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龍 謝愛良
摘 要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目前微觀經濟學的教學模式主要以理論講述為主,對于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行為的引導還有待提高。本文以臨沂大學為例,從創新創業視角出發,重點對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學時安排、教學模式、考核方式等四個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關鍵詞 微觀經濟學 教學改革 創新創業 臨沂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4.017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the current micro-economics teaching model is mainly based on theory. The guidance of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remains to be improved. In this paper, taking Liny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t focuses on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time arrangement, teaching model, and assessment methods of the microeconomics curriculum, and proposes targeted micro-levels economics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Keywords Microeconomics; teaching reform;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Linyi University
2014年9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在夏季達沃斯論壇首次被公開提出,自此,我國社會各行各業掀起了創新創業的新浪潮。高等院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科學研究高地,在創新創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為具有鮮明區域特色和地方印記的地方院校,更應該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結合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特點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臨沂大學作為沂蒙革命老區的唯一一所綜合性大學,肩負著為沂蒙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優質人才的使命。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臨沂大學提出了“全國知名區域特色鮮明的創新創業型大學”的辦學目標,以期為老區發展輸送一批基礎扎實、勇于創新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微觀經濟學作為高等學校經濟管理類的專業基礎課程,對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和經濟主體的行為活動有著較為全面、系統、深入的論述和解析。[1]借助微觀經濟學中的經濟學思維和經濟學基礎理論,學生可以更好地對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為進一步學習其他經濟學知識、經濟管理工作甚至創新創業等行為打下堅實的基礎。但從創新創業的新要求來看,目前微觀經濟學的教學模式還是主要以理論講述為主,對于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行為的引導有待提高。[2]基于此,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對于臨沂大學的轉型和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尤為重要。
1 微觀經濟學課程特點和教學現狀
微觀經濟學是經濟管理類專業后續相關課程的基礎課程,不僅對于經濟管理類學科思維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同時也是未來考研的專業必考科目。從這個角度來看,微觀經濟學這門課程的學習好壞將直接決定學生的學業水平,甚至會對其求學道路和人生軌跡產生影響。同時,微觀經濟學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經逐漸成為一門內容寬泛、理論體系龐大、研究方法多樣的學科,[3]抽象的理論方法學習與具體的經濟現象之間的距離造成了學生對于本課程一定程度上的理解障礙。
進一步從地方院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微觀經濟學的教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許多學生對于微觀經濟學的掌握和理解沒有達到學科的基本要求,部分學生甚至對微觀經濟學產生了消極、排斥的反應,這與課程特點是密不可分的。首先,微觀經濟學需要用到大量的高等數學相關知識,對學生的數學要求較高,而地方院校學生的數學基礎相對較差;其次,微觀經濟學屬于前沿性較強的一門學科,其理論的推演性和邏輯性較為突出。[4]鑒于微觀經濟學課程內容和體系的理論性與邏輯性較為突出,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該課程實際教學過程中難以將課程內容與創新創業緊密結合。
2 創新創業型高校微觀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 重理論輕實踐
從目前各個高校微觀經濟學教學情況來看,微觀經濟學的內容涉及需求供給、消費者行為、生產者行為、市場結構、市場失靈等基礎理論,課堂教學中普遍還是以理論講述為主。[5]從教學目標來看,微觀經濟學旨在培養學生掌握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能夠根據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對市場供求發展趨勢做出科學合理的預測,具備能夠運用辯證思維方法、數理推演方法以及實證分析方法分析解決社會經濟現象。[6-8]根據大部分高校的教學目標,涉及到實踐目標的描述相對較少。從教材來看,目前國內高校所選教材集中于概念解析、公式推導、圖表分析等理論性內容,實際案例較為缺乏,導致學生對經濟學理論與社會實踐脫節情況嚴重。
2.2 學時安排不合理
微觀經濟學教材本科教材普遍章節較多,且內容繁雜,研究方法多樣,圖形分析復雜,對于本科學生來說內容較難理解,學習起來比較困難。但從學時上來看,目前高校微觀經濟學的教學課時大概在50個左右,而臨沂大學本科微觀經濟學的教學課時為48個,這對于復雜龐大的微觀經濟學知識理論體系來說遠遠不夠,而對于任課教師來說,在短短48個學時中將微觀經濟學的理論知識完整的教授給學生也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實際課堂教學課程中,很容易產生一節課中大部分時間都是教師在進行講授的現象,而沒有時間安排學生進行互動和討論。結果導致學生認為微觀經濟學的學習枯燥無味,無形中又增加了理論學習的難度。再者,課時量過少直接影響了實踐課程的設置,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理念的培養十分不利。
2.3 教學模式陳舊
目前高校課堂主要采用“滿堂灌”的講授式教學模式,雖然啟發式、案例式、研討式、專題講座等教學模式也受到了重視,但由于微觀經濟學的學科特點和課程性質的限制,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在實際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得到實質性、創新性的進展。比如,啟發式教學模式的運用多是在理論的引入、問題的提出時才有所體現,并沒有真正地與講授式教學模式進行深層次的機結合,通過啟發式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從而增強其思考性、創新性意識的培養;專題講座教學模式的運用更多是流于形式,部分高校根本沒有開設專題講座,即便開設了專題講座,也僅是從某一方面或某一主題進行報告,并沒有與課程進行深度、系統融合,形成系列專題講座。
2.4 考核方式單一
多數高校微觀經濟學課程的考核方式仍然是以常規性考核為主,考核內容多是教材中的概念、原理、圖表等理論知識。臨沂大學的微觀經濟學課程考核方式亦是如此,雖然學期總評成績由平時作業、課堂筆記、期中測驗和期末考試等部分構成,但其考核內容多與課堂教授或簡單延伸的理論知識有關,對于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和意識并無過多涉及。
3 創新創業型高校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3.1 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為實現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微觀經濟學應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以“理論為主、方法為輔、注重實踐”為教學理念,通過實踐課程的加強,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素質。“理論為主”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經濟學思維,了解并運用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和方法剖析經濟問題和經濟現象。“方法為輔”是在理論指導下運用恰當的數學模型、圖表等輔助工具進行理論推演和邏輯描繪,具化學生分析經濟問題的過程與方法。“注重實踐”是通過學生的具體社會實踐將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外顯出來,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選取臨沂市部分企業,讓學生進行參觀、學習,甚至親自體驗,了解企業的生產、銷售等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模擬創業情景,撰寫創業計劃。實現課堂教學與創業實踐的充分融合。
3.2 增加并合理安排課時
基于微觀經濟學的龐大知識體系和實踐教學需求,適當增加微觀經濟學課程的理論學時與實踐學時。在理論教學學時安排上,區分主體框架與分支內容、重點知識與擴展知識,合理安排,統籌兼顧。可將原來的48學時用來講解主體框架與重點知識,另外增加8學時用于案例剖析、情景模擬、主題講座等某一或部分內容。在實踐教學學時安排上,建議增加8學時用于教師指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幫助學生制定詳細的社會實踐提綱和方案。通過上述學時的增加與重新分配,更加突出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理念,真正將創新創業精神落實到課程中。
3.3 豐富課堂教學模式
在原有課堂講授、啟發等模式的基礎上,增加情景和專題講座等教學模式。其中情景模式主要是選取經典和成功案例,進行案例再現,可在課堂中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模擬設計和表演,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加強學生對該經濟問題的理解與認識。專題講座模式可充分利用臨沂大學商學院理事會成員單位,邀請吸納相關政府、行業或企業人員進行專題講座,如針對企業行為(利潤最大化)、市場機制運行規律、政府政策等內容進行專題講座。通過專題講座,可以充實課程的教學內容,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前沿知識,從而更好地實現本課程的教學目標。
3.4 創新考核方式
結合實踐課時的增加、多樣化教學模式的采用,進行考核方式的再創新。在原來平時作業、課堂筆記、期中測驗和期末考試等考核方式的基礎上,增加情景模擬和實踐內容的考核。借鑒目前臨沂大學“N+1+1”的考核方式,創新提出微觀經濟學特有的“N+1+1”的考核方式,N即平時成績,包括平時作業、課堂筆記、情景模擬等;兩個“1”即實踐成績和期末測試成績。按照30%,20%,50%的比例計算得到學生最終的總評成績。
參考文獻
[1] 趙明霏.實驗教學在微觀經濟學課程中的應用與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7.36(7):287-291.
[2] 齊紅倩,孫巍,李偉,等.跨學科視野下經濟學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J].中國大學教學,2013(8):22-24.
[3] 劉金石.公共基礎課程大班教學中的學生考評機制創新探析——以微觀經濟學課程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3(6):81-83.
[4] 曾春媛,李健,王曉亮.突出應用性 提高管理類碩士研究生經濟學素養——論研究生《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1):44-47.
[5] 宋宇,任保平.微觀經濟學精品式教學內容創新中的幾個關系[J].中國大學教學,2010(7):55-57.
[6] 丁娟娟,丁敏.《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當代教育科學,2008(9):61-62.
[7] 胡衛中.微觀經濟學教學中對外來模式的借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123-124.
[8] 劉清娟.微觀經濟學案例討論式教學效果探析——以管理學院物流專業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13):295-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