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蕾
摘要:為滿足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新常態及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職業教育不斷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需要在全市中等職業學校開展學分制工作。本文將重點探討中等職業學校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構建的相關思路,結合鄭州市的實際情況加以分析,深入了解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的運用價值。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構建
學分制工作不僅僅是教學改革,更是涉及到學校各部門的管理體制改革。它的實施,為學校積累了豐富的課程資源特別是選修課資源,提升了教師隊伍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社團蓬勃發展,加快了學校的信息化進程;也催生了一批教科研成果。鄭州市為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推動我市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在部分學校實行了學分制,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成果。
一、中等職業學校學分制的基本概述
(一)基本定義
學分制是以學分為計算學習量的單位,以學分衡量學生學習完成情況,并以學生必須取得的最低學分作為畢業標準的,為學生發展提供更多選擇余地的教學制度。學分是用于計算學生學習量的一種計量單位。各課程的學分,是按照相應課程的授課學時及學習效果來確定的。
(二)學校類型
目前已經實施學分制的學校主要有以下五種類型:由某一學科逐步過渡到所有學科、由一個或數個班級逐步過渡到所有班級、由一個或數個專業逐步過渡到所有專業、由學年學分制逐步過渡到學分制。
(三)設備要求
總體上說,實施學分制對學校的硬件設施一般沒有什么特殊的要求。當然,在可能的情況下,適當增添一些設施也是必須的。比如,增加若干大小不等的機動教室,有利于開設不同內容和滿足不同需求的選修課程和講座。
二、中等職業學校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的構建—以鄭州市為例
一般情況下,實施學分制應該得到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認可和批準。因為一方面學分制的實施涉及面廣,政策性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得到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此外,學分制的實施過程中也需要得到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在政策上的支撐。
(一)學分制的確定
結合鄭州市中等職業學校實際情況,學分制試點采用學年學分制。學分分為課程學分和非課程學分,課程學分指學生通過必修課、選修課和實踐活動的學習獲得的學分。非課程學分指除課程學分以外,學生取得的相關職業資格證書、技能等級證書,或校級(含校級)以上榮譽證書、參加校級(含校級)以上組織的各種競賽受到的表彰、獎勵以及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等折合成學分后獲得的學分。
(二)學分制的劃分
公共基礎課程學時占總學時的三分之一,累計總學時約為一學年,允許各校根據實際情況在規定的范圍內適當調整,上下浮動,但必須保證學生修完公共基礎課程的必修內容;專業技能課程學時占總學時的三分之二,其中頂崗實習課程納入專業技能課程計算,累計總學時約為一學年,頂崗實習按每周30小時安排(1小時折1學時);學校應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學生也可利用節假日自愿參加社會公益活動。軍訓、社會實踐、公益活動、入學教育、畢業教育等活動,以1周為1學分。選修課程的開設應占總學時的15%左右。
(三)學分制的判定
三年制總學分不得少于170分(各類實踐活動學分不得少于5分)。每門課程學分的獲得以學生實際參加教學活動的課程占該門課總課時數百分比為前提,如學生參加該門課的學習時間不到總課時數的70%,則該門課的學分為0;如超過70%,則根據考試及出勤情況給予相應的學分。學習成績的衡量采用等級權重的方法,即:課程學分=出勤課時數÷(16~18)×等級權重(等級權重以優秀為1.2、良好為1.1、合格為1.0、不合格為0計;其中85~100分為優秀、70~84分為良好、60~69分為合格、60分以下為不合格;取得的分數為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之和,其中平時成績占30%,考試成績占70%)。成績不合格者,允許補考以取得學分,補考成績在60分以上按合格計。在保證不低于總學分的前提下,學分實行有條件的互補,原則上公共基礎課之間、公共基礎課和專業課之間、專業基礎課和專業實習課之間、必修課和選修課之間的學分不能互補。各學校可以在把握以上原則的基礎上,出臺適合本校實際的學分互補方案。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進修學習,一專多能。
三、中等職業學校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構建的影響
實施學分制確實將對教師帶來一定影響。對于那些教學質量一貫優秀的教師來說,這是一種機遇,因為學分制給他們帶來了充分施展其才能的舞臺;但對于個別教學質量存在這樣那樣問題的教師來說,這是一種挑戰,他們需要作出努力,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實施學分制后,學生可根據自身的能力,決定學習速度的快慢,依照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決定學習的課程和專業,能夠根據自己接受知識的方式,決定去上哪位老師的課,還可根據自身和家庭的情況,決定是繼續學習,還是工學交替。當實施學分制后,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學生。在學分制條件下,學生通過自主地選擇課程、專業和教師,能夠較好地將自己的興趣、特長、能力與自己所學的課程和專業,以及今后所從事的職業緊緊地結合起來,從而大大煥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結語
本文結合鄭州市中等職業學校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的實踐做出了分析,明確了學分制的相關定義,在其合理利用的過程中,凸顯出實用性,有助于強化學生們的學習主動性,幫助教師更好的落實教學計劃,屬于現代社會值得大力推廣的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承冬. 淺議中等職業學校實施彈性學分制[J]. 民營科技,2017,(02):210-211
[2]陳健. 中等職業學校畜牧獸醫專業學分制體育教學模式初探[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02):380+382
[3]楊新,伊遜智. 淺談中等職業學校實施學分制改革的意義及策略[J]. 新西部(理論版),2016,(21):162
[4]牛曉麗. 中等職業學校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構建策略探究[J]. 中國培訓,2016,(02):193+195
[5]. 鄭州17所中等職業學校已開始試點推行學分制[J]. 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5,(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