互聯網,圖書資料搜集相關知識。鼓勵學生聽英文廣播,學習英文歌曲,觀看英文電影,在娛樂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如《海底總動員》《冰川時代》這些卡通片都是我個人所喜歡的并且適合學生學習娛樂的電影。
3.結合實際生活,了解文化差異
教師在教學之于可以營造情景,鼓勵學生模仿英語國家的生活及交流方式。比如說營造一個話劇場景,讓學生進行排練,每個人都參與進來。如在牛津英語課本中的The important paper,角色有:the King,the Queen and Servant。老師可以讓學生排演這個幽默的短話劇,寓學于樂,使課堂氛圍活躍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發音水準得到訓練,交際能力得到提高,更是培養了對英語學習的樂趣。中西方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表達方式和習慣不同,比如英語常用長對話,而漢語越是精簡越合乎人意。我們不能總是用自己的表達方式與對方交流,而在文化交流中取長補短、求同存異。
在英語學習中學生不要忽略對稱呼語、電話用語、問候語、道歉用語等日常交際用語的學習。例please,漢語譯為請的意思,但是在某些情況下未必使用,如help yourself是餐桌上的“請”,請人吃飯菜。在西方文化中,dog是一個幸運的詞,如 a lucky dog是幸運兒的意思,然而漢語中的狗常常用作貶義,如狗仗人勢等詞。了解文化的差異,防止交流過程中產生沖突,這是每個語言學習者最基本的素養。
在高中英語的學習中,跨文化思想意識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的英語素養的提升,更是適應時代發展的一種必備能力。學生在掌握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了解文化背景,尊重文化差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跨文化思想意識的導入,實現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的完美統一,這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熊亦波.跨文化背景下的非語言交際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5(1):127-130.
[2]劉小英.高中英語教學中跨文化語境教學問題的重要性探討[J].亞大教育,2015,11(26):179-180.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