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燕
[摘 要] 閱讀期待是學生求知欲的一種心理狀態。綜合性學習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手段,在初中語文當中實施綜合性學習,在注重實踐的同時重視反哺生活,于傳統的聽、說、讀、寫教學基礎上融入更多的教學內容,進而實現課程資源的最大優化,這對學生多方面綜合能力的發展和培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通過以教材為切入口,以自主學習為立足點,以聽說讀寫訓練為拓展點,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最終達到綜合性學習新課型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 初中語文;閱讀期待;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手段,在初中語文當中實施綜合性學習,在注重實踐的同時重視反哺生活,于傳統的聽、說、讀、寫教學基礎上融入更多的教學內容,進而實現課程資源的最大優化,這對學生多方面綜合能力的發展和培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積累,以及自我不斷探究摸索,教師在教學模式當中創建新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新課型,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即從閱讀教學來、注重研究性學習,立足于學生的閱讀期待。
一、以課文閱讀教材作為切入口
《愛蓮說》一文教學時,學生突發奇想提出:“作者說,菊象征隱逸者,蓮象征君子,牡丹則象征富貴,文章中很顯然是肯定了菊、蓮的高貴品質,而牡丹難道只是單純地象征富貴嗎?”在未進行深入解讀時,學生一語道破玄機,這樣的提問頓時可以引發學生的好奇和興趣,也激發了教師的教學興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這個閱讀期待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討,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課堂的回答來看,一部分學生表示贊同文章作者的論斷,而另一部分學生則表示反對。對此問題,教師采取了問卷調查表的方式對學生的思考展開了初步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同意周敦頤作者本人認為的“牡丹,花之富貴者也”這一觀點的學生有十七人,在全班人數中占據了1/3的比例,余下的大部分學生對此產生了疑惑。于是,教師決定抽出一節課的時間與學生來探討這個問題。當然,這是一個比較有趣的疑問,“牡丹,是否花之富貴者也?”此問題可以勾起一系列牡丹意象的解讀,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讓學生圍繞“牡丹”主題二字展開討論,以“牡丹,是否花之富貴者也?”作為對象進行針對性研究。
在前面的一節“中國文化視野之下的牡丹形象解讀”課之后,教師又開了一堂“中國文化視野之下的竹形象解讀”課,這次的教學切入口仍以課本為主,根據文言文《桃花源記》中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桃花源中是不是只能種竹子,若不止是可以種竹子,那么為什么詩人只是單單寫到竹子?”這個提問迅速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于是他們七嘴八舌熱烈地討論起來,進而問題就有了探究的價值。在對學生進行提問之前,教師事先做好準備,進行廣泛的文獻資料游覽、查閱,以此衡量和探討該問題的可研究性,最后找到了可行的依據。將課本閱讀教材作為切入口,發掘可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點,可以拉近綜合性學習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進而讓綜合性學習更好地為學生進行服務。
二、以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資料搜集能力與應用能力
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閱讀期待,來源于閱讀教學當中的所生發的問題。學生觀點不同,其所站的立場也不同。比如在前面的課堂教學中,一部分學生認同“牡丹為富貴者”的論斷,也有一部分學生不以為然;一部分學生認為學校應種蘭花,也有一部分學生認為不需要。針對與此,教師可以給予學生充裕的時間去尋找線索材料,查閱相關文獻、刊物等,以自己的觀點進行辯證。當然,以上資料收集、篩選和應用均可安排在課外時間進行。通過課外活動,讓學生自主進行學習,可以發揮其綜合性學習的最大優勢。而后,學生也找到了材料進行論證,比如以《神農本草經》為由,通過對牡丹原名(鹿韭、鼠姑)進行充分的論證來說明牡丹不是高貴的出身;以《洛陽牡丹記》為由,在基于“土人皆取以為薪”的基礎上得知牡丹原來是一種生火的木柴材料……諸如此類。觀點碰撞可以產生思想的火花,燃起生命的希望。在教學當中,鼓勵學生多交流、多談論、多發言,可以讓學生之間的觀點、想法得到更好的交流。在這思想碰撞當中,可以讓學生學到多方面的知識,這無形當中也自然培養了學生的資料搜集能力與應用能力。
三、以辯論為手段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思辨能力
為了使觀點更深化, 教師為學生設計一場辯論賽。這是“中國文化視野之下的牡丹形象解讀”課中的一個精彩辯證片段。學生(正方):“首先,追溯古今,牡丹被視為富貴之花起源于宋朝,曾有明代畫家如此講道‘五十八年貧賤身……富貴花將墨寫神。其次,從我國的千百年來的牡丹花文化沉淀中就已經帶有了‘富貴這個印記。”學生(反方):“我方為大家講解一下‘富貴一詞的相關含義:將兩個詞拆開,‘富表示富有、富足;‘貴表示地位高、顯貴。富貴即為富足而又顯貴。古文言道‘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可見,牡丹從古到今就已具有吉祥的意思,它給人們帶來的是無盡的溫暖和愛意,因此,可以說牡丹是一種最為值得尊重和歌頌的花。今日,對方辯友一再強調并認同牡丹即為富貴,試問,你們將圣潔的牡丹與金錢放在一起,不覺得問心有愧嗎?”辯論是一種較高層次的“知識交流會”,通過制造“矛盾化”,采用辯論的手段來進行綜合性學習教學,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將iPad引進了課堂,方便其他躍躍欲試的學生或想表達自己感悟的學生能夠及時利用iPad進行資料查詢收集等,進而讓其更好地參與到課堂辯論之中。采用這樣的方法進行教學,可以高效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如思維能力、辯證分析能力、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等。
四、以聽說讀寫訓練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聽說讀寫的訓練,語文教學應立足于學生的閱讀期待,重視在課堂生成中的聽說讀寫訓練。教師在語文教學當中,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寫作能力培養,增強他們的聽說讀寫訓練。比如在“中國文化視野之下的蘭花形象解讀”課中,雙方經過辯論后仍未得到統一的意見,于是教師根據此狀況,給他們布置了兩種不一樣的任務:①認為建蘭中學需要種植蘭花的學生,請試著給校長寫一封信,倡議學校種蘭花;②認為建蘭中學不需要種植蘭花的學生,請試著動筆寫一寫學校哪些地方體現了君子氣度。下面是學生描寫建蘭中學君子氣度的選段:望校園,群山懷抱,溪流潺潺,林蔭小道,芳草悠悠,書聲瑯瑯,談笑風生,鈴聲乍響,友人或相互暢談,或尋師解惑……一派欣欣向榮之景。學生的迫切求知,包括內心期望,均體現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知識層次水平等,加強學生的聽說讀寫訓練,可以為學生構建一個綜合性的、整體性的、全面的閱讀視角和閱讀體驗,進而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水平和寫作能力。
初中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它是學生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發展自我、充實自我的重要途徑。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新課型的出現、發展,為語文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基于閱讀期待的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新課型應以課文閱讀教材作為切入口,以自主學習作為立足點,以聽說讀寫訓練作為拓展點,進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最終達到綜合性學習新課型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曹海霞.巧用“閱讀期待”,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水平[J].課外語文,2014,(14).
[2]李秀芳.在期待中引發心靈共鳴——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2,(03).
[3]楊殿清.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提升的思路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6,(19).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