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藝
摘要:教學是“教”和“學”的具體呈現,統一體現了教與學的基本本質。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教師既要做好自己“教”的工作,又要做好學生“學”的引導。唯有如此,教師才能處理好“教法”和“學法”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更好地去掌握相關的學習方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法;學法
若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初中數學教師,那么不僅要對“教法”進行深入研究,還要對“學法”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以便能夠正確處理好“教法”和“學法”二者之間的關系,在教學中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學法指導,使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更為妥善的處理。此時,教師才能夠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更好體現,令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得更為完全,使學生能夠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變得更為積極主動,從而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和培養創造有利的條件。
一、“教法”和“學法”關系的平衡
初中數學教學過程的主角是教師和學生,一方面,是教師“教”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學生“學”的過程,當二者交匯便形成了“教學”的具體過程。同時,正是因為“教”和“學”之間的密切關系,決定了二者通常是以整體的形式予以呈現。只要我們對“教學”的本質進行深究,就會發現其實“教學”是一個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之間關系的一個平衡過程,若教師“教法”得當,學生“學法”失當,那么“教學”不會成功;若教師“教法”失當,學生“學法”得當,那么“教學”也不會成功。也就是說,在初中數學的具體教學中,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知識外,還要教給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使學生能夠掌握具體的學習方法,從而知道該怎樣去進行學習。為此,教師對“教法”進行研究的同時,也要對“學法”也進行研究,使二者的發展能夠保持一致,并以此來指導教學中的教法選擇和教法改革。唯有如此,初中數學才能做到以“教法”為主導、“學法”為主體,最終二者經過一系列的平衡后作用于整個教學過程。
例如,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幾何部分知識,學生常常需要對定義、定理、性質等概念性的自身進行學習,此時教師就不僅是要將這些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要教會學生具體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能夠將這些知識學懂、學會、學好。就比方說在進行“定義”知識的學習時,一般要求學生能夠將其記住并予以完整敘述,再由教師來進行一些例子的列舉,讓學生運用定義中的相關知識來進行深入的推敲,從而讓學生做到對定義的概念屬性予以完全掌握;又比方說在進行“定理”知識的學習時,學生要把條件和結論清楚的區分出來,知道并掌握定理應如何去進行運用,然后按照教材的引導來將定理的證明過程推導出來,以便理清后續定理在解題過程中的使用思路,再進一步將其他關聯定理聯系起來,形成脈絡清晰的數學知識體系;再比方說在進行“性質”知識的學習時,學生要從本質上掌握數學的基本表現和內在特征,再將其引入到具體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去,通過運用來進一步強化對性質的認知,從而最終做到將性質的相關概念予以牢牢的掌握。
也正是因為如此,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隨著學生學習能力的不斷增強、學習程度的不斷深入、學習內容的不斷發展,教師所采用的教法會隨之發生變化,而學生的學法也必須做出改變,以便讓二者間的平衡能夠得到較好的維持,從而教學的效果才會盡可能的趨近于最佳。
二、學法與非智力因素的平衡
據相關研究表明,初中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具體學習會受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影響,而非智力因素具有一定的可調控性,并對學生的影響顯得更為明顯。具體而言,在學生在學法、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學習心理狀態趨勢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隨之對學習效果產生相應的影響,而為了讓此種影響能夠對學習起到更為積極的促進作用,學生要找準其中學法和非智力因素兩個可控因子,努力將二者維持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以此來對智力因素進行合理補充。也就是說,學法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重要指引,是學生學習是否有效的關鍵因素,是學生在非智力因素作用得以發揮的保證。正因如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的時候,要將非智力因素進行充分考慮,使學法和非智力因素之間能夠維持相應的平衡。
初中數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前,除了要對教法進行必要的適配外,還需要向學生傾注一腔熱忱,以此來將學生心中的學習欲望喚醒,使學生能夠充滿激情的去進行學習,真正做到“親其師,而信其道”,從而學生才會在學習中表現得足夠積極主動。同時,教師要學會去對學生進行欣賞,在學法傳授的過程中要去挖掘學生的閃光點,但凡是學生有一點優點或者是一點成績,那么就要予以充分地肯定并贊揚,以此來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令學生的學習獲得積極有效地推動,使學生在學法的引導下慢慢地從“想學”轉變為“主動學”,最終逐漸將學法的效果予以更為充分地發揮。這樣一來,學生才會在學法的指導下逐漸形成創新的意識、培養起創新的能力,從而得到更好地成長和發展。
三、學法與學生數學能力的平衡
隨著初中數學教學的持續進行,學生學習能力對整個學習活動效率的影響開始顯現了出來,它是學習任務是否能夠得以順利完成的關鍵因素,對學生的學法起到了一定的影響和制約作用。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的時候,一定要盡力找準學法與學生數學能力間的平衡,從學生的能力培養入手來進行學法的有效傳授,使學生能夠切實掌握好學習活動開展的基本功。
若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而沒有與之匹配的學習方法,那么學習目標的實現過程必定不會順利,免不了要走不少的彎路;同樣,若學生只是關注學習方法的掌握問題,沒有培養其與之匹配的學習能力,那么縱然用盡全部優秀的學習方法,也無法得以達到成功的彼岸。換而言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唯有做到了學法和學生數學能力的同步培養,使二者之間能夠有效地進行相互作用,學生才能夠抓住學習的根本,從而學生才能夠獲得綜合能力的進一步有效提高。
總之,初中數學教師要先將自己所要采用的“教法”予以有效確定,再以此來確定要向學生傳授的具體“學法”,同時再在“學法”傳授的過程中對教學過程中的非智力因素和學生數學能力進行綜合考慮,借此來使“學法”得到更好地平衡,此時教師才能為學生提供更為符合其學習需要的“學法”引導,從而初中數學學習才會成為學生的一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