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麗亞·拜都熱拉
本課程重點講授生態環境建設的相關概念、理論基礎,以及我國的生態環境現狀與成因,并在重點闡述生態環境監測。本文詳細地介紹了此課程基本情況并結合實際教學經驗,總結思考了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幾點問題。
一、《生態環境建設與管理>課程的基本情況
生態環境建設包括基于生態系統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系統工程理論、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等基礎理論以及物理、生物、化學及管理學科的理論和技術,結合林業、牧業、農業、水利生產,通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農業措施對脆弱生態環境及退化生態環境進行管理、恢復和重建。生態環境建設與管理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建設是管理約束下的建設,管理是建設成果的保障,是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重要的一環,離開管理,建設項目將難以施行,建設成果也將毀于一旦。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管理的內容比較復雜,一般包括計劃管理、資金管理、組織管理、合同管理、物質管理、施工管理等方面。
學習本課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明確,生態環境作為其中一個子系統,對社會、經濟兩個子系統以及整個人類生態系統有著重大的意義和作用。通過生態環境的修復與建設可以緩和人地矛盾,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改善環境質量,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使社會經濟系統與資源環境系統協同進化、良性循環,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管理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態經濟效益而應用各種理論和方法去合理地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他人和各種資源,如人、財、物、設備、技術和信息等,以求以最小的投入去獲得最大或最好的產出目標。
本課程重點講授生態環境建設的相關概念、理論基礎,以及我國的生態環境現狀與成因,并在重點闡述生態環境監測、保護與管理等內容的基礎上,以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中的分區為框架,概要介紹了各區域典型的生態建設模式;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管理以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為主體,概述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及其管理的周期、任務、內容等,同時以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周期為主線,結合案例分章闡述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組織管理、資金管理、計劃管理和施工調控、合同管理與監理、項目監測與后評價等內容。學習本課程前,建議學生應完成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林業生態工程、生態環境建設等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
二、《生態環境與建設》課程授課過程中的幾點思考
案例教學發效果良好:本課程為林業碩士必須的課程,學生對此課程學習的積極性比較高,能夠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努力做好了安排的案例分析任務。主要詳細介紹了以下三個1.塔克拉瑪干沙漠公里兩邊植物治沙案例分析2.寶天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監測研究3.清溪川生態恢復改造項目。不同的案例從不同的側面解釋了本課程相對應的理論知識。學生對此的興趣也比較高。
案例分析中以塔里木河中下游流域為例,進行了生態環境建設與管理方面的實例討論。塔河下游阿拉干斷面,早些年已斷流,整個河流全年沒有一滴水流過,導致塔里木河下游兩岸天然胡楊林慢慢枯干。成長在河流兩岸幾百年的胡楊就這樣失去了活力,大片的枯死,從而失去了水土保持的能力,加重了塔里木河下游沙塵暴的強調。塔里木河下游,塔卡拉瑪干邊緣本身就是蒸發量遠遠超過降水量的極端干旱區域,氣候干燥,整年沙塵暴不斷。塔里木河下游還沒有斷流前,有兩岸寬度幾百米甚至上千米范圍內生長的胡楊林作為天然防護林起到了一定的防風阻沙及水土保持的作用。塔里木河下游斷流以后,整個生態林大面積枯死,沙進人退,下游失去了天然屏障,導致下游生態失衡,國家公路北沙塵掩埋,導致非常大的經濟損失。中央有關部門得知此情況以后,高度重視塔里木河下游生態環境被破壞的情況,計劃實施了塔里木河下游人工輸水工程,到目前為止進行了將近二十次的人工輸水。每年7-8月份塔里木河下游就會有水流過,至少可以拯救那些快枯死的胡楊。此生態環境建設項目逐年地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幼齡胡楊逐年增加。塔里木河下游生態環境有了一定的改善。出現此生態問題的歸根到底是生態用水和人類用水之間的矛盾,生態用水長久的考慮就是人類用水,我們不能光看眼前的生活而破壞將來的需要用的資源。干旱區的生態環境本身很脆弱,被破壞以后的改善恢復需要非常大的代價,并有些短時間內沒辦法回恢復,因此需要提前保護。生態環境建與管理設重在防治與保護,尤其是在非常脆弱的環境里必須做好防護工作。
學生做報告可提高對知識點的掌握:生態環境的建設與管理方面的實踐案例比較常見,學生總結及匯總類似案例的難度不高,每一個學生按課程當中的不同內容對應的準備報告內容,并在課堂上做半個小時左右的報告。學生對其的熱情很高,都能夠比較認真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