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磊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作為教師響應課程改革的具體體現,也是新課改提出的教育要求。本文主要以“農業區位因素”一課為例,結合近年來工作經驗,對案例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研究,以期起到推動地理課程教育發展的效果。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 高中 地理 學生
0
新課改教育要求的頒布為高中地理課程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教師不僅需要整合教材內容、教育大綱要求、學生的認知能力,選擇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而且還要注重學生地理素養的培養,促進其全面發展。因此教師需要提高對案例教學法的重視,利用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一、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的必要性
案例教學法,簡單的說是教師按照課程教育改革要求、學生的認知需求、學習特點及教材內容,以案例的方式開展知識解析活動,為學生構建多元化的地理教學情景,將學生吸引到課堂中來,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地理知識,從而全面把握知識的內涵,并靈活利用所學去解決實際問題。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將案例教學法應用到地理課堂教學活動中具備可行性,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其一,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更好解析地理概念,激發創新思維,將教材中枯燥的地理知識轉變成形象直觀的問題,無形中培養了學習興趣,強化學習能力。其二,在地理案例的帶動下,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應用產生興趣,并樂于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進一步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其三,在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討論時,學生會學習到許多新知識,增進同學間情感的同時,訓練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二、以“農業區位因素”一課為例分析
考慮到“農業區位”涉及到內容比較多,教師需要在教學中注重資源的開發,借助案例分析引導學生全面解讀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并著重闡述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分布和生產特色,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農業生產因地制宜原則的重要性。案例教學法的應用,既能夠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又能促進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便利條件與理論指導。對于學生而言案例分析法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學習方法,為提升思考能力與學習效率提供保障。
(一)案例激趣
考慮到高中生思維較為活躍,且已經具備一定問題解析與語言表達能力,但是缺乏對人文地理的認知,教師可以利用具備研究性的地理案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利用“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一典故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荔枝為何要從南方運入,而不進行北方種植?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基礎上,以種植果蔬為主線引導學生分析影響當地果蔬生產的區位因素,以此得出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
(二)基于農業區位因素對案例進行分析
首先,依據課件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某地區種植區地勢較為平坦,具備十分充足的水資源,便于種植戶實施引水灌溉工作。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優勢,為當地的果蔬種植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歷經多年發展,原本的經濟落后村逐漸發展成小康村,且果蔬銷售到全國各地,果蔬成品時常供不應求。為了保證水資源的充足,該地區采取棚外打機井的作業形式,保證了種植業經濟的穩定性。利用案例構建問題情境時,教師需要把握時機引入“在發展過程中此地區為了保證果蔬種植的不間斷,做出了哪些改變?你覺得當地果蔬的種植優勢有哪些?”等問題,要求學生借助案例分析得出大量結論,以此強化學生的思維探究能力。
其次,教師與學生一同歸納案例中相關農業區位的內容,并注重闡述此內容是怎樣在現實生產中發揮效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促使學生深度解析問題,深化認知的同時,強化學生的認知能力。在學習討論環節,教師需要走動巡視學生的討論情況,并邀請小組委派代表發言,最后依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說明。
最后,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為當地更好發展果蔬種植提出發展建議。考慮到學生可能沒有學習思路,教師可以巧用思維導圖激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從農業區位因素的角度入手分析問題。如,從當地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加深學生對農業區位因素的認知,以此保證案例教學法的引用效果。同時,為了強化學生的分析能力,教師還需要從幾下幾個方面入手:將學生按照某種規律劃分小組,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對學習問題進行深度探討,依據學生的討論情況合理介入給予專業性指導,以此強化學生的思考能力;組織小組選派代表發言,實現多種學習思路的共享,構建積極參與的學習氛圍,總結案例教學法的引用效果。在檢驗學習效果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提問軟件在屏幕上隨機抽取學生回答,或是為學生展示學習材料,引導學生分析材料中隱含的地理知識,鼓勵學生自主繪制思維導圖,從而不斷提升地理教學質量與效率。
為了鞏固教學效果,教師還需要精選研究課題,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調查當地某一種農產品近期的銷售情況,并分析影響此產品銷售份額變化的因素,幫助果蔬商販計算近期果蔬產品的盈利情況。在學生開展調查活動前,要求學生圍繞當地的農業生產類型、主要農產品及商品率、農業區位條件等方面,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現存問題,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活動結束后小組上交一份書面報告,不僅能滿足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需求,而且能進一步深化學習效果。
三、注意事項
要想開展好地理課程,并非易事。對于地理教師而言,構建地理高效課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形成學科素養及抽象思維是重要的工作目標。案例教學法的應用,具備許多優點。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案例教學法也是一樣的,費時耗力是它的缺點。具體體現下如下方面:一是案例素材選取費時耗力。基于大數據時代背景,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信息產生,教師要想在龐大的數據庫中尋找相應資源。在素材選定后教師還需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教學需求,對其進行處理,使其能符合教學需求,工作量可想而知。二是案例分析比較耗費時間,學生往往不能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的關鍵,小組討論時間一旦超出計劃,將會直接影響教學節奏。因此,教師需要依據高中地理的學科特點,精選教學案例,肯定案例教學法的教學作用的基礎上,看到它的問題不要盲目使用此方法。在日后教學中,以培養學生地理思維為工作重點,積極制定教學問題的應對方案,從而順利解決問題,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除了要借助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外,還需要教師在課堂活動中有意識展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巧用案例引導學生分析地理問題,充分發揮出案例教學法的作用,從整體上提升課程教學效果。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教師應將案例教學法融合到課程教學體系中,提升信息技術操作水平,不斷豐富教學素材,為開展案例分析活動奠定物質基礎。
參考文獻:
[1]郭偉.解析案例教學法在高中英語文化教學中的應用[J].校園英語,2017,(38).
[2]楊靜.案例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7,(07).
[3]陳潔,甘麗,彭娟.案例教學法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應用——以“流域的綜合開發”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7,(13).
[4]張建.高效課堂的智慧思維——以探究式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為例[J].高考,2017,(18).
(作者單位:蘇州新草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