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新榮
摘 要 中國夢經濟目標是中國由中等收入國家成為世界前列高收入國家之一、由發展中國家成為世界最發達國家之一。中國夢經濟目標的內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中國經濟達到的結果或完成的任務。中國夢經濟目標的外延包括國家富強的程度、民族振興的程度和人民幸福的程度。中國夢經濟目標具有思想指引、政策導向、國民凝聚等實踐價值。中國夢經濟目標理論研究需要依據馬克思歷史唯物論、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發展階段的思想、發展經濟學戰略理論等理論。
關鍵詞 中國夢 經濟目標 理論基礎
1 概念界定:中國夢經濟目標的內涵和外延
中國夢經濟目標是中國由中等收入國家成為世界前列高收入國家之一、由發展中國家成為世界最發達國家之一。一般而言,每個概念都有內涵和外延。內涵反映概念的本質屬性,外延反映概念的適用范圍。[1]中國夢經濟目標作為一個概念,有內涵和外延。中國夢經濟目標的內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中國經濟達到的結果或完成的任務。中國夢經濟目標的外延包括國家富強的程度、民族振興的程度和人民幸福的程度。2013年5月,習近平同志在接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哥斯達黎加、墨西哥等拉美三國媒體聯合書面采訪時,從經濟方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了量化,在時間方面對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行了明確,同時也指出在二者實現的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2 實踐價值:中國夢經濟目標的價值指向
2.1 思想指引
目標是方向,具有思想指引作用。中國夢經濟目標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努力奮斗的方向,具有指引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沿著早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入世界發達國家行列而努力奮斗的作用。
人們的思想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2]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入發展,隨著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斷完善,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發展,隨著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分配方式、人們的就業方式和利益關系深刻變革,人們思想活動呈現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思想狀態不一,先進與落后并存。在這種情況下,需要用中國夢經濟目標凝聚共識,指引人們的思想活動沿著更加積極、健康、向上的方向發展。
2.2 政策導向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經濟目標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努力奮斗的目標之一。因此,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經濟目標的各項方針、政策,需要圍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具體實際進行制定、執行。中國夢經濟目標是中國經濟由不發達階段進入發達階段的指揮棒,因此,它為現階段中國經濟政策的制定、執行提供導向作用。
中國夢經濟目標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此目標要求國家在繁榮富強的同時,著力解決民生短板。為此,現階段國家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出臺了一系列解決看病難、就業難、住房難、上學難等民生方面的政策措施。
2.3 國民凝聚
“中國夢經濟目標”具有最大限度的國民凝聚作用。中國夢經濟目標,反映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共同心聲、共同利益,是凝聚全黨和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精神紐帶,是凝心聚力的“最大公約數”。無論面對多大困難,面臨多大挑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經濟目標始終以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淀為根基,給人以希望、給人以信心、給人以力量,調動全國人民發展國家、振興民族、建設幸福生活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動性。所以,中國夢經濟目標,“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3]
3 理論基礎:中國夢經濟目標研究的理論依據
3.1 馬克思歷史唯物論
馬克思歷史唯物論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時,將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則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當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時,將促進生產力發展,反之則阻礙生產力發展。
中國夢經濟目標的設定需要立足中國生產力發展的實際情況,兼顧世界經濟發展的整體趨勢進行科學設定,而非主觀盲目設定。新中國成立之初,設定的三五年趕超英美目標由于脫離中國生產力發展實際情況,不僅沒有實現,反而給中國經濟造成嚴重影響。隨后,鄧小平同志在總結這段歷史中指出: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務必要遵循馬克思歷史唯物論。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設定目標,制定方針、政策、措施。
3.2 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發展階段的思想
3.2.1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發展階段的闡述
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這種聯系和關系就是社會生產關系。社會生產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
馬克思根據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運用唯物主義的分析方法,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對未來社會發展階段提出了原則性的設想,認為未來社會大體經歷從資本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革命轉變時期、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每個階段,各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如在資本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革命轉變時期,國家政權只能由無產階級專政。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具有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弊病。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生產力高度發展,人民思想覺悟極大提高,勞動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非謀生的手段。分配方式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而非按勞分配或者按資分配。
3.2.2 列寧關于社會發展階段的闡述
1917年,列寧明確將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稱為“社會主義”,將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二階段稱為“共產主義”,并對“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階段性特性進行了論述。十月革命勝利以后,列寧根據俄國的實際情況,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進行了探索。列寧指出:根據當時俄國經濟情況,俄國只能建立“初級形式的社會主義”,還不能建立“高級形式的社會主義”。這里面蘊含有社會主義社會也需要經歷一個由不成熟到成熟,由初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
3.2.3 毛澤東同志關于社會發展階段的闡述
毛澤東同志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階段問題,區分了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和“建成”。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剛剛建立,還沒有完全建成。”[3]隨后,毛澤東同志又多次闡述,“在我們這樣的國家,……建成社會主義不要講得過早了”。[4]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澤東同志指出,“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能分為……不發達的社會主義,……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5]目前,我國處于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
3.2.4 馬克思主義學者關于社會發展階段的闡述
程恩富教授[6]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雙重標準為尺度,將建國起一直到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以前這一歷史時期,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并從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有制結構,經濟體制,分配結構、民主制度健全程度等方面對初級階段、中級階段、高級階段的特征分別進行了論述。顧海良教授[7]認為,社會主義自產生以來已經走過近五百年的歷史,經歷了空想到科學、理論到實踐、一國到多國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具有每個階段的特征。衛興華教授[8]認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不是馬克思所講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而是中國共產黨和鄧小平理論在中國實踐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重大發展。
由此可知,社會發展階段是客觀存在的,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在特定階段,具有特定的特征。目前,中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此階段最大的夢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此階段的基本特征,為中國夢經濟目標的制定、執行提供歷史依據、現實依據、理論依據和邏輯依據。
3.3 發展經濟學戰略理論
戰略,是對戰爭全局的宏觀把握,與從局部出發的戰術不同。經濟發展戰略,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從宏觀上出發擬定戰略方針、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步驟以及戰略對策,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長遠性的特征。發展經濟學戰略理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發展經濟學戰略理論研究農業國如何變成工業國,經濟落后的國家如何變成經濟發達的國家。狹義的發展經濟學戰略理論僅僅研究發展中國家如何從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從經濟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變成經濟發達的發達國家。一般發展經濟學戰略理論特指狹義的發展經濟學戰略理論。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經濟目標是中國由中等收入國家成為世界前列高收入國家之一、由發展中國家成為世界最發達國家之一。基于此,發展經濟學戰略理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經濟目標的研究提供學理依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經濟目標的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 張鳳,何傳啟.創新的內涵、外延和經濟學意義[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2(3):55-62.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419-420.
[3] 毛澤東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214.
[4][5] 毛澤東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9:116.
[6] 程恩富.社會主義發展三階段新論[J].江西社會科學,1992(3):21-27.
[7] 顧海良.熱話題與冷思考——關于社會主義五百年回顧與反思的對話[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3(3):4-13.
[8] 衛興華.不能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混同于“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與方生同志商榷[J].當代財經,2000(9):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