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正毅
摘要:數學課堂活動是數學教學的表現形式,而數學教材則是這一表現形式的重要載體。好的課堂活動不僅能有效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大大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從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本文就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活動的具體運用策略進行了相關論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活動;策略
課堂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跡,喚醒各自沉睡潛能的時空,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向課堂教學要效益;切實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就必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進來,使課堂氣氛活起來,增強學生參與意識和有效參與。因此,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已成為教學的關鍵問題。
一、誘發動機,讓學生樂于參與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的學習活動是由一定的學習動機引起的。只有當學生喜歡學,要求學,有迫切的學習愿望時,才能自覺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那么,學生的這種學習動機從何而來呢?這就要靠教師的教學藝術,要靠教師組織富有成效的學習活動去誘發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其方法很多,如設置懸念、巧妙導課、設置認知沖突、創設遷移情境等,將學生置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狀態。
例如:在《三角形邊的關系》的教學中,教師先出示兩根小棒,讓學生猜一猜,這兩根小棒圍成一個三角形,能圍成嗎?為什么?那我們就再加一根,圍一個三角形,是不是從盒子里面隨便取出一根就能圍成三角形呢?讓學生試試。通過用小棒擺三角形的游戲,讓學生產生思維沖突,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意識。這樣,探究性的問題不是教師提出來,而是在矛盾中、行動中自然生成,使學生產生一種想弄個水落石出的欲望,學生懷著好奇,聽得格外仔細和急切。有趣咮的東西,學生往往喜聞樂見。教師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把與教材相關的趣味知識、故事引入課堂,不僅能吸引學生,使課堂產生愉快的學習氣氛,久而久之,還能使學生喜愛數學。
二、分層施教,使學生能參與
長期以來,由于傳統模式的束縛,教師從備課、授課、作業、考查到評價,很少顧及到學生學習水平、智力及個性差異,均采用一刀切的方法進行教學。這樣優生“吃不飽”而不愿參與,中等生難以提高而不樂于參與,后進生卻“吃不了”而不會參與。為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知識水平和分析判斷能力,采用分層教學結構,實行因材施教。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水平差異、參與程度和學習障礙等條件,因勢利導,以學論教;另一方面,課堂上要盡量增加學生有效的活動空間,可以讓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討論,使后進生在小組討論中能動口說話,得到鍛煉的機會,做到課本讓學生讀,思路讓學生講,疑難讓學生議,規律讓學生找,實驗讓學生做,錯誤讓學生析,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例如,初學相遇問題應用題:“甲、乙兩人同時從兩城出發,相對而行,甲每小時行6千米,乙每小時行5千米,2小時后相遇,求兩城相距是多少千米?”請后進生上講臺演示“相對而行”“相遇”,請優生來發現兩人走的路程之和等于兩城之間的距離,請中層生來列式。這樣就可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向著他們“最近發展區”挺進。采用分層施教還應注意:(1)對不同層次學生要有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方法。(2)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設計不同難度的題目,使學生產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喜悅。
三、展示過程,讓學生想參與
教學中要重視過程教學。只有重視概念的形成過程,法則的提出過程,定律的歸納過程,性質的呈現過程,才能使學生具體體驗到數學知識得以產生的基礎以及這一知識獲得的技術和思維動作的程序。知識是在展示過程中掌握,數學素質是在展示過程中提高的,學生的主體精神也是展示過程中逐步培養的。只有充分展示教學過程,學生才會想參與,而學生的參與,不是教師演示,學生跟著模仿的參與,而是教師“鋪路”,學生自己探索,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
例如,在進行《三角形面積》教學時,通過拼擺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后,我們不能簡單地向學生指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而應引導學生,現在我們已經把三角形轉化成了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并且求出了它的面積,那以后我們每次求三角形的面積時都把它先拼成這些圖形再求面積,你覺得怎么樣?你想說什么?學生可能說:“我覺得太麻煩了,要是有一個屬于它自己的公式就好了?!边@樣以后,學生便會進行第二次探究,從而得出一個統一的計算三角形面積的公式。
四、多種形式,讓學生齊參與
一堂課,如果是老師在臺上講,學生模仿練習,后布置作業、測驗講評,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因形式單調、死板而感到枯燥無味,甚至產生厭惡情緒。雖然有些知識本身確實是枯燥的,但知識的產生、發展以及知識在生活實踐中的應用卻是豐富多彩的。在教學中,我們不能照本宣科,對學生灌輸知識,而應該根據學生的“好動”“好勝”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處理,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如小組競賽、游戲、小組合作、到室外實踐活動等,充分利用多媒體設施設備,運用生動形象、具體鮮明、妙趣橫生的語言表達出來,使學生在領會知識的同時,得到藝術美、科學美的感受,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讓學生一起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五、避免為活動而活動
小學數學課堂活動編排并非易事,有些教師并未能理解其深意,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可能存在為了活動而編排設計活動的思維定式。從本質上來講,西師版小學數學課堂活動編排是以注重“活動性”為主的,它旨在培養小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的積極主動性與思維靈活性,如果是為了活動編排活動就違背了它的“活動性”主旨。
六、增加課堂活動的可操作性
課堂活動編排必須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就這一點教師應該多下功夫,強調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比如說在學習三年級下冊第二章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時,教師在課堂活動編排上就不能選擇以估算教室面積為活動內容,因為其沒有較好的可操作性;而是應該選擇某些面積更小的物體,例如一張紙、課桌桌面等等,要簡化教學活動過程,便于學生觀察,進而提高活動編排水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組織學生有效參與,除以上幾方面因素外,還有其他因素組合而成。只要我們在課堂上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參與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情投入,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我們的教學質量一定能提高。
參考文獻:
[1]鄧濤.名師高效課堂的引導藝術——讓學生愛上課堂[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5)
[2]斯苗兒.小學數學典型課例評介[M].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