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磊 孫廣慶 康佳 薛雪



項目名稱:石家莊鐵道大學新校區
項目地點:河北石家莊市封龍山東麓
項目類型:教育建筑
項目設計人:高明磊、孫廣慶、康佳、薛雪
委托人:石家莊鐵道大學
項目用地:969.5畝建筑面積:36.5萬平方米
項目用地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西南15公里的元氏縣境內,規劃新校區學生規模1.2萬人,規劃用地2180畝,其中可建設用地969.5畝。項目位于省旅游名山封龍山腳下,自然風景優美,文化底蘊濃厚,在歷代都是一個全國比較重要的文化區域、北方的教育名地。其南麓的“封龍書院”名冠燕趙,始建于唐代,盛于元代,是我國第一個教授數學的書院,書院和項目用地僅一道山梁之隔用地現狀地形較復雜,設計之初多次現場踏勘:用地三面環山,東臨平原,視野開闊,場地西北高,東南低,建設用地內最大高差為85米,多溝壑、梯田,自然沖溝,植被多以灌木為主,有數株果樹和幾顆十幾年的核桃樹。四方學院依托書院教育的人文資源和得天獨厚的地形地貌建設新校區。
四方學院為石家莊鐵道大學的下屬學院,在建校史上經過三個時期,軍校時期、鐵道部時期和河北省屬時期,其橋梁、隧道等優勢專業人才遍布全國,畢業生承擔完成了一批在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的項目。基于對自然地貌、封龍山文化、學院辦學特色的理解分析,規劃設計力圖打造一所能體現自然、人文、科技的大學校園。
一、設計理念
自然一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所謂的“替天行道”,最大限度保留用地內沖溝,保留原有山體、植被、實在不能保留后期修復,建筑插入式置入環境。
人文一弘揚封龍山教育文化,吸取傳統書院文化的精髓,采用聚落式空間與現代教學相結合。
科技一規劃體現學校歷史以及優勢專業的特色,融入學科理念;
1、場地分析
基于對基地內地質、水文、高程、坡度、坡向等各方面的綜合分析將用地分為三類區域:
I類區域為適建區,用地規整,坡度較小,朝向好,局部坡度大于于10%,需做適當的工程處理,適于建設。
II類區域為適度開發區,地形較為復雜,坡度15~25之間,須加以工程措施才能建設。
III類區域為不宜建設區,地形海拔高,坡度大,受多種不利條件影響,建設工程難度大,基本不適于建設,藍色區域為泄洪通道,不宜建設。
設計中對控制建筑布局的幾個因素——坡度、高程、坡向等做了詳盡的分析,并做了實體模型,在此過程中,發現自然等高線像一個紋路清晰的手掌,主沖溝恰似掌中那條生命線,平坦區域靠近手掌、地勢最低區位于掌心,再往上則呈指狀伸入山體,設計從地形著手,依據山體輪廓勾勒出指狀構圖框架,與書院式組團發展的構思不謀而合。
2、書院文化融人
設計之初考察了多所書院,其選址無不是背靠山巒,俯瞰平川,建筑與環境高度融合,那種“習禮大樹下,授課杏樹旁”的教學理念和文化氛圍感染了我們。重視環境的利用,前低后高,層層疊進、錯落有致,軸線運用,院落圍合,加以庭院的穿插,林木襯托,那種濃濃的書院文化和場所精神自然而然的融入了我們的規劃設計中。
3、優勢學科體現
石家莊鐵道大學的優勢學科在設計中體現,道路、橋梁、涵遂、大跨度結構、鐵路搶修實驗場地等結合場地和建筑在整個規劃設計中得以中分體現。
二、規劃結構
1、結合場地地形,通過地貌的整理修復,形成特有的山地校園格局,結合封龍山東麓的地勢,建構“一心,一環,三廊,五組團”的指狀空間格局;按功能將校區分為:校前行政辦公區、公共教學區、院系及實驗實訓區、生活區、體育運動區、預留發展區。校前區地勢平坦,環狀陳列建筑組群,布局規整,形成完整的校前區界面,功能布置行政辦公、禮堂、交流中心對外聯系方便;核心區為公共教學、圖書館,利用主沖溝做為學校核心水體景觀,開合有序;環狀陳列的學院樓依托山勢呈指狀組團布置;兩個生活區布置在伸入山體的幾個較平坦的坡地,兩個運動場為節約土方,布置在地勢相對平坦的兩個區域,同時臨近生活區,生活區臨近公共教學,宿舍區到達各區域的步行距離控制在400米內,預留發展用地位于用地西北側。
2、學校道路系統,由一條完整的環路作為交通主線,四條次環路圍繞建筑組團展開,形成校園道路主框架,主環路通過一主、兩次入口與東側環山公路相聯系,道路順應山勢,穿越各建筑群組;系統的山地步行系統是本校區的一個特色,步行系統有山體景觀游覽道、濱水步行道、組團間的以及內部的不行流線構成,實現步行尺度200米為控制組團大小和相鄰組團間距,達到一步一景的富有變化的空間體驗。
3、停車場設計結合坡地,充分利用建筑及運動場下部空間,實行就近和相對集中的停放原則,分別設在兩運動場下部、行政辦公和圖書館等區域。由于校區離城市較遠,設計中除在主要建筑物周邊設臨時停車場外、在次入口設通勤班車停車場。
三、景觀設計
校園景觀體現自然、生態和人文的特點。綠化系統以點、線、面結合,將山體、中心綠地、庭院景觀融為一體;景觀規劃融入旅游景區的理念,主力打造四大景點:九連瀑、四方橋、梯田景觀、思源廣場、不同景觀特色的學院谷。
九連瀑對現狀自然主沖溝加以疏理,緩解水的勢能,利用中水和自然雨水,形成由九個漫水石橋組成的疊水序列,取名“九疊瀑”。豐水期小瀑布漫過石橋,呈現自然生動的跌水,枯水期自然濕地與叢生植物駁岸。由于校區周邊沒有污水管網等排水設施,生活污水全部經中水站處理后,由瀑布最高點慢慢流淌,經自然濕地凈化,至核心區域達到1級A排放標準,作為景觀用水。
“四方橋”作為校園重要節點,跨越自然沖溝,連接入口廣場與圖書館前廣場,橋的設計可以由學校橋梁專業師生自主創意設計,采用大跨度結構形式,建成后成為學校的一大特色,并作為橋梁專業的實習場地;
梯田景觀在圖書館東南側,水岸與道路高差9米,依據自然地勢設計為多個高差1米的臺地,形成“校園梯田景區”,這里種植鄉土植被,冬季綠油油的麥田,孤植、叢植杏樹,(杏樹在封龍山比較容易成活)下設石桌、石蒲團,再現那種“習禮大樹下,授課杏樹旁”的場景。
思源廣場校區唯一一個下沉的景觀區, 透過橋看見九連瀑的源頭,飲水思源給廣場取名為“思源廣場”,與國旗廣場相連,以展現學校的科研、教學成就為主題,紀念為學校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和事;
三、建筑設計
建筑組群融入書院文化,采用簇群式可彈性發展的模式,依托地勢,隨自然地形跌落、錯位、轉折,形體看似偶然其實必然,弱化單個建筑的體量感、強調組群之間的整體性;建筑設計體現樸實,明快,自然,含蓄的建筑特點。
建筑空間通過平臺連廊向各個方向延伸,提供多層次交往平臺,設計注重課堂學習與課外交流的結合,利用山地平臺、橋梁、隧道、涵洞,提供了學科實習場地。建筑立面傳承地域文化,屋頂平、坡結合,符合北方特色;屋頂綠化與坡屋頂結合,豐富了從封龍山頂峰看下來的視覺效果。
在方案設計前,對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做了再次評估,建筑避開陡坡、可能滑坡地帶,必要區域做護坡。對抗震設計、100年遇洪峰流量等災害性事故做了詳細的評估和計算。
圖書館位于核心區,設計與地勢緊密結合,形體面向校前廣場和湖面展開,跌落的平臺與山勢呼應,立面攤開的“書簡”向讀者展開,入口臺階沿等高線曲折變化,同時為師生室外休憩提供場所。圖書館內部超市化的布局模式,三統一原則,以開敞式閱覽為主,內部采用挑臺、內院、天井等處理手法營造出舒適宜人的空間氛圍。
教學與學院組團設計借鑒中國傳統書院的院落式布局,將尺度大小不同的庭院,結合綠化、水景、臺地等元素形成富有韻律、多層次、相互滲透的空間效果,建筑物間通過連廊、底層架空、局部跌落等手法創造多樣的休閑場所,同時讓空間層次豐富多變。
四、結語
鐵道大學四方學院規劃設計方案是綜合了各學科、多專業知識的設計成果,設計中水工專業的對封龍山大區域小區域及所有向區域內匯水的計算、查閱了歷史水文資料,計算出50年、100年洪峰流量,以及所需要的行洪通道截面,進行了較為科學的計算,為規劃設計提供了依據。地勘提供了詳細的地質資料、土層厚度,土壤的性質對建筑物結構形式以及地面植被設計提供依據;能源規劃專篇詳細規劃了校區能源的利用和管理以及清潔能源的利用,為項目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規劃設計2015年完成,現一期建筑主體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