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男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不斷推進,越來越要求高中生物教師重視實驗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地位。實驗教學的開展,可以將課本知識直觀化、形象化,使學生更加容易地理解生物知識,調動其生物學習的熱情。另外,在高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的重難點,并通過實驗操作獨立思考,自主解決問題,通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提高其綜合學習能力。結合多年高中生物教學經驗,針對實驗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展開了相關探討。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生物;實驗教學
高中生物教學離不開實驗,也只有在實驗的基礎上開展生物教學活動才能夠真正提高課堂效率。通過實驗的層層推進可以使學生對生物知識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啟發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其對物理知識分析、探究、概括與總結的能力。因此,教師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推進實驗教學,建立高效生物課堂。
一、在實驗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高中生物教師通過實驗教學,可以將課本知識變“活”,使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充分激發其對生物學習的興趣,增強高中生物教學的有效性。高中生物教師在整個高中生物教學中,要有計劃地讓學生獨立完成“高中生物知識內容表”所涵蓋的生物實驗,在理解實驗目的、原理、操作步驟的基礎上,能夠將在實驗中學到的方法和技巧運用在解決生物問題上,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很多高中生物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只重視“教”的過程,忽略學生“學”的過程,從而很難培養起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沒有打好生物學習的基礎,從而導致在高三復習的過程中浪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但效果仍不顯著。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力并不是在短時間之內就可以強化的,而是需要高中生物教師不斷開展物理實驗,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使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掌握生物知識的原理,提高其對生物問題的解決能力。例如,在進行基礎實驗“細胞的失水和吸水實驗”時,課前我準備了洋蔥作為實驗材料,首先,讓學生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結構圖,掌握植物細胞的四結構;其次,讓學生以洋蔥為實驗對象進行實驗,并讓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思考幾個問題:問題一:為什么要用洋蔥外表皮紫色部分進行實驗?問題二:細胞為什么會失水?問題三:如何讓細胞失水?隨著實驗的不斷推進,學生便逐漸清楚液泡和原生質層的構造,也就會明白細胞失水和吸水的原理,最后,再進一步探究此原理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透徹掌握知識。學生在動手實驗的過程中,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會提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增加學生的實驗體驗,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新課程背景下,倡導高中生物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做學生學習道路上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在進行生物實驗的過程中,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機會,增強學生的實驗體驗,讓生物實驗室成為學生探索真知的舞臺,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和探究能力。此外,教師可以開辟生物第二課堂,拓寬學生的觀察范圍。比如,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學生通過網上查閱資料了解制作葉脈書簽的過程,然后將制作好的葉脈加工成手工藝品,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充分發揮想象力,設計不同的花紋和圖案,最后,舉辦“葉脈書簽作品展”活動。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其創新能力。
三、正確處理好發展學生綜合素質與應試能力之間的關系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高中生物教師應注重發展學生的素養。高考的本質是以測試的形式,考查學生對所學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它的基本理念也是在學生利用理論知識聯系實際的基礎上,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形態,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這與高中生物新課程的教學要求相一致。高中生物教師不應該將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應試能力完全對立起來,而應在開展生物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的觀察意識,從而提高其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比如,只有讓學生了解了生物儀器的原理及每種藥品的特性,才能在動手的基礎上獲取實驗原理、目的和操作方法,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知識的總結,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念和創新精神。
總之,實驗教學是增強高中生物教學有效性的一種基本教學手段,為了更順利地開展高中生物課堂教學,高中生物教師要將實驗教學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增強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另外,高中生物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創新教學方法,營造實驗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參與生物實驗的積極性,通過實驗教學,提高其高中生物的綜合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趙大梅.淺談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優化生物實驗教學[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12):29-30.
[2]馮莉琴.優化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有效策略[J].新課程導學,2015(17):27.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