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瑩芳
摘 要:新課程改革進程不斷推進,素質教育理念持續深化,已經成為廣大教師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指導性綱領。想要實現素質教育,實現新課程改革,首要任務就是提高教學效果,打造高效課堂。也只有課堂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才能夠得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習慣才能得以養成,學生的綜合素養才能夠得以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才能切實提高,素質教育才能真正實現。那么,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如何構建高效課堂呢?在此進行淺要探析。
關鍵詞:構建;初中思想政治;高效課堂
初中思想政治是一門理論性、指向性都比較強的學科,學習初中思想政治可以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讓學生養成正確與人交往的良好習慣,養成遵法守紀的良好素養,總之,為了學生日后更好地進行學習、從事工作、享受生活奠定道德基礎的學科,對學生日后的發展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初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教學內容本來是和實際生活具有密切聯系的,但是縱觀多年的傳統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教師過分重視理論的講解,對學生進行枯燥、單調的說教,學生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當然也不會投入足夠的精力進行學習和探究,造成初中思想政治教學效果的提高程度有限,提高困難的現象。故此,構建初中思想政治高效課堂成為了一項勢在必行之舉。
一、及時轉變教師角色,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傳統的初中思想政治學科教學中,教師是以一名傳道者的身份出現,也是一名課堂的主導者,更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身兼多重身份,整個課堂成了教師的課堂,學生被置于一邊,被冷落了起來。這種情況下,學生既然不能參與,當然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意愿,充當起了教學活動的看客,這樣的課堂如何能夠成為高效課堂呢?因此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初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及時轉變教師的角色,充當課堂教學的指導者,讓學生充當課堂活動的主體角色,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能夠積極、深入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實現教學效果的提高。例如,在《品味生活》教學中,教師沒有直接對學生進行講解,而是讓學生開展討論,說出哪些生活是高雅的,哪些是低俗的,哪些是中學生應當從事的活動,哪些是不應當進行的行為。這種方式的教學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以高昂的姿態投入到學習中來,實現了學習效果的提升,實現了高效課堂的構建。
二、合理使用媒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進入了各級各類學校的課堂教學中,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多媒體設備可以將原有的抽象性、理論性、邏輯性較強的知識以更加生動、形象、靈活的形式展現出來,有利于學生理解接受,有利于課堂教學的有效進行,同時學生對生動靈活的教學形式產生了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以更加積極的情緒參加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實現教學效果的顯著提高。例如,在《感受法律的尊嚴》教學中,教師采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播放了一系列的圖片、文字、視頻、動畫,主題就是青少年法律意識淡薄、法律觀念不強,因為一時沖動或者故意從事破壞性活動,結果觸犯法律導致受到法律嚴懲的真人真事,并且其中很多就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甚至部分事件中的人物,學生還認識。這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比起教師的講解來更容易為學生接受,不僅讓學生深入了解了法律的尊嚴不可觸犯,更了解了一旦違反法律必將受到法律的懲治,強化了學生的法制觀念,提高了教學效果,實現了高效課堂的構建。
三、組織綜合實踐活動,激發學生深入體驗
當前的一些學生,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家人都把孩子當成了重點照顧的對象,結果造成了學生的自私自利心理較嚴重,不懂得體諒他人,總認為他人對自己的好是應該的,不懂得感恩,不懂得體諒,不懂得回報。這樣長期下去,學生的性格必將形成嚴重的缺陷。為了激發學生對生活的深入體驗,讓學生懂得感恩,教師在《相親相愛一家人》的教學中,采取了組織學生進行綜合實踐的主題活動形式,首先把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然后組成“走訪小組”深入每一名同學家中,采訪同學的父母,了解家長們在單位要從事的工作強度和工作時間,了解家長們回家之后為子女準備飯菜所需要付出的辛勞等等。通過這種形式的活動,學生對家長的付出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從而激發學生的深入體驗,激發學生的感恩之心,促使學生良好的品質形成,對學生的綜合素養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促作用,提高了教學效果,實現了高效課堂的構建。
總而言之,初中思想政治教師必須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學科對學生人格、思想、意識、心理成長發育的重要作用,從教學理念上進行轉變,從教學內容上進行科學設計,從教學方法上進行大膽創新,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學生發展為本,大力提高初中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效果,實現初中思想政治高效課堂的完美構建。
參考文獻:
[1]董芹.淺談初中思想政治高效課堂的構建[J].吉林畫報(教育百家A),2014(7).
[2]李芷程.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質量[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1):93.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