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影視藝術自誕生以來就從未停止過向其他藝術的求助,在藝術中占據特殊地位的文學(尤其是小說),由于其敘事與抒情兼備的美學性質,天然地與它聯系在一起。電影《西便制》即改編自韓國小說家李清俊的《西便制》(南道人·1)與《聲之光》 (南道人·2),以韓國全羅南道民樂“盤索里”為題材,表現了傳統文化的魅力以及凝聚其中的民族文化之根。并且改編后的電影豐富了裕豐這一老行旅藝人形象,并賦予其深刻的民族文化內涵。
關鍵詞:《西便制》;老行旅藝人形象;民族文化
作者簡介:鄭孟穎(1993-),女,河北人,延邊大學二年級研究生在讀,研究研究方向:中朝(韓)文學與文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8--02
被稱為“韓國電影教父”的林權澤作為韓國電影元老級的人物,他以一顆對韓國的赤忱之心,創作出的作品都蘊含著對韓國文化的熱愛,并以美輪美奐的影像為世人展現出歷史悠久的韓國民俗景觀,通過歷史故事和人物來引發現代人對韓國的歷史和現實生活進行反思。《西便制》影片中表達了導演對于傳統藝術在現代社會不斷走向沒落的無奈,譜寫了一曲沉重凄美的民族藝術的挽歌。
電影《西便制》主要講述了裕豐、松華、東戶三個“盤索里”演唱藝人四處漂泊,歷盡苦難的人生歷程。其中老行旅藝人裕豐作為一個熱愛并一心想把“盤索里”說唱藝術傳承下去的藝人,在影片中的形象非常突出,并引人深思。實際上,在李清俊的小說文本中,對裕豐形象并沒有過多著墨,對他的描寫只是敘述內容的幾段,幾行字,而且是通過他人之口的敘述或者評價。但是在之后林權澤的電影改編中卻對老行旅藝人這一形象進行豐滿,不僅在影片四分之三的時間里占有主場位置,甚至在他死去后他的精神一直延續到影片結束??梢哉f,他是這部影片的靈魂人物,從對其形象的改編中可以認識到電影想要表達的深刻用意。
一、老行旅藝人形象改編
閱讀李清俊小說的文本,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寫作這篇小說反映的是一種人生的漂泊感,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居無定所,遺恨在漂泊中積累,在唱聲中化解的過程。而在林權澤的電影中更多的是表現出了老行旅藝人一生的苦痛糾葛和艱難處境,反映了那一輩人的苦痛執著和心酸過往。
(一)交替時代下生存困境的凸顯
“盤索里”是朝鮮的一種民間傳統說唱表演藝術,因它演唱技巧艱深不易掌握,所以會演唱的人已寥寥無幾,加之外來文化的侵襲,大有失傳泯滅之勢。影片中代表舊時代的傳統行旅藝人裕豐熱愛“盤索里”音樂,視它為生命,他嚴格地訓練兩個年幼的孩子吊嗓、擊鼓,決意要把他們培養成“盤索里”藝術的繼承人??墒?,隨著外來音樂,尤其西洋樂器的傳入,曲高和寡的“盤索里”藝術日漸受到大眾的冷落。他們的演出場次日趨減少,連一日三餐也難以為繼。對此,裕豐憂慮、難過,他對民族獨特的“盤索里”藝術受到冷待感到十分悲哀。
在李清俊的小說中其實并沒有突出老行旅藝人演唱“盤索里”遇到的艱難的生存困境,但是在電影中卻多次表現出了由于受到西方現代文明的沖擊,舊時代代表的傳統文化藝術“盤索里”逐漸衰落,因此以演唱“盤索里”為生的裕豐等人生存困苦,處境艱難。
(二)苦痛命運里掙扎心緒的強化
老行旅藝人裕豐也是一個命運悲苦之人。一生漂泊流浪,三餐不保,眼見別人生活輕松寬裕,自己堅守著熱愛的“盤索里”卻不斷受到旁人的冷嘲熱諷。這些在小說中是沒有怎么提到的,但是在電影中都加入了新的情節加以表現,包括同門師兄弟的飛黃騰達對比自己的落魄,雖然在酒桌上強撐氣勢,回去的路上卻默默地流下了眼淚;去大戶人家演唱被低賤地看待,心中郁結難過只能打罵女兒掩飾;與賣西藥的合作掙錢卻因教授擊鼓而打擾到了別人而被罵被驅趕而啞口無言,等等這些故事情節。他的哭泣,他的酗酒,他的暴躁,都是這種內心困苦的體現,而這種苦痛中掙扎的心理最突出的反映是在裕豐親手弄瞎松華眼睛這件事上,可以看出此時的裕豐的內心是絕望而掙扎的。
因為很擔心自己的“盤索里”事業的唯一繼承者松華也會像東戶一樣受不了窮苦的日子而離開,裕豐小心翼翼地打聽瞎藥的用法,并偷偷放在了松華的藥里,致使松華成了一個瞎子。從一個生活的被害者成為一個傷害他人者,不是不愛自己的女兒,而是自己能抗爭的唯一一點希望。這種角色的轉變足以體現其內心劇烈波動和掙扎,浸透著濃濃的悲情與血淚。
為了保留住傳統的藝術,老行旅藝人采取了這樣決絕的方式。這在常人看來是不可理解的,卻也是那一代人為了挽留住不斷逝去的時代而進行的不顧一切地蒼白無力的掙扎。
二、老行旅藝人形象改編探析
小說與電影《西便制》中人物形象差異的產生原因可以用新歷史主義的觀點來解釋。 根據新歷史主義批評家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的觀點,文學藝術的輪廓是由社會和歷史勾勒而成的。 文學作品與其他社會產品的區別不是文本所固有的, 而是由藝術家、 觀眾及讀者所創造的。而藝術家、觀眾,以及讀者的“身份、期待及體驗”也影響到他們創造及再創造的過程。
(一)創作者的人生價值體驗
小說作者李清俊的創作,一直關注政治、社會的機制與人類精神的對立關系。80年代以后,其小說更多地探尋人類生存的最終的本質意義和追求人類存在于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正如《西便制》小說中作家筆記一節提到的:
我更希望看到的不是唱聲或《西便制》中遺恨的“積聚”或“凝結”,而是詮釋它的“化解”過程——那種能夠找回自己本來的人生位置和自我的面目,積極地自我恢復的過程,連同那些痛苦的離去和悔恨的事因,一起熱情地加以包容、超越,將其“化解”為對我們人生的熱愛和迫切希望的過程。[1]
探尋人生的路途和歸宿問題才是這部小說著重探討的問題,所以對人物形象的描寫主要是人物命運的闡述,而非性格與心理等方面細致的刻畫。
電影《西便制》的導演林權澤始終以研究韓國人的原形與韓國文化的本質為己任,時刻充盈著人本主義思想。他以歷史的反思和自我的追問不斷深入對人性的理解,并據此來觀照韓國的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所以在電影《西便制》中老行旅藝人不只是人生命運的一個點,更是一個會痛會哭的有著豐富感情的活生生的個體的人。林權澤對個體人物感情的關注體現了他對人本主義精神的踐行。
(二)受眾的期待和感受
如果說之前的文學受眾往往關注的時代命運的發展,社會大事件的發生,那么現代受眾更多的是對人物個體命運的關切,人們實際的具體的生活狀態。所以對小說中老行旅藝人這樣一個相對留白的人物,電影賦予了他具體可感又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
時代交替下的生存困境,或者苦痛掙扎中的矛盾性格等,都是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可能的具體生存狀況,內心的沖突、矛盾的糾葛,使人物的形象不再單一,而得到了多方面的豐富,這與現代受眾的期待和感受相契合。
所以,電影對小說中老行旅藝人形象的豐富和突出,既是創作者的人生價值的感觀,同時也是考慮到了受眾的期待和感受。
三、老行旅藝人形象改編的意義
從小說到電影,老行旅藝人這一人物形象的改編與其被賦予的意義息息相關。而這種意義的表現背后蘊含的文化背景也值得我們探究。
(一)民族的記憶、時代的縮影
1895年,在法國巴黎,當盧米埃爾兄弟第一次公開放映電影時,“隱遁之國”朝鮮已走完了悲劇的現代史流浪之路。在經過封建制度的矛盾,帝國主義的侵略,日本殖民統治,南北分割,韓國戰爭、產業化等等漫長歷史過程以后,大部分韓國人背井離鄉,親人離散。而且很多人越過國境,漂洋過海,在失去了祖國、整個民族開始了大流浪的時代里,盡管之后的韓國經濟在吸收西方文明100年發展的成果后,取得了被譽為“漢江奇跡”的飛躍性發展,但是這段漫長的悲劇性的現代史深深地印入人們的腦海里,并深深影響著韓國的民族式情感。當了解了這段歷史后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說老行旅藝人的身上體現的是一個時代的縮影。[2]
但盡管有傷痛,一個時代的歷史始終代表著民族的記憶。這段記憶中的苦痛和掙扎都是對逝去的時代的保守情感的懷念。所以,老藝人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形象,或者僅是傳統文化藝術,他代表著的是那段逝去的悲歌式的苦痛的年代,那是韓國人民不能忘懷的悲傷歲月,是民族的歷史和記憶。
(二)尋民族文化之根,共現代文明同生
影視改編中,編導在閱讀小說時,更多的是取材故事的情節,而不一定接受原作所透露出的精神追求。這并非編導對文學原作的不理解,而是影視自身定位所形成的閱讀干涉。編導們的閱讀,并非純粹審美的閱讀,也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文本“誤讀”,而是一種帶有實用主義色彩的閱讀。[3]
上個世紀60年代末,韓國工農業發展嚴重失調,帶來了諸多城市社會難題。為解決農村與社會問題,韓國于1970年發起了“新農村運動”,農村逐步實現“都市化”,同時也逐漸拆除“民俗的”“傳統的”東西?,F代化同時具有建設性和破壞性兩面。人們開始緬懷那逝去的、傳統的東西,于是“尋根”思潮也隨之興起。[4]林權澤通過電影積極地尋找民族文化之根、傳統藝術之精華。在西方現代文明的沖擊下,韓國的傳統藝術已無立足之地,韓國全羅南道的傳統民樂“盤索里”幾乎無人問津,林權澤選擇李清俊的《西便制》,將“盤索里”的音韻成功地搬上了銀幕。但是,緬懷過去不等于故步自封,《西便制》的改編不僅在于對過去苦痛艱難歲月的記憶和留念,不僅在于抒發韓國人共有的“盤索里”文化中蘊含的“悲”的思想感情,更是要把這種傳統文化底蘊融入到現代文明中去探尋“共生之路”,從而實現更加長遠的發展之路。
《西便制》電影對小說文本中老行旅藝人人物形象的改編,將老行旅藝人的形象提升到了時代的歷史的高度,代表了韓國歷史上那段不可磨滅的記憶,也反映出了那個時代的人們為了挽留而做的掙扎和抗爭。在表現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凝聚其中的民族文化之根,以及賦予其深刻的民族文化內涵方面凸顯匠心。
注釋:
[1]李清俊著.全華民譯.西便制.
[2]李泫淑. 《悲歌一曲》與韓國人傳統的審美意識[J].當代電影,1996,(04):76-79.
[3]陳林俠.從改編到生成:尋找文學與影視的平衡[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134-139.
[4]盧雪花.論林權澤電影的主題藝術及當代意味[J].電影文學,2009(18):26-28.
參考文獻:
[1]李清俊著.全華民譯.西便制.
[2]盧雪花. 解讀韓國傳統文化藝術之精華《西便制》[J]. 電影文學,2010,(14):71-72.
[3]張志峰. 《悲歌一曲》鑒賞[J]. 電影新作,2002,(02):54-57.
[4]沈琲. 潘索里、鼓與肓——韓國影片《悲歌一曲》中的文化意象[J]. 電影新作,1997,(03):38-41.
[5]湯仲雯、劉儀華. 小說與電影:《華盛頓廣場》的人物形象差異解析[J]. 文教資料,2011(09):32-33+27
[6]李寧. 《悲歌一曲》的藝術特色[J]. 電影文學,2015,(17):49-51.
[7]盧雪花.論林權澤電影的主題藝術及當代意味[J]. 電影文學,2009(18):26-28.
[8]陳林俠.從改編到生成:尋找文學與影視的平衡[J].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13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