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作林
摘要:“學貴生疑”,質疑是一個好的學習方法,也是一種激發思維的有效策略。用質疑提問喚起創新意識,激發創新欲望,促使學生主動性地,創造性地學習,從而發展學生思維,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效果。
關鍵詞:質疑提問;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培養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鼓要勵學生質疑,讓學生學會深思善問,引導學生創造性地獲取數學知識,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發展創新能力,塑造創新人格。
一、激發學生質疑提問,喚起學生創新意識
古人稱學習為學問,不無道理。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一個人思維活躍,善于思考的表現。質疑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積極思維的過程。質疑打破了傳統的師問生答一統天下的局面,改變著機械被動的應答行為,朝著主動創新精神的培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要通過系統訓練,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激勵他們敢想、敢疑、敢問、敢解,進而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善于創設質疑提問情境
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會有創新。如在教學“商不變性質”時,我設計了一個“悟空分桃子”的故事。一天,猴王讓悟空把10個桃子平均分成5個猴子吃,悟空聽后,很不高興,猴王問:“悟空,你為什么不高興啊?”悟空說:“每個猴子分兩個,太少了。能不能多分一些?”猴王聽后說:“可以,我給你們100個桃子,分給50個猴子吃。”這時,老師問學生:“你們說,這次猴子分得的桃子多了嗎?為什么?”如此教學,巧妙地編制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讓問題寓于其中,可使學生產生迫不及待地需要學新知識的情感,激起學生探索的興趣。
疑問是思考學習的開始,在教學中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探索問題,是開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創新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師要努力營造問題氛圍,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注重策略,誘導學生質疑提問
倡導質疑,善于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前提,正如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質疑、解疑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鼓勵學生質疑,指導解疑,需要講究策略。淺顯的問題學生自己解答。日常教學可以發現,學生大多提出的問題是一般性的問題,教師可以不必急于解難。應鼓勵學生自己解答,使學生既敢于質疑,又能解疑,以樹立信心。
難點問題學生討論解決。教學中遇到的疑點或難點以及比較含蓄或潛在的內容,應啟發學生思考討論,在思考討論的過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討論中有所發現和創新。
如教學“面積的認識”,為了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概念,教師先教學認識“物體的表面”,讓學生摸課本的表面、桌面等直觀感知。由于教師舉的實例其表面都是規則的長方形,學生也很容易看出面是有大小的,這時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質疑,提問:我們認識了物體的表面,你還想到什么?這一問,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文具盒的表面有6個都是長方形的面,一個足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狀?”“蘋果、茶杯的表面是指哪一部分?”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讓學生展開討論,就有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對“物體的表面”作了頗有新意的描述:“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部分是物體的表面。”這樣新奇的回答,都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得學生從生疑到釋疑過程思維活躍,并能自己解決。
爭議的問題師生共同解決。課堂教學要鼓勵學生之間的爭辯,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爭辯過程中可以陳述矛盾,培養思維的批判性。
二、培養學生質疑提問,喚起學生創新意識
審視傳統的教學,我們的觀念總是強調確定性,排斥可能性,在這種教育的熏陶下,培養的學生往往長于求同,而弱于求異。正像李正道博士說過的一句很深刻的話:中國古代講究做“學問”,而現在的學生卻去做“學答”。其結果往往是墨守成規,缺乏創新。要真正塑造創造性人才,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鼓勵學生勤于觀察,敢于質疑,勇于提問。
“學貴生疑”,質疑是一個好的學習方法,也是一種激發思維的有效策略。當學生提出質疑的問題時,即使某些問題是可笑的,某些發現是錯誤的,某些探索是失敗的,我們教師不能采取回避、應付、推諉,甚至置之不理、挖苦諷刺的做法,我們要從積極方面給予鼓勵,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通過實踐,去發現、經歷、體驗,使學生的創新意識火苗得以燃燒和發展。
在“萬以內退位減法”教學中,我看到這樣一個案例:教學進入練習作業前,教師留下一定時間讓學生質疑問難,(這就把把思維的機會、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供了土壤。)在沉默半分鐘后,一個同學突然舉起手來:老師,四位數的減法可不可以從高位減起?“這是大家意想不到的問題,讓老師和全班學生都向發問的同學投去了驚異的目光。該教師首先讓同學們猜測“從高位減起”是不是可行的,當學生的意見不一產生矛盾沖突時,教師為學生提供三道計算題作為新的探索材料。接著老師耐心地等待大家的研究和探討。在組織交流時,教師啟發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其過程是循循善誘、步步到位,使學生經歷了“猜想(假設)-論證-實踐-結論”這樣一個認知過程。教學的最后,教師通過問題“課本上為什么選擇了從個位減起”來小結,引導學生對兩種方法進行比較,使學生認識到有些方法盡管是可行的,但由于操作繁瑣,效率低下,一般是不可取的。這樣的結果,讓學生認識到這段學習的收獲和意義,又沒有給質疑的同學留下一絲一毫的傷害痕跡。
教學中,學生產生問題,提出問題,主動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創新的過程。發現問題,大膽質疑,探奇索引,尋根問底是創造的開端,也是創造型人才的的重要品質。要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要鼓勵學生多質疑,讓他們敢想,敢懷疑,敢提問。
總之,在適宜的土壤中運用適當的方法去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質疑提問意識,改變學生只知做“學答”的習慣,讓我們的學生都敢于質疑、樂于質疑、善于質疑,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創新欲望,促使學生主動性地,創造性地學習,從而發展學生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