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西安外國語大學2017年研究生科研基金項目“莫言與福克納‘文學王國的建立對文學創作的意義”,項目編號:syjs201758。
摘 要:西方哲學的發展對現代主義文學產生了一定影響,福克納作品中對時間的探討即與柏格森的時間理論具有相關性。《喧嘩與騷動》的真正主題是時間,作者以昆丁為喉舌逃避時間,以班吉為喉舌打亂線性時間,更以迪爾西為喉舌戰勝時間、打破時間的限制。一個故事乃是作者哲思的旅程,通過對幾種時間觀的分析比較,作者的傾向已彰明較著。
關鍵詞:時間;意識;過去;現在;未來
作者簡介:李東霞(1993.9-),女,漢族,新疆烏蘇人,現就讀于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2016級英語語言文學專業,主要研究方向:中英(美)文學比較。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8--01
一、引言
福克納對時間的探索在《喧嘩與騷動》中體現得最為充分。福克納關于時間的哲學與柏格森的心理時間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認為有人的意識參與的時間,即“心理時間才是真正的時間”(徐錚 4),而鐘表是衡量時間的錯誤裝置。在《喧嘩與騷動》中,班吉和昆丁對線性時間觀的反響有較大差異;迪爾西作為作者希望的象征,在與時間的博弈中獲得了全勝。
二、線性時間觀的突破與禁錮
康普森家的三個男孩中,班吉生來是個白癡,昆丁因為不敢面對現實與未來而選擇了投水自盡。然而,不論是白癡或是哈佛的高材生,作者在時間問題上對他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1. 班吉:模糊、混沌的時間觀
班吉對時間的認知十分模糊,他總是將現在(班吉33歲)與有凱蒂疼愛的曾經混淆。看到凱蒂用過的物品,走過凱蒂帶他去過的地方,都會使得班吉回到過去的時間里。班吉的敘述多由簡單句構成,過去與現在在他的腦海里、敘述中縱橫交錯,多年以前發生的事與此時此刻緊密相連,似乎它們就發生在剛才或昨天。
對班吉來說,未來他無法理解便也不會受其影響,班吉“置身于歷史之中, 卻渾然不受歷史表象的束縛, 在他的心中只有對愛的記憶、守護和渴望”(李忠敏 142)。班吉的意識從線性時間的角度來看是雜亂的,但其意識的片段之間有著心理上的連續性,班吉對場景的雜糅常常暗示著他曾經的擁有和現在的失去。現在像是個記憶的轉換器,時而將他帶到過去的某刻,時而又把他從過去喚回此刻。
2. 昆丁:無力逃離時間的囹圄
昆丁是個被自己的無能打敗的人,他對時間極端敏感。由于潛藏在他心底的文化誘因,昆丁淪為時間的受害者。貴族家庭的敗落,南方道德倫理的惡化和社會結構的重組等種種變化使得昆丁無力面對現實而選擇了自殺。
昆丁認為,人真正經歷的時間與“記時計的指針所量出的時間幾乎是沒有關系的”(Brooks 254)。他因此砸毀了從父親那兒繼承的鐘表。線性的不可逆轉的時間令昆丁痛苦,也使他走向毀滅。昆丁總是將自己禁于過去的囹圄之中,失去了面對未來的勇氣。他的敘事充滿了陰郁的回憶和扭曲的執念,他承受著時間造成的痛苦并為死亡做著準備,至于未來,他沒有任何希望并否定了它的到來。福克納認為,“將過去與現在隔離是對時間本質的篡改”(Brooks 268),而昆丁正是陷入了這樣的一種謬誤之中。
三、希望之光
迪爾西是《喧嘩與騷動》中唯一的希望之光,不像被過去囚禁的康普森一家,她盡力維持這個家卻沒能改變它的衰頹之勢。福克納在反對昆丁時間觀的同時贊揚了迪爾西的堅韌和對未來的希望。
迪爾西懂得如何應對不斷變化的情形,復活節的布道之后,她領悟到康普森家族的敗落已勢在必行,于是她帶領家人離開大宅,開始自己獨立的生活。在《喧嘩與騷動》的前言中,福克納寫到:“迪爾西代表著康普森家的未來,她如一根廢棄的煙囪般矗立在家族的廢墟之上,瘦削、堅忍而不屈”(413)。迪爾西對于一切改變都能坦然接受,而不是像康普森一家般去抵抗。她不允許康普森一家人對時間的敵意影響她,她也從未被時間所限制,因為在她看來,過去、現在與未來都是永恒的組成部分。
四、結語
福克納曾在1956年的采訪中談到他自己關于時間的理論:“時間乃是一種流動的狀態,除在個人身上有短暫的體現外,再無其他形式的存在。所謂‘本來,其實是沒有的——只有‘眼前”(170)。也就是說,在人的意識之外,時間是不存在的;時間離開了人的意識,就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福克納并不寬恕在困境面前的無抵抗與默從,他能理解并給與同情,但是不會贊成人們瑟縮在過去的光環之中。另外,雖然福克納對南方的過去懷有眷念,他依舊能用清醒的眼光審視南方——她的過失,她的局限,還有她的罪惡。福克納還時常提醒人們做出改變的必要性,也告誡人們要積極適應新環境。
參考文獻:
[1]Brooks, Cleanth. William Faulkner: Toward Yoknapatawpha and Beyond.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Xu Zheng. “The Value of Time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 Diss. Shang 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12.
[3]Faulkner, Willia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und and the Fury.” Mississippi Quarterly 26 (1973):410-415.
[4]李文俊. 《福克納傳》.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3.
[5]李忠敏, 蔡勇慶. “班吉的時間:奧古斯丁式的永恒意識”《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32. 6 (2010):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