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為了能夠快速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朋友收入,我國實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本文通過對于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農戶滿意度研究進行分析能夠發現,在當前環境下廣大農民朋友對于農機購置補貼力度的滿意度并不高,而且影響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因素也更加多變。必須要加大對于農機購置的補貼力度,促進農機的快速推廣。
關鍵詞:農機購置補貼;農戶滿意度;解決對策
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建設不斷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尤其是我國將農機購置補貼納入支農惠農的政策體系之后,形成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但是隨著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快速推廣,對于農民朋友來說,卻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施行方面存在很足。
一、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農戶滿意度的指標分析
1.農戶主觀接受能力
通常情況下,我國農戶的普遍年齡在40-60歲左右,并且受教育程度大部分為小學學歷,少部分為初中學歷。從這兩方面的實際情況來看,農戶主觀接受能力比較弱,對于新技術、新方法、新觀念的工作環境意愿不強,甚至會出現抵觸情緒。由此可見,目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影響農戶滿意度的主要因素就是農戶的受教育水平比較低,年齡結構偏大,對于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無法有效理解,更沒有辦法購買農機。
2.家庭收入因素
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由于生產能力較低,受教育程度不足,缺乏一技之長。家庭人口較多,勞動力數量少,土地資源不足等方面的因素共同影響,家庭收入普遍較低,人均可支配收入遠低于城市人口。盡管針對農機購置有一定的補貼措施,但是其他的農業生產要素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例如新型的種子、化肥、農藥等也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很多的農戶家庭無力承擔額外生產成本。
3.農業技術推廣力度不足
很多鄉村農業站在組織農業技術推廣的過程中,常常為了應付上級指標,在推廣的過程中擺樣子。針對新型農業技術的研究不夠徹底,在推廣活動的過程中不能夠充分的展現出農業技術的優點和先進性,無法讓農戶產生工作環境的效果。同時,農業技術推廣活動課基本上一村為單位,推廣范圍小,推廣效果較低。在推廣活動的過程中,常常由技術人員以授課的方式進行講解,農民朋友參與感不強,對于新機械、新技術的感受不充分。
二、提升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農戶滿意度措施
從目前來看,為了促進鄉鎮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增強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鄉鎮近些年來加大了對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農戶滿意度的優化。為了更好的增加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農戶滿意度的優化,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繼續增加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投入比重
農業作為現代化發展的基礎產業,必須堅持和完善農業經濟穩定發展,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在這一過程中,由于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配置與農業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相關關系,所以進一步說明了,要想大力發展農業經濟,必須加大對于農村地區的財政投入。通過農業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政策來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更好的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增長。
由于農業增長的速率與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配置的速率并不能完全同步,所以通過加大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配置的投入,在很大程度方面只能起到助推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改善農民的滿意度,只能夠最大限度的增加農業發展的經濟活力。從這一方面來看,鄉鎮農業經濟發展必須要通過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配置來促進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轉型與升級。由過去傳統的粗放型生產與銷售轉換變為新時期集約型農業化發展。從這一方面來看,加大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配置的投入總量主要的作用就是積極轉變農村經濟發展的結構,由傳統的量變轉型到質變。也就是通過一系列的財政補貼方式在農村大力發展生態園、種植園、合作社等新興農村經濟體,將這些經濟體作為重點扶持對象,轉變過去農業生產的形式,更好的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
2.調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配置的結構比例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配置由于有不同方面的側重點,所以必須盡快調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配置結構,保證對于農業經濟增長起到不同的推動作用。例如,針對當前固定資產與農業農村的投入來看,這樣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配置主要針對農產品價格方面的支出。但是農業經濟的發展不能夠單純依靠增加農產品價格來獲得經濟發展的優勢,更應該通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產品科技含量等方面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所以必須要優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配置的結構比例,適當增加對于新型農業機械的財政補貼、新型種子、化肥、農藥的補貼等。積極發揮政府的服務管理職能,在店里企業運用政策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利用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方式,極大的提高了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創新的效果。過對于這些方面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配置的增加,能夠促進農業結構朝向現代化方向發展,不再依賴農產品價格補貼獲得經濟收益。通過合理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配置,更好的體現了農技推廣政策的合理結構優化來提升農戶滿意度,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3.提高農業的基礎地位
由于農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必須增強農業的基礎地位,重點保護農業發展、促進農業發展。通過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配置,積極引導農業與其他行業之間進行整合與協調,保證農村經濟的發展增添新活力。例如,通過生產合作社的方式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激活農村經濟發展集約化、品牌化。通過將旅游業相結合,重點打造農村休閑旅游產業,提高“農家樂”旅游的影響力,在穩定農業發展水平的同時,也能夠增加農業經濟的其他收入,更好的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由于我國農村地廣人稀,并且各個地區之間的發展水平不足,所以導致農業基礎發展水平狀況不一,為此必須要針對不同的地區,設置不同的專項資金,保證對于各地區的農業均衡發展。
三、結語
本文通過針對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農戶滿意度進行研究,利用回歸方程來分析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并且總結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配置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解決方案,從而提升我國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楊久蓉.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機構的農戶滿意度與改進探析[J].南方農業,2017,11(02):68-69.
[2]蔣芬芬. 農技推廣中的“吃空餉”問題與對策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5.
[3]羅華偉,干勝道,屈迪.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機構的農戶滿意度與改進研究[J].農村經濟,2012(07):84-88.
作者簡介:廖鈺彩 (1978-3) ,女 ,壯族,籍貫:廣西欽州市,供職欽州市欽南區康熙嶺鎮農業機械化推廣站,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或者農機安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