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流
摘 要 作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環境風險分析與評估”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用性,因此,要在較短時間內達到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必需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本文以合肥學院“環境風險分析與評估”課程教學為例,詳細論述了該課程三段式教學模式,對課堂教學、案例教學和工程實踐教學等教學方法進行總結,以期不斷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 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 環境風險 分析與評估
0 前言
雖然早在2004年我國就頒布了《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1]作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風險評價專題篇章,就建設項目建設和運行期間可能發生的突發性環境事件或事故引起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質泄漏或突發性事件產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質所造成的人身安全與環境影響和損害進行評估,并要求提出防范、應急與減緩措施;然而,鑒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原有生產工藝發生了變化或企業沒有進行過相關環境風險評估,近年來我國突發性環境事件(特別是由企業生產導致的突發性環境事件)頻發,給國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以及生態環境破壞,為此國家又陸續頒布了《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指南》、[2]《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分級方法》[3]以及氯堿企業、粗鉛冶煉企業、硫酸企業等行業性環境風險等級劃分方法,[4-6]要求各類相關企業、工業園區和工業規劃區必需進行環境風險評估,提出相應的環境風險應急和管理辦法并在環保主管部門備案;因此,鑒于此項工作量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國家對相關專業技術人員需求量劇增。合肥學院作為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所培養的環境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理應滿足國家相關環保急需,為此,自2012年以來,合肥學院面向環境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開設“環境風險分析與評估”課程。作為理論性和應用性都較強的課程,為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環境風險分析與評估”課程教學模式和方法也經歷了不斷的改進和優化,逐漸形成了三段式(即課堂理論教學+案例教學+實踐教學)教學模式。
1 課堂教學,強化基礎理論,掌握環境風險分析與評估的內涵
環境風險分析與評估涉及危害識別、事故概率和后果估算、風險計算及風險管理等過程,[7]每個過程均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同時作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在具體環境風險分析與評估過程中也需要創新分析方法,豐富相關的理論知識,下面逐一分析:
(1)危害識別。環境風險事故的危害來源有物質危險性(易燃易爆物質、毒性物質)、化學反應危險性、生產工藝過程危險性、機械設備故障危險性、構造物垮塌危險性以及生態危害等;環境風險既包括突發事故的環境風險,也包括長期低濃度排放導致的環境累積效應的風險;危害的對象不僅包括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包括對生態系統危害的影響。因此,在危害識別過程中,需針對某一具體對象,掌握危害識別方法(例如事件樹分析法、故障樹分析法、原因-結果分析法等),分析出風險評價因子,掌握危害類型,確定最大可信事故;而要達到課程教學目標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首先需要向學生傳授相關的理論基礎知識。當前,有害物質長期低濃度排放在生態系統中的累積所導致的生態危害是當前環境風險評估研究的重點,需要進一步研究,豐富相關的理論知識。
(2)事故概率和后果估算。這一過程需要在危害識別的基礎上,根據國內外相關行業同類事故概率統計,確定相關行業某一特定風險事故的發生概率,或者根據事件樹分析法或故障樹分析法,根據每一具體設備發生故障的概率計算某一系統發生故障的概率;這一環節是環境風險評價過程最困難的,需要根據當前科技發展和分析對象的生產設備和工藝水平,收集大量同行業或相關行業基礎資料,盡可能準確地分析出事故發生概率,因為風險事故概率的準確性將直接影響的風險值的大小并最終確定最大可信事故或重大事故。而一旦風險事故或最大可信事故發生后,則需要根據風險事故或最大可信事故產生危害的暴露途徑、暴露方式、周圍環境(大氣、水、土壤等)、人員分布等情況進行后果估算,這一分析過程需要利用危害或風險因子在環境中的擴散模式,風險因子或危害的劑量-效應關系進行計算,而相關計算模型及其參數的選擇、劑量-效應關系的研究及其確定、周圍環境及人員分布的準確分析等將直接影響到環境風險事故的后果估算,因此同樣需要環境風險分析與評估人員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
(3)風險計算。這一過程需根據風險事故或最大可信事故發生概率及其發生后產生的后果,計算某一行業的風險水平,計算公式如下:風險R(危害/單位時間)=事故概率P(事故/單位時間)資鹿屎蠊鸆(危害/事故)。在此計算過程中需根據風險事故后果分析結果選用適當的風險事故危害,例如人員死亡、勞動時間損失等;通過風險計算,就可以對不同行業的風險值大小進行比較,判斷不同行業的風險水平。
(4)風險管理。根據風險計算結果,判斷分析對象的風險值是否大于社會可接受的風險標準,如果分析對象的風險值大于風險標準,則需要采取風險減緩措施(例如提高生產工藝水平、搬遷周圍敏感人群等),降低分析對象的風險值,直至其符合風險標準的要求。另外,在風險管理過程中,針對行業或企業特點,還需要進行風險事故應急預案的編制。
環境風險分析過程往往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要求分析人員必需掌握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寬的知識視野,因此,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必需強化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全面掌握環境風險分析過程和相關知識,充分理解環境風險分析的內涵,并不斷豐富環境風險分析基礎理論知識。
2 案例教學,全面提升學生案例分析能力
為提高學生案例分析能力,掌握完整的環境風險分析與評估的具體過程,在“環境風險分析與評估”基礎理論知識教學之后,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知識視野,選擇教材[7]中的某一案例,同時選擇一篇課程建設過程中建立的、根據《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指南(試行)》編制的案例庫(目前該案例庫已有不同行業的風險分析與評估案例30余篇)案例進行充分的研讀,同時教師進行個性化的、有針對性的指導。通過案例教學,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對環境風險分析內涵、要點和過程的掌握,提升分析問題的能力并進一步豐富相關理論知識。例如,根據《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等級劃分方法》,判斷某一企業突發環境事件的風險等級需要依據該企業以下3個參數,即環境風險物質數量與臨界量比值(Q)、生產工藝與環境風險控制水平(M)、環境風險受體敏感性(E),而利用這三個參數進行等級劃分時,我們知道這三個參數實際上是有一定的區間段的,因此即使某兩個或多個企業的風險等級處于一個等級,但要進一步細劃或都進行風險管理時我們要知道,每個企業的風險等級實際上是不一致的,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做有區別的對待或管理。另外,對于某一企業,其風險物質排入大氣或水體(或者其對大氣環境或水體環境風險控制水平存在差異)造成的后果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也應針對具體的案例分別對大氣環境和水環境風險等級分別進行表征,并以等級較高者確定企業的風險等級。
3 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在理論教學和案例分析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某企業的具體情況進行《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報告》的編制;在這一環節,學生根據企業提供的基本資料并到企業進行實地考察,從而進行風險源源項分析、風險識別、事故概率、后果估算、大氣環境和水體環境風險控制水平調查、周圍環境敏感受體敏感性調查,同時需搜集國內外同類型相關企業突發性事件資料,最終編制一份《某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報告》。通過這一環節的練習,要求學生掌握環境風險分析與評估的方法,能夠獨立編制環境風險評估報告,并進行環境風險管理的能力。
通過上述三段式“環境風險分析與評估”教學模式,學生不僅能夠掌握進行環境風險分析與評估的方法和過程,并能夠進行相關研究,進一步豐富環境風險分析與評估的理論基礎;同時在相關導則,如《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指南(試行)》的指導下進行《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報告》的編制,滿足當前這方面急劇增加的人才需求。因此,這種教學模式完全能夠滿足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HJ/T169-2004,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S].
[2] 環境保護部.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指南(試行)[EB/OL]. http://www.zhb. gov.cn/gkml/hbb/bgt/201404/t20140415_270575.htm.
[3] 環境保護部.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分級方法[EB/OL].http://www.zhb.gov.cn/gkml/hbb/bgg/201802/t20180207_431024_wap.shtml?from=timeline.
[4] 環境保護部.環境風險評估技術指南——氯堿企業環境風險等級劃分方法[EB/OL].http://www.zhb.gov.cn/gkml/hbb/bwj/201001/t20100121_184730.htm.
[5] 環境保護部.環境風險評估技術指南——粗鉛冶煉企業環境風險等級劃分方法(試行)[EB/OL].http://www.zhb.gov.cn/gkml/hbb/bwj/201304/t20130409_250 520.htm.
[6] 環境保護部.環境風險評估技術指南——硫酸企業環境風險等級劃分方法(試行)[EB/OL].http://www.zhb.gov.cn/gkml/hbb/bwj/201109/t20110923_217673.htm.
[7] 胡二邦.環境風險評價實用技術、方法和案例[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