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近年來逐漸興起的新型金融業態,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十分迅猛。互聯網金融的參與方多樣化,內在的驅動力也十分強勁。它作為一個金融的重要領域,會對整個金融業的生態產生重要的影響。互聯網金融具有“互聯網+金融”的雙重特征,較之傳統金融而言,它的特質更為復雜,風險類型多,對于防范措施以及規制途徑的要求更高。所以對于互聯網金融風險的防范必然需要具體全面,盡可能多的覆蓋到各種類型的互聯網金融風險。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金融風險;風險監管
一、互聯網金融的概念
互聯網金融是各機構和市場主體以互聯網為媒介和途徑,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提供各種金融服務。這些提供金融服務的活動大都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這也成為了互聯網金融風險的主要來源。
二、互聯網金融風險的主要類別以及特點
(一)互聯網金融風險的主要類別
結合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特點,“互聯網+金融”的金融發展模式和與我國傳統金融模式相比,互聯網金融的主要風險類型包括以下幾種:
技術型風險。互聯網金融對互聯網技術的依賴性很強,互聯網現有的金融模式都是必須依靠信息技術和嚴格的計算機計算才能完成,互聯網金融中若出現了技術性風險,會對互聯網金融交易中的資金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在2012 年我國有 84.8% 的網民遭遇過網絡信息安全事件,例如個人信息的泄露、支付不安全等等問題,這一人數總數達到了 4.56 億人次。為了解決這些信息安全問題,大多數互聯網企業會從技術層面,對信息安全進行保護。一般采用的方式就是通過購買外部技術,從而實現防范內部技術可能帶來的風險和管理上的疏忽。但是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由于我國在互聯技術上的不足,沒有知識產權上的優勢,購買的外部技術大多數來自國外,這些進口的硬件設備可能也會對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安全帶來一定隱患。
操作性風險。互聯網網絡系統對于經營、主體的更改、互聯網金融賬戶的使用、互聯網金融交易操作設計、電子貨幣的真偽識別等等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互聯網和大數據的交融之下,大多數互聯網金融交易的操作都是操作主體自己在自由計算機終端上實現的,若操作主體本身對于操作的具體流程和規范不甚熟悉,可能會導致嚴重的操作性風險出現。同時,操作系統本身的設計和運行缺陷,也會影響交易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對金融業務產生負面影響。
法律法規風險。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的起步較世界其他國家而言,時間略晚,但是總體上的發展速度很快。這就可能會出現互聯網金融的革新發展和傳統金融之間的隔閡,傳統金融的監管方式和關于監管機制的法律法規不能有效地適應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需求。這一滯后性會導致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之間的權責邊界不明,新的互聯網金融模式不斷出現,出現了更多的法律監管空白,立法進度較慢,立法難度大,使得法律風險不斷增大。
(二)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特點
互聯網與各種類型的金融市場相結合,不斷發展成熟形成了各種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模式,這些金融模式不僅具有互聯網自身的開放性和集約成本等特點,方便為客戶帶來更為具體和個性化的服務,也對我國金融業的創新提供了積極動力,更有助于金融的普惠性的實現。也正是因為有了和這些不同市場和徐需求的結合,呈現出了更多的復雜性和特殊性。但是就互聯網金融的風險來說,也正是因為有了和這些不同市場和徐需求的結合,呈現出了更多的復雜性和特殊性。
第一,金融風險的擴散速度快。第一,金融風險的擴散速度快。互聯網金融具有互聯網的特性,它的重大優勢就是對于信息數據的快速處理,為遠程的市場交易主體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使得其能夠通過互聯網積極參與到市場交易中來。但也是因為這一特性,在互聯網中進行的不安全交易可能會產生傳播速度極快的系統性風險,使得補救這一金融風險的成本大大提高。
第二,金融風險的交叉傳染性。在互聯網金融的茁壯成長的背景之下,我國多家銀行機構的金融綜合業務能力不斷提高完善,互聯網金融交易主體之間的關系愈發貼近,互相滲透。這一客觀事實使得機構間、交易主體之間風險的關聯性不斷加強,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突發性較大,產生風險后的波及面也更為廣泛。
第三,風險的出現難以防范,預警機制尚不健全。互聯網金融市場中的交易都是通過網絡交易系統完成的,這些通過虛擬系統完成的交易使得金融業務的交易、支付和服務失去了時間和空間限制,潛在的交易對象更多,交易過程極短。隨之而來的必然會出現一些風險,而現目前,對于此尚沒有健全的監督管理規范機制。另外,這些風險孕育和爆發都具有很強的瞬時性,目前的預警機制也不夠成熟。
三、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規制途徑
完善針對互聯網金融的的法律法規。對于互聯網金融的專門立法應該被提上日程,尤其是互聯網金融中的電子交易、電子商務等相關領域。對于利用互聯網進行的犯罪行為,應當適當加大對其量刑力度,并且應當通過法律條文進一步明確造成互聯網金融風險的主體需要承擔的民事責任。在互聯網交易過程中的規則和流程也需要法律來完善:在交易、支付和服務中獲得的消費者個人信息、數字簽名、電子憑證都需要建立完善的機制來進行防泄漏保護,并且要對交易主體的權責進行詳細規定。互聯網借貸融資的業務,也需要規則制度來明確和監管,界定清晰其業務范圍、管理要求、監管機構的主要職能等等。
部門之間加強合作共同監督管理。互聯網金融帶來了新的金融業特征——混業業務日益增長,但是由于我國傳統的金融監管模式是分業監管,雖然今年對于金融監管模式有調整,保險和銀行的監管日益統一,但是對于證券監管依然是分業監管模式。對于這種依然屬于分業監管的模式,需要各部門共同配合,實現對互聯網金融的有效監督管理,共同為推動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作出努力。對于互聯網信用中介、理財咨詢服務、金融信息平臺等處于初級階段的業務,也要納入監管范圍,重點是要保護互聯網金融交易的安全,防止客戶信息的泄漏。
更新完善互聯網相關的信息技術。對于互聯網金融交易活動中的技術標準,需要業界達成統一,吸收國際上有利的技術經驗,將中國網絡金融中的技術標準與國際接軌,形成一個完善成熟的行業標準體系,在互聯網金融系統內部保持相應協調性,從而為檢測和防范風險提供技術支持。對于互聯網中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各主體和資源之間形成“大協作”,堅持以互聯網金融客戶為中心的數據庫建立方式。此外,在硬件配套設施上,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和人力資源進行研究,提升自己的知識產權優勢,減少對于別國的依賴,從而更好地實現網絡安全。
加大對于互聯網金融的消費者保護力度。互聯網金融市場中的供給方要盡到自己風險提醒之義務,通過技術、服務、內部控制等方式,對客戶進行充分的風險提示,盡量確保互聯網金融交易中的安全,保護消費者的信息安全,以及為消費者提供更通暢的權利保護渠道。
參考文獻
[1] 羅明雄等.互聯網金融[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4
[2] 李博,董亮.互聯網金融的模式與發展[J].中國金融,2013(10)
[3] 劉蕓,朱瑞博.互聯網金融、小微企業融資與征信體系深化[J].征信,2014(2)
[4] 洪娟,曹彬,李鑫.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特殊性及其監管策略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4(9)
[5] 劉英,羅明雄.互聯網金融模式及風險監管思考[J].金融市場,2016
作者簡介
王秋艷(1994-),女,漢族,四川成都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金融法領域研究。
(作者單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