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視聽語言》是傳播類專業、戲劇影視類專業的基礎課程,與專業的《攝影攝像》《非線性編輯》《影視劇本創作》等核心課程關系密切。應用型本科院校以培養應用型、實踐性人才為目標,傳統的《視聽語言》課程教學已經不能滿足于該培養目標的需求,課程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從教學體系與內容、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以及考核方式幾個方面做出了重大調整,以期實現應用型本科院校《視聽語言》課程教學的改革。
關鍵詞:視聽語言;實踐教學;考核方式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5-0148-02
《視聽語言》是影視專業的主干基礎課,它與本專業的其他許多專業課關系密切,甚至把一些專業核心課程《攝影攝像》《非線性編輯》《影視劇本創作》看作是本課程的后續應用。《視聽語言》是對影視作品的表達方式的總結和歸納,教學內容涉及到影視創作中的各個重要元素,從鏡頭、構圖、景別、角度、運動、光線與色彩到聲音、剪輯。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了解影視語言運用的普遍規律,學習如何通過畫面和聲音進行敘事、表情達意,搭建起影視作品視聽分析和作品創造作的重要橋梁。對戲劇影視專業類的學生來說,無論是進行劇本創作、鏡頭設計、拍攝、還是后期剪輯,都必需儲備的專業知識。對其他專業課程來說,《視聽語言》起著一個知識的支撐和勾連作用,有著廣泛的遷移功能,學生如果學好、學精了這門課程,就能為后續的技能課程產生很好的實踐指導作用。
一、教學體系與內容的重構
《視聽語言》傳統的教學體系及教學內容以視聽語言包含的元素為基礎來建構。比如張菁、關玲主編,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影視視聽語言》;張浩嵐主編、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的《視聽語言》等教材無一例外的從鏡頭、構圖、景別、角度、運動、光線與色彩、剪輯、聲音等不同方面進行深入分析,旨在使學生掌握視聽語言在影視創作中的主要特點與常用表現手法,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視聽語言概念,拓展影像思維空間。這種教學體系的設計全面、科學、邏輯性強。但這種理論性偏強的教學內容已經無法適用當前社會對戲劇影視專業學生的就業需求[1]。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彭婭非在2011年提出當前社會已經進入讀圖時代。讀圖時代對從事視聽工作人員的需求量空前增大,社情要求戲劇影視專業的畢業生必需掌握畫面的拍攝、聲音的配制以及畫面與聲音剪輯的實踐操作能力?!兑暵犝Z言》這門課程的主要目標就是在學生熟練掌握視聽語言規律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影視作品鑒賞能力、建立起具象的、聲畫結合的思維能力,使用畫面和聲音進行敘事的分鏡頭腳本構思、創造能力。根據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目標以及行業對戲劇影視專業學生的能力要求,《視聽語言》這門課的教學體系與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新架構,如表1所示。
二、“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和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方法
《視聽語言》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一般先介紹視聽語言的組成元素,分章節逐次講授每個知識點。比如講解視覺元素之一景別時,先給出景別的概念,景別劃分的標準、景別的五種分類以及不同景別的意義。介紹這些知識點時往往舉出例子進行說明解釋。整個課堂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被動的接受。這就是傳統的知識講授法。如今,新媒體正在奮力擠入到主流媒體的行列,學生人手一部手機,知識早已經形成了全球性、共享性,而且是免費的、隨時隨地的。知識講授法的堂課已然失去了吸引力。知識的傳承在新媒體時代已經不是教師最大的法寶,但智慧和實際操作能力才是不可取代的核心能力[2]。《視聽語言》新的教學模式采用“教、學、做”合一,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一切圍繞著學生,先訓練,再講解,后示范。具體來說,即教師根據行業的工作需求設計好每堂課的訓練內容,讓學生進行實際訓練,然后根據學生的訓練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析以及知識點的講解,讓學生了解自己欠缺的知識點和能力,最后由教師親自示范如何成功完成訓練任務。教學、學習和動手三者有機地統一起來。
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再適用于新的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根據“教、學、做”合一的模式,實行了新的教學方法—任務驅動式?!叭蝿镇寗印保╰ask—driven),即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相互協作,完成教師設置的具有真實情境與意義的任務,在任務完成中實現知識的內化與技能的習得,發展以問題解決為核心的高級認知能力,通過問題解決不斷培養其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成功的關鍵就在“任務的設置”[3]?,F在,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實踐類課程要求教師持“雙證”上崗——教師資格證和行業資格證的做法不無道理。任課教師只有與行業保持緊密的聯系,了解社會對該專業能力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設計出課堂的訓練任務,實現課堂與行業的無縫對接。在實踐教學中步驟如下:1.欣賞視頻,提出問題,激發興趣——引出任務,2.案例分析,展開任務,掃清障礙——為任務實施作準備,3.學以致用,實施任務 —— 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例如要培養學生影視作品剪輯分析的能力這樣的任務。首先在課堂上選取經典電影的某一段視頻,比如說曾經獲得奧斯卡最佳剪輯的電影《阿拉伯的羅倫斯》片段,播放前布置下任務——分析該片段的剪輯手法,剪輯點的選擇以及蒙太奇的適用。學生觀看視頻完成任務,任課教師對學生任務進行評析,指出問題所在,知識點的欠缺在哪里。任務驅動法的最大優勢就是學生在實踐操作過程中發現問題所在,然后帶著這些問題有針對性地、主動地進行學習,一改傳統課堂的被動接受。
三、建立新的課程評價體系
傳統的課程評價以課程考核為主,一般平時成績30%,學期結束的考核占70%。新的課程考核不再以知識點掌握的多少為重要評判標準,而是分布在整個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己朔绞綖榫C合考核=課堂表現評價×20%+任務評價×50%+綜合評價×30%。具體如表2所示。
1.課堂表現評價(20%)
主要包括:課堂到課、參與課堂教學情況(包括課堂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和準確性等)和課堂筆記完成的情況。
2.任務評價(50%)
任務評價以同學自由組合為小組的形式展開。課堂上任務完成后,分小組做演示匯報,任課教師及其他同學一同觀摩,提問并最終給出分數,最后計入小組總成績。目的是考核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3.綜合評價(30%)
課程開始之處就布置下該任務,學生3~5人為一組、合理分工、自由選題,撰寫分鏡頭腳本,并根據該劇本完成視頻的拍攝,時長15分鐘左右。
《視聽語言》是戲劇影視、傳媒專業相關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對學生實踐專業的技能學習,例如攝影攝像、非線編等以及影視作品鑒賞藝術素養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視聽語言》教師一方面不斷加強與業界的緊密聯系,另一方面持續思考課程的教學改革。從而實現學生與社會接軌,課堂與行業的無縫銜接。
參考文獻:
[1]聶欣如.關于“視聽語言”課程的建設[J].《新世紀新十年:中國影視文化的形勢、格局與趨勢——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第六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2010.
[2]王志敏,陸嘉寧.中國影視專業教育現狀[M].南京:江蘇教學出版社,2009.
[3]烏美娜.現代教育技術[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24.
[責任編輯:艾涓]
作者簡介:孟麗娜,女,許昌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教師,碩士,主要從事影視傳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