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傳統出版既面臨挑戰,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本文在實踐層面分析了新時代傳統出版業的創新之路,重點從編輯素養與選題策劃的角度,探討了出版業實現內容創新的路徑,為傳統出版實現內容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創新思考。
關鍵詞:新時代;傳統出版;編輯與內容創新
中圖分類號:G2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5-0146-02
中國邁入新時代,這是一個全面發展、全面創新的時代,具體到出版業而言:內容創新、形式創新、營銷創新、機制創新、思維創新……創新貫穿了出版過程的始終。傳統出版業只有不斷開拓視野、調整方向、清醒認知,才能在與新媒體發展的碰撞中借勢而為、突破創新。
中國出版集團總裁譚躍在內容創新大會上談到“創新十策”時說:“編輯決定產品,產品決定市場,市場決定雙效。”因此,加強對編輯的培養,尤其是對編輯選題策劃能力的培養,將成為出版業實現內容創新的動力,因為,好內容永遠是出版物立足于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一、內容創新的根基是編輯的責任與擔當
出版業是內容產業,出版的使命是記載和傳承文明。內容作為出版的核心,也成為出版的本質特征。科技的進步為內容帶來新的記載方式和傳播方式,使內容的創作者越來越多,種類越來越豐富,個性化與差異化越來越明顯,無疑為出版創新在內容層面提供了生機與活力。
但是,內容創新不是拋開一切的天馬行空、隨心所欲,它的前提是編輯要比以往更加牢固樹立責任意識與使命擔當。“從國家和民族的角度來看,出版文化肩負著構建民族精神譜系的重任。”[1]今天,線上線下各種內容鋪天蓋地,良莠不齊,出版人講創新,不僅不是要在內容上松綁,反而更要多一份嚴謹,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慎重,多一份認真,這是對國家的責任、對品牌的責任、對出版社的責任、對作者的責任、對讀者的責任……有人說:“態度決定一切。”的確,作為編輯,如果沒有足夠的責任與擔當,很難有全心的付出與投入,很難有創新的意愿與努力。所以,編輯是神圣的職業,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從容淡定的堅守、冷靜客觀的判斷以及正確的精神追求。
編輯的工作是選擇,是為他人做嫁衣裳。而為何人做嫁衣,為讀者提供怎樣的產品,體現的其實就是編輯自身的眼界、素養、責任與擔當。既不能越界,牢牢守住責任之根,又不能墨守成規、因循守舊,在這樣的選擇中間,編輯的責任意識便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堅定不移地秉承責任意識,策劃的選題、出版的書刊才能對得起讀者、對得起出版社品牌,對得起自己,也才能回答好“我們要做什么書,為什么要做書,做書要給什么人看”這三個基本問題,出版物也才能在堅持中有所創新,這樣的創新也才更具有定力,更能彰顯出版物的精神與內涵。正如中國出版集團總裁譚躍所說,我們要“始終自覺地將出版行為與國家命運、民族振興、時代精神和文化情懷融為一體”,“始終自覺地將出版行為與以人為本的原則融為一體”,“始終自覺地將出版行為與現代企業運作和科技創新融為一體”。
二、內容創新的關鍵是編輯素養的提高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與文化創新的高度融合,人們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觀念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版業要與時俱進,就要從選題策劃到市場營銷,每一個環節都要適應社會發展和時代變化。“山因寺得名,寺為山增輝。”一位好編輯能為出版社帶來無形的品牌價值和作者資源,能不斷策劃出好的選題,出版優秀的作品,鞏固出版社品牌,凝聚讀者,擴大影響力。因此,全面提高編輯素養,成為實現內容創新的關鍵。中國美術出版總社周偉書記就向全社編輯提出了“策劃能力、組稿能力、寫作能力、設計能力、經營能力、新媒體能力”這六個方面的能力要求。
良好的編輯素養體現為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良好的策劃能力。編輯憑借自身的學識,對作品產生準確的判斷,以客觀、公正的視角甄選出最具價值和市場前景的作品,并憑借前瞻性判斷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讓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呈現出個性化和差異化特征。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人民文學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這些品牌出版社的圖書產品中體現出的不同精神氣質和文化趣味,就是通過一本本好書、一本本優質期刊建構起來的。
良好的編輯素養體現為對市場的敏銳捕捉和深入思考。具有創新能力的編輯應該具備在事物萌芽之初就能敏銳捕捉信息并果斷采取行動的能力。深入思考則體現在想得通、想得透。編輯要有經營意識,要在實踐中多向市場學習,多向讀者學習,做個有心人。這樣做出的書才能有特色、有品格、有市場,甚至能夠影響和引領市場。
良好的編輯素養體現為新媒體意識和操作能力。當前,傳統出版業面臨著數字出版、網絡出版的交叉互動和激烈競爭,這要求編輯要主動學習新思想,掌握新技術,既要有危機感,又要能把握機遇,讓數字技術為我所用,努力創新,借勢而為。乘科學技術發展的東風,讓優質內容得以更廣泛、快速地傳播。
良好的編輯素養還體現為寬闊的胸懷和融會貫通的能力。今天的出版不僅跨媒體,而且跨行業;不僅整合資源,而且整合資本,只有懂得并能夠巧妙利用這些優勢資源,才能創造出產品價值的最大化。以人民美術出版社動漫少兒編輯室策劃出版的《漫畫中國歷史》系列為例,這套書在出版獲得成功,收獲多個國家獎項后,積極進行動畫版權和數字版權的銷售與合作,開發成動畫片,出版了法文、日文、韓文等七個語種,不僅“讓我們的文化走出去,更把外國人的錢掙回來。”[2]這種對同一產品進行多渠道開發和資源整合的做法,充分體現了出版社的國際視野和資源運作能力,對促進產業鏈更好銜接,促進內容的多元開發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內容創新的核心是選題策劃能力
對出版業而言,無論載體形式如何多樣,形式永遠都是為內容服務的。沒有創新內容的“出版”不能稱之為出版,更不可能支撐起一個產業的發展。因此于出版業而言,無論技術多么先進,內容永遠都是核心,是龍頭,是源泉,是生機之所在。
少兒出版是近年來紙質圖書市場少有的市場份額逐年攀升的板塊,也是融入創新思維最多的板塊之一。仍以人民美術出版社的少兒圖書為例,為讓出版物更加貼近讀者,編輯們不斷調整思路,變從前的“讀者看編輯出的書”為“編輯出讀者想看的書”,而在這轉變中,編輯的選題策劃能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出版的少兒書,把中華文化融入漫畫這一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策劃出版的《漫畫中國歷史》(48卷)系列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受到廣大青少年讀者的喜愛。
再比如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出版的《中國中小學美術》月刊,在紙質期刊發行量普遍下滑的今天,該雜志卻逆勢上揚,創造了年發行量遞增20%的佳績,仔細分析,應該講與內容創新密不可分。以該刊策劃的“美育絲路”系列專題為例,就是受到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啟發,將國家戰略與學校美育相結合,并成功落實到出版內容中的典型范例。“一帶一路”建設彰顯了中國國力的日漸強盛,同時也為期刊和圖書的內容建設創造了很多優質話題。具體來說,這一專題通過將美術教育與絲綢之路結合,旨在幫助廣大讀者暨全國中小學美術教師和美育工作者拓展思路,提升文化自信,達成文化認同。選題策劃當中,將絲路上的一個個重點省份作為研究對象,先后策劃了“敦煌篇”“西安篇”“新疆篇”等。“美育絲路——甘肅篇”以文化視角融入數字化內容,呈現甘肅的歷史、地理和風土人情,從美術教育的專業角度解析敦煌文化的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輔以甘肅地區美術教師的教學案例來落實上述文化背景下的美術教育理念。類似這樣的內容創新,不僅為期刊注入了新時代的活力,更極大提高了美術教師的文化認同感和專業水平,對于幫助讀者深入淺出地理解國家政策如何與一線美術教學相結合,起到積極作用。更讓讀者感到,國家的文化自信,正是通過老師們的一節節美術課,在學生們心中潛移默化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長成為一生根植于心的理念與信仰。
創新是為了呈現最好的產品,是為了讓產品能夠與消費者更好地相遇。自古以來,在人類歷史和文明的進程中,閱讀從來就不是一時一地一人的事情,人類文明的歷程也正是伴隨著閱讀的解放不斷快速、加速乃至高速發展。今天,當閱讀終端以豐富的樣式快速交替變幻,閱讀也從內容到形式,從載體到功能,都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大變革時期。在這種載體形式多元的閱讀背景下,出版人唯有巧妙地化沖擊之“危”為“機”,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元、有創意的內容資源,才是實現出版創新的途徑,也才是文化體制改革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綜上所述,創新既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話題,也蘊含著樸實無華的道理。創新對于編輯就像賽車手比賽,如果眼睛只盯著前車的尾燈不放,就永遠只能跟在前車的后面,自己不知道要往哪里去,該走哪條路。所以今天,當數字化已經勢不可擋,當很多人質疑原本愛上一本書的純粹的喜悅和感動是否會削弱的時候,作為出版者,我們也反反復復在問自己:我們還能把這一份溫暖的、由紙張帶來的自然觸感和愉悅的閱讀感受傳承下去,做得更好嗎?而每一次思考過后,我們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這世界需要閱讀,好閱讀離不開好內容,好內容需要好編輯。閱讀讓我們感受世界、體驗人生、汲取思想和文化,更讓我們在有限的生命時空里盡享歡愉,掙脫現實的羈絆與平庸,喚起內心深處的夢想和激情,讓智慧之花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綻放。
因此,內容創新是一雙翅膀,只有插上它,我們才能到更廣闊的天空翱翔。所以,用創新點燃激情,用優質的內容為出版創新注入活力,讓讀者與書能夠更好地相遇。
參考文獻:
[1]柳斌杰.把出版放在文化的坐標上考察——“出版文化叢書”總序[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
[2]林陽.編輯視界[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
[3]王韻涵.碎片化閱讀趨勢下編輯出版創新路徑探索[J].北京:中國報業,2018(3).
[4]趙晶.碎片化閱讀趨勢下編輯出版中的創新思路[J].視聽,2017(9).
[責任編輯:傳馨]
作者簡介:李瀅,女,中國美術出版總社教材編輯中心總編輯,副編審,主要從事書刊出版、教材編寫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