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瑋
【摘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寶寶類”理財產品占據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但同時也隱藏風險。為探究個人投資者投資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影響因素,筆者采用問卷調查法,通過線上線下渠道收回555份有效問卷,經過數據統計與交叉因素分析,探究年齡、收入、認知程度、風險偏好等投資者自身因素,以及收益率、風險互聯網理財產品因素對于個人投資者的理財偏好以及互聯網理財產品投資情況的影響程度,得出了風險是影響投資互聯網理財產品的主要因素的結論;進而對互聯網理財平臺如何針對降低風險吸引投資提出了建設性建議,對于互聯網理財產品的發展與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理財產品;投資意愿;投資額;影響因素;問卷調研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
和消費投資相比,中國居民更傾向于將收入儲存起來以備后用與不時之需。但近年來,互聯網理財產品因其高收益、高流動、低門檻的優勢迅速占據銀行儲蓄的居民市場。余額寶類互聯網理財產品一經問世就得到了迅猛發展,一度創下高達10%的收益率神話,引領眾多“寶寶類”理財產品的出現。互聯網理財能否轉變中國居民長期以來的高儲蓄、低投資的理財結構值得期待。
同時,互聯網理財產品也暗藏風險。自2016年來余額寶年化收益率走低以及央行提示隱含擠兌風險,引發了人們對于互聯網理財產品風險的擔憂,互聯網理財面臨著金融理財的經營風險和利率風險,還具有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技術風險、操作風險,可能給個人投資者帶來巨大損失。此外,由于互聯網理財產品是新興事物,法律監管尚未健全,加大了投資者權益受到侵害以及權益維護困境的風險。
(二)研究內容及意義
1.研究內容
互聯網理財產品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個人投資者將閑置資金投資進來,與其蒸蒸日上相比,傳統的銀行儲蓄近年來的表現就不盡如人意了,那么是否可以將互聯網理財產品和銀行儲蓄看作一對相互替代品,影響個人投資者對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投資意愿與投資額的因素有哪些?主要因素是收益率還是風險水平?高收益率會否導致對互聯網理財產品的需求無限擴張,完全替代銀行儲蓄?本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研究。
2.研究意義
本研究對于個體投資者投資理財的考慮因素與影響其投資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因素的調查分析,有利于互聯網金融機構根據目標客戶的特點設訓理財產品,進一步提高市場份額。
從本研究的結論可以看出,當前個人投資者投資互聯網理財產品更看重的因素是風險,這有利于啟示互聯網理財機構從風險控制出發,嚴格把控資金的運作,降低經營風險,改進技術水平,降低信息風險,同時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客戶風險感知。從而有利于互聯網金融理財的平穩發展。
3.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通過問卷調查獲取一手資料數據,并進行統計性描述與交叉因素分析,對研究結論進行有效論證。
德爾菲法。為保證問卷設計的合理性和相關性,筆者采用了專家咨詢法,在設計好初始問卷后,通過邀請經濟學、投資學領域專家以及金融界資深從業人員對問卷的合理性進行匿名評價,根據反饋修改問題,再次征詢專家意見,最終得出一致的問卷。
定量分析法。對于問卷數據的分析運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對問卷數據進行結構分析、比率分析與趨勢分析,探索影響個人投資者投資需求的因素。
二、理論基礎
(一)概念界定
目前理論界尚未對互聯網理財產品做出明確的定義,根據文獻梳理,廣義上的“互聯網理財產品”可以看作利用互聯網技術手段進行投資理財的金融產品,包括P2P網貸平臺、“寶寶類”互聯網理財產品等眾多理財工具,甚至可以將銀行出售的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易的理財產品納入互聯網理財產品范疇。本研究只針對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理財產品進行研究,即依托貨幣基金、兼具收益與消費支付的理財工具。
(二)收益和風險
互聯網理財產品是互聯網技術與金融理財相結合的一種金融創新,人們對互聯網理財產品的購買是一種投資行為,而收益和風險是影響投資行為的關鍵因素。收益是投資帶來的回報,風險即收益的不確定性。收益與風險往往呈正相關關系,投資者會高風險投資品要求更高的回報,即風險溢價。根據CAPM模型,期望收益率等于無風險利率加風險報酬(β系數乘以市場的風險溢價)。
(三)感知風險
哈佛大學鮑爾認為消費者“感知風險”包括兩個因素:第一是購買決策結果的不確定性,第二是錯誤決策影響的嚴重性,即損失的危害性。對于互聯網理財產品來說,消費者感知風險源于以下幾個方面:預期收益率的高低,信息泄露的可能,資產安全性以及權益維護難度。
三、問卷的統計和分析
(一)互聯網理財產品投資狀況
經過統計,在眾多投資理財方式中,被調查者最傾向的兩種投資方式為互聯網理財產品和銀行儲蓄,而選擇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比重最大,占67.75%,已經超過了傳統的銀行儲蓄理財;這表明居民不再只依賴于單一的儲蓄理財,理財方式更加多元化,并且互聯網理財產品成為目前個人投資者比較熟知且常用的投資途徑。
從投資額上看,對于互聯網理財產品被調查者更傾向于小額投資。其中每月投入資金額度低于5000元的約占樣本總體的80%,低于3000元的約占樣本總體的65%,超過1萬元的僅5.41%。這與2017年余額寶公布的人均投資額3800元相吻合,體現出當前互聯網理財產品在小額資產管理上可以替代銀行儲蓄,但個人投資者對于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投資仍心有忌憚,不會把大量的資產投入進去。
從收益率上看,投資互聯網理財產品可獲得0-10%投資收益率的被調查者約占樣本總體的76%,有約4%的被調查者曾獲得超過10%的投資回報,另外20%被調查者投資互聯網理則產品曾承受損失,其中7.75%損失率超過10%。這體現出互聯網理財產品收益較高而且較為穩定,但也具有一定的風險。
(二)互聯網理財產品投資意愿的影響因素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理財觀念和意識增強,推動理財方式的多元化發展。投資者對于不同理財方式的選擇受到年齡和收入的影響,對互聯網理財產品的選擇還受到該產品本身特點的影響。
1.年齡對投資意愿的影響
根據西方經濟學家侯百納提出生命周期理論,不同年齡段的投資者資產配置的有明顯區別:30歲以下年齡段人群通常是學生或剛步人社會的青年,沒有獨立穩定經濟來源,風險承受能力較低,因此投資不多,有約60%的被調查者選擇了儲蓄;另外,互聯網理財產品隨用隨取的高流動性,尤其是以余額寶為代表的結合了日常消費支付功能的互聯網理財產品,滿足了其日常支出的需求,因此選擇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比重較高。31-40歲人群購房需求大,日常消費支出大,具有較強的理財意識,收入處于上升區間,為積極收益傾向型投資,選擇互聯網理財的占比在所有年齡段中最高,對儲蓄需求較其他年齡段占比最小。41-50歲人群收入和家庭處于穩定期,看重資產安全性及收益穩定性,投資風格呈現出均衡型特征,傾向于通過多元化投資分散風險。50歲及以上人群即將退休,理財原則健康第一,財富第二,對資產的安全性更加重視,投資活動減少,為縮減保守型投資。
從問卷結果統計,選擇互聯網理財產品等高收益投資方式的受訪者數量隨年齡增長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而除50歲以上年齡段人群外,選擇銀行儲蓄以及投資房地產的投資者數量呈現相反的趨勢。中青年投資者更多地選擇了投資而非儲蓄,互聯網理則.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銀行儲蓄的替代品;中老年依舊傾向于儲蓄及較傳統的理財方式。
2.收入水平對投資意愿的影響
投資者的收入水平是影響其選擇不同理財方式的另一重要因素。年收入水平低于5萬的群體可支配資金較少,風險承受能力低,更加看重資金安全性,更傾向于銀行儲蓄;隨著投資者年收入水平的提高,可支配資金增加,對投資收益水平愈加重視,對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投資偏好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對銀行儲蓄的投資偏好呈現下降趨勢,其中年收入為10-20萬的人群對互聯網理財產品的需求最為強烈,甚至選擇股票期貨等高風險理財滿足增值需求;當投資者年收入超過20萬元時,資產保值增值需求增加,理財意識更強,投資更為多元化和均衡化以分散投資風險。
3一互聯網理財產品特點對投資意愿的影響
在互聯網理財產品本身的特點上,按其對投資者投資意愿影響程度依次是風險、收益率、流動性與投資門檻。其中,收益性、流動性對投資者的采納意愿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同時,消費者所感知到的風險對采納意愿具有顯著的負向作用。在眾多考慮因素中,風險因素所占比重最大,超過50%,可見,互聯網理財產品的風險程度是影響投資者決策會否選擇該投資方式的首要考慮因素。
當互聯網理財產品具有不同的收益水平時,投資互聯網理財產品的考慮因素占比會有不顯著變化。對風險因素的看重程度均勻維持在50%,而當收益率低于-10%時投資者對收益率的關注略有提高,互聯網理財產品收益率的變化并不會使其主要考慮因素發生改變。隨著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互聯網理財產品的高利差優勢逐漸消失,未來的互聯網理財產品仍然存在虧損風險,因此,目前投資風險仍是影響投資者采納意愿的首要因素。
(三)投資額的影響因素
投資者每月投資互聯網理財產品的資金額受到投資者對該理財產品了解程度、投資者的收入水平和互聯網理財產品本身收益率的影響。
1.了解程度對投資額的影響
隨著投資者對互聯網理財產品了解程度加深,投資額逐漸增加。這一現象是消費者面對新生事物的不確定性引發恐懼心理導致的。互聯網理財作為一項新興理財方式,當消費者對其了解不全面時,往往不會“摸著石頭過河”,通常會保持謹慎的投資態度。這時候,投資者會更多參考信賴的人的意見,其信賴群體(公共媒體、親朋同事等)對其選擇互聯網理財產品支持程度會對互聯網理財產品的采納意愿產生重要的影響。
2.收入水平對投資額的影響
當投資者年收入低于5五萬元時,超過70%的投資者每月投資互聯網理財產品的金額在1000元以內,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這一比例總體上呈現出大幅下降趨勢。這表明投資者的收入水平與投資額之間存在著正相關的關系。
3.收益率對投資額的影響
投資額在1000元及以下的投資者比例隨著互聯網理財產品收益率的提高而減少,但是投資額在5000及以上的投資者比例并沒有隨收益率的增加出現大幅增加。此外,從上面的分析可知,目前風險因素仍是投資者投資互聯網理財產品最為看重的因素。由于收益與風險成正比,投資互聯網理財產品獲得的高收益給投資者帶來的效用因風險的增加而抵消。因此,之前的疑慮“高收益率會否導致投資者對互聯網理財產品的需求無限擴張,完全替代銀行儲蓄?”沒有考慮到消費者效用中風險對于收益的抵消,不符合現實投資者的實際投資狀況。
四、結論及建議
(一)研究結論
目前個人投資者的投資渠道日益多樣化,在眾多投資方式中,互聯網理財有替代傳統銀行儲蓄的趨勢;而投資者的年齡和收入水平是影響其在眾多方式中進行資產配置的主要因素。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投資風險是影響人們選擇這種理財方式的重點考慮因素,這一首要地位并不會因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增加而顯著降低,另外,對風險的看重水平隨著投資者年齡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中年群體最為看重其風險。投資者對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投資額與其了解程度以及收入水平呈現出顯著正相關;而受到風險對收益率帶來的消費者效用的抵消,投資額并沒有與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風險因素依舊是投資者投資互聯網理財產品的首要擔憂。
(二)相關建議
1.互聯網金融機構
互聯網理則平臺可以根據客戶年齡階段、收入水平、風險偏好等特質設訓推廣個性化理則產品和服務,分散理則風險,滿足理財需求;培養普通居民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及資金數量選擇適應的理財服務的意識,促進互聯網理財的發展繁榮。
鑒于投資者對風險的擔憂,互聯網理財機構應著力于降低經營風險、信息風險與技術風險,投資于高質量的標的,加強投資組合管理分散風險;將維護交易安全們為準則,完善對投資者信息的保護機制,保護投資者隱私和資金安全,防范因信息泄露導致的盜竊案件。同時,盡力消除資金流向與使用情況的信息不對稱,加大宣傳力度,加深消費者對互聯網理財的認知和了解,降低風險感知。
2.政府部門
政府部門需建立完善法律及監管體系,如針對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消費者權益保護辦法等,讓消費者感受到良好的外部法律保障環境,提高消費者選擇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積極性,促進互聯網金融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汪莉霞.互聯網理財的發展現狀、潛在風險及防范措施[J].會計之友,2017.
[2]鄭杰,文藝.互聯網理財產品與傳統理財產品的比較研究——以SWOT模型下的“余額寶”為例[J].時代金融,2016.
[3]傅婕消費者互聯網理財產品采納意愿的影響因素及實證研究——以余額寶為例[D].西南財經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