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永華
摘 要:學校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獲得知識,提高綜合素質。新課程教學改革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所以學校、教師必須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由原來文化課學習為主,轉移到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軌道上來。目前體育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教學改革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它是指教師根據不同的運動項目,把學生合理分成若干活動小組,各小組成員分工協作,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互助式學習方式。
關鍵詞:體育教學;合作學習;模式;構建;實踐
新課程教學改革要求學校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中學體育教學意義重大,它對于強健學生體魄、錘煉學生意志、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要加強體育教學改革,努力提高初中體育教學效率。小組合作教學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模式,它以小組活動為基本形式,以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為發展目標,注重學生的思維發展、動手實踐與合作共享。目前體育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倡導學生與他人合作完成學習任務,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進而使他們在合作過程中體驗到體育運動的樂趣,體會到團隊合作的力量,同時克服了班級人數多、教師管理難、學生參與性低等弊端,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科學合理地劃分小組
合作學習中,小組劃分得恰當與否,會直接影響到合作成效的高低。所以小組的劃分要講求實效,不能程式化、機械化,流于形式,這就需要教師合作前在對學生性格、性別、學習能力等實際情況全面了解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內容特點對小組進行科學、恰當的劃分。這種動態的分組方式,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小組的人數要根據不同的訓練項目來確定,如體現個人技能的體操、投擲、跳高、跳遠等訓練項目以及球類技術的提升合作,可按學生水平的高低來劃分,組內人數不能太多,每組二到三人為宜,采用一幫一或一幫二的合作形式,讓那些技術較好的學生手把手地對技術較弱的學生給予指導,使他們在互幫互學中共同提高,人數少也利于技術較好的學生實行組內多次幫教學習。而足球、籃球、排球等團體活動項目需要小組成員密切合作,配合默契,可讓小組長對組成員進行角色劃分,讓學生懂得融入團體,懂得合作,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與他人團結合作的能力。
二、加強合作過程的管理
合作學習,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但教師不能放手不管,一定要做好宏觀調控,注重過程管理,避免合作學習流于形式。首先在合作學習前教師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當今時代是一個合作的時代,無論我們從事什么工作都離不開與他人的合作,合作的目標就是追求雙贏或者多贏。如,籃球比賽過程中一個隊伍五個人必須緊密配合,才能發揮出較高的整體水平,從而取得比賽的勝利。同時教師還要提一些具體規則和要求,如對角色的分工,對意外與突發事件的處理,對學習過程的評價,對成果的回報等等,教育小組成員聽從組長的指揮,積極主動配合,完成動作要認真,出現錯誤要及時改正;與他人合作要協調,要有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等。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于小組合作學習來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參與程度,只有學生有極高的參與熱情,才能在合作學習中有所收獲,所以教師要不斷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對一些較難的技術要領要反復在各組巡回,予以點撥,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給以指出,并及時予以糾正,指導學生有組織、有秩序地完成學習任務。
三、合作后的評價不容忽視
初中階段,學生學習任務繁重,而體育學科又不算成績,所以多數學生對體育課不感興趣。新課標要求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能體驗到成功與進步,所以小組合作學習、合作評價一定不能忽視。通過自己的反思與總結和他人的評價與建議發現優缺,利于揚長避短,不斷進步。因此,每次合作學習結束前幾分鐘都要進行有效的講評。(1)學生互評,合作學習中,通過不斷交流,他們相互之間比較了解,通過互評的方式來引導學生之間相互了解、認知,從而達到相互監督、互相促進的作用。(2)學生自評,是讓學生對自我參與合作過程以及收獲的分析和總結,引導學生能夠關注自我、剖析自我,進而達到提升自我的目的。(3)體育教師既是合作學習任務的設計者,又是合作學習過程的指導者,還是學習成果的評價者,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不要脫離課堂,一定要關注各個小組的進展情況,并關注每一位學生,及時肯定學生每一次成功的合作,引導學生科學地鍛煉,讓學生在課堂中得到更多的進步和快樂。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提高初中體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合作學習符合我國素質教育的需要,它有利于學生體育技能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培養學生團體合作的良好品質。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注重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進而提高初中體育教學的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朱應明.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3(4).
[2]張立新.試論體育教學中的合作學習[J].中國科技信息,2005(4).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