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劉梅
摘 要:《左傳》關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畫,成績斐然。寥寥數語,便把人物的個性和重要信息嵌入其中。仔細推敲,就能夠比較全面地把握事情的來龍去脈,人物形象也能躍然紙上。一直以來,對于“春秋五霸”都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那么秦穆公究竟是“五霸”之一還是偏霸呢?本文將從《左傳》中描寫的秦穆公這個人物入手,分析他的形象個性,并結合《史記》,得出秦穆公是當之無愧的“春秋五霸”之一的結論。
關鍵詞:秦穆公;左傳;“五霸”之一;形象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7-0-02
一、從《左傳》看秦穆公形象
《左傳》中描寫秦穆公的一共有8處:《左傳·僖公九年》惠公反晉、《左傳·僖公十年》、《左傳·僖公十三年》泛舟之役、《左傳·僖公十五年》秦晉韓之戰、《左傳·僖公三十年》燭之武退秦師、《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秦晉郩之戰、《左傳·成公十三年》呂相絕秦。[1]筆者通過《左傳》對于秦穆公的描寫來對其形象進行分析。
(一)求賢若渴
秦穆公曾兩次在晉國饑荒時施以援手,不僅是愛護當地百姓,而且還有籠絡晉國賢士的意圖。《左傳·僖公十五年》秦晉韓之戰中寫道:是歲,晉又饑,秦伯又餼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且吾聞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晉其庸可冀乎!姑樹德焉。以待能者。”可見秦穆公救人于水火之中的君子氣度和求賢若渴的精神。
騫叔是宋國的隱居賢士,秦穆公不遠千里,持“厚幣迎蹇叔”。百里奚到秦后,秦穆公“知其君子”,立即“令有司具沐浴,為衣冠”。由余奉使入秦,秦穆公認為他是一位大賢,相待甚厚,飲宴之時,二人“曲席而坐,傳器而食”,后由余降秦,秦穆公以禮相求賢士,自然贏得天下賢人的心,這也為他后面的霸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對于秦穆公的用人,《左傳》給予高度評價:“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為君也,舉人之周也,與人之一也。”對于孟明,《左傳》說:“孟明之臣也,其不懈也,能懼恩也。《詩》曰:‘于以采蘩,于沼于濁。于以用之,公侯之事。秦穆有焉。‘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孟明有焉。”從這里也可以看到,秦穆公禮賢下士的優秀品格在《左傳》中也是為大多數人所知曉的,這一點對于一個君主來說尤為重要。
(二)虛心納諫
著名的《燭之武退秦師》就是秦穆公虛心納諫最好的證明,其實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就知道,晉國想要攻打鄭國,卻去說服秦國,一方面是因為秦國實力強大,若能說動他們,晉國不敢輕舉妄動,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秦穆公善于聽取忠言,以禮相待燭之武,仔細權衡后認為燭之武說的有道理,才會放棄圍攻鄭國。
秦穆公每次做決策,都要聽取謀臣意見。晉國公子重耳、夷吾爭立君位時,秦穆公開始想扶持賢公子重耳。公孫支、公子摯建議立為人好勝、猜忌且與國內大臣不和的公子夷吾,以便于控制晉國。穆公恍然大悟,認為夷吾“忌則多怨,又焉能克?是吾利也。”[2]于是扶持夷吾,是為晉惠公。所以在穆公三十七年,秦穆公“用由余謀伐戎王”,取得“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的勝利,得到“周天子使召公過賀穆公以金鼓”的殊榮。
不過,秦穆公也有不聽諫言的時候,“不聽蹇叔之謀”,致使兵敗崤山。但他勇于自責,當眾“鄉師而哭”,不罪不罰孟明,還親切撫慰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孟明也知恩圖報,竭盡全力幫助穆公,“增修國政,重施于民”。最后率大軍渡過黃河,取得勝利。
(三)遠見卓識
秦穆公有著豪情壯志,不斷向西部拓展疆域,促進民族融合,更重要的是,秦穆公獨霸西戎極大地提升了秦國在列國間的地位,擴大了秦國的聲望,為戰國時期秦的東進和統一奠定了基礎,確實是可以被稱為“春秋五霸”之一的。與秦穆公為政時期秦國的綜合實力相比,他為秦人留下的更可寶貴的是精神財富,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偏居西方一隅的秦國是具有巨大潛能的。秦穆公的霸業為秦人樹立了正面的榜樣。[3]
當然光有雄心是不夠的,秦穆公還具備一定的實力,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目光長遠。燭之武與秦穆公的對話過程中,秦穆公一言不發。但最后“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之所以有這樣的舉動,是因為秦穆公想先讓自己的部下去打探清楚,贏得鄭國的信任,從而更好地吞并鄭國,為自己的霸業奠定基礎。這樣長遠的眼光和雄才大略豈非一般人能及的?
(四)胸懷大度
晉惠公夷吾,當初是秦穆公派百里奚帶兵護送他回國當上國君的。其實他應該知道,如果保護晉國之君回國卻不安定他的君位,廢除他卻不另立新君,就會將恩德變成了怨仇。秦穆公不計前嫌,沒有乘人之危,鼎力相助,反而獲得了民心。不過有個條件就是晉惠公曾經向秦穆公許過愿,秦國幫他當上晉國國君,就把晉國河西八城割讓給秦國。但晉惠公登位之后,卻背信棄義,“朝濟而夕設版焉”,不把河西八城給秦國。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重耳入主晉國中記載呂甥、郁芮想要害死晉文公,由于有人向晉文公通風報信,二人走投無路,跑到黃河邊上,秦穆公應晉文公的請求設計誘捕了他們.并把他們處死。晉文公從秦國迎回了夫人贏氏回到晉國。秦穆公又派了三千衛士,以充任為晉文公守衛門戶維持宮內秩序的仆隸。絲毫沒有落井下石,做事光明磊落,救人于危難之中。
但是秦穆公將重耳送回晉國這件事,《春秋》上卻沒有記載,因為晉國沒有派人把這件事告知魯國。晉國無理在先,但后來晉厲公派遣呂相去和秦國斷絕外交關系時指責穆公為了國家利益而與楚國一起謀害晉國,秦穆公違背誓言固然不對,但也是出于國家利益的考慮,而且是晉國不遵守諾言在先,秦穆公這樣做也能夠理解。
二、比較《左傳》與《史記》看秦穆公
《左傳》散文藝術最突出的成就是長于敘事,敘事簡潔而生動,特別是善于組織情節,能夠利用戲劇性的材料力求使故事情節緊張生動,扣人心弦。《左傳》語言藝術成就很高,以簡練的文詞表現豐富的生活內容,委婉含蓄,富有文采。在描寫秦穆公的性格時,往往幾句話,就可以為讀者勾勒出秦穆公的人物形象。
我國古代歷史著作有一個突出的優良傳統和特色,這就是文史結合,注意歷史著作的生動性、獨創性,富有文學色彩,《左傳》將這些特點發揮到極致。它是記載春秋時代歷史人事最詳細,最完備的一部史書。從描寫秦穆公也可以看出,幾乎囊括了秦穆公的一生,十分完整。而《史記·秦本紀》中更著重突出了秦穆公愛才的國君形象,除了承襲《左傳》中秦穆公在崤之戰后不替孟明的材料之外,還記載了百里奚、蹇叔、及歧下野人的事情。不過《史記》上也記載了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去,用了177人為他殉葬,這是自西周以來用人殉葬最多的一次,反映了秦穆公落后、野蠻的一面。甚至秦國很有才干的子車氏“三良”:奄息、仲行、針虎也在殉葬人群之列。
在《史記》中,司馬遷借“君子”之口評價秦穆公:“秦穆公廣地益國,東服強晉,西霸戎夷,然不為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棄民,收其良臣而從死。且先王崩,尚猶遺德垂法,況奪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平?是以知秦不能復東也。”[4]歷史的發展果然如“君子”所說,秦穆公死后,繼任的秦康公、秦共公、秦恒公等人向東拓展疆土的計劃都失敗了。
三、結語
通過看《左傳》對秦穆公的描寫之后,我對他的形象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同時深深地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不僅有著文韜武略,而且禮賢下士,做事光明磊落。很多人覺得秦穆公是“偏霸”,有著各種功與過。班固的《漢書·古今人表》中以周代諸王為例,將人分為上、中、下三品九等,秦穆公被他分到了中上。但我認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能夠做出一番自己的偉大功績,就不辜負“春秋五霸”之一的名號。作為后人,我們只能透過歷史書來分析秦穆公的人物形象,《左傳》和《史記》也是帶有作者一定的主觀色彩的,從而影響讀者的價值判斷與審美,所以我們在感受書中的秦穆公這個人物形象時,不僅需要坦然公正的態度,更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當時的社會背景。
參考文獻:
[1]張帥.程開元譯注.丁鼎審訂.左傳[M].山東畫報出版社,2014年4月.
[2]李金東.牛通.秦穆公與其人才觀[J].
[3]王玨.秦穆公謀霸戰略新論[J].管子學刊,2008年4月.
[4]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