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雨 湛 邰
(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 佳木斯 154007)
(黑龍江省貿易經濟學校 佳木斯 154007)
德彪西的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且具有跨時代的重大意義和影響。他的作品具有獨特的印象主義風格,他也是現代主義音樂的開創人。其中著名的作品有:管弦樂曲《牧神午后》《夜曲》;三首交響素描《大?!?;歌劇《配列阿斯和梅麗桑德》;合唱曲《浪子》《中選的小姐》;鋼琴曲《意象集》《版畫集》;同時還有一些聲樂、器樂和室內樂作品等。
德彪西在1884年至1900年期間創作了一部分鋼琴作品,在這期間德彪西的創作還沒有真正形成“印象主義”的風格特點,在某些方面還是受著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影響。但德彪西在和聲運用上已經有了創新的探索,其表現在于德彪西創作的《阿拉伯風格曲》中的第一首,運用了中古調式的平行和弦和不協和和弦進行。這16年間屬于德彪西創作的第一個時期,主要作品有:《阿拉伯風格曲》《貝加莫組曲》《冥想曲》《夜曲》《為鋼琴而作的組曲》《月光》等。
1901年至1904年期間為德彪西創作的第二個時期,是德彪西的印象主義風格趨于成熟階段。其中創作于1903年的《版畫集》的三首鋼琴作品《塔》《格拉納達之夜》和《雨中花園》就是以三個國家為背景創作并將其巧妙地聯系在一個套曲中。1905年至1907年創作的《意象集》在創作中更為抽象,在這兩集作品中也更多地運用了新穎的和聲手法進行寫作,開創了嶄新的和聲世界。1909年德彪西為其心愛的女兒修修創作了《兒童園地》,此組曲包括6首帶有標題的小曲,每首小曲都充滿了童趣和想象,是用兒童的眼光描寫周圍的景物,音樂語言豐富多彩且帶有幽默感。1910年創作的《24首鋼琴前奏曲》(其中12首寫于1910年),每首都帶有標題,但標題不是直觀的讓人聯想而是一種淡淡的暗示,標題包羅萬象充分地體現了印象主義的創作風格特點。
第三個時期的創作是在1914年至1917年。德彪西在此期間并沒有創作太多的鋼琴作品,除了為雙鋼琴寫的《六首古代碑文》和《黑與白》之外最主要的還是《12首鋼琴練習曲》。德彪西的音樂風格和演奏技法在這12首鋼琴練習曲中進行了有效的結合,是整個鋼琴練習曲音樂中一個里程碑的作品。
德彪西的鋼琴作品《雨中花園》是作品《版畫集》的第三首,也正是德彪西印象主義風格最成熟時期所創作的作品之一,風格特點鮮明,很具有代表意義。所以筆者在此章節將對此曲的題材、音樂形象與和聲織體方面進行分析。
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家的創作,主要是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情與沖動。通過固定嚴謹的和聲手法和旋律進行創作。而印象派的音樂家認為音樂已經不僅僅是抒發內心情感的手段,而更多的是用來描繪瞬間印象并給人以聽覺感官的享受。因此音樂的抒情功能下降,隨之而來的音樂描繪與意境感悟尤為重要。德彪西更多的創作題材是以自然景物、生活的點滴和他的所見所聞為主要的來源,例如:風、火、云、天空、大海等。作品《雨中花園》正是對云、雨、陽光、天空這幾個方面進行創作的,是德彪西印象主義風格的典型作品。德彪西對自然景物和事物的題材的描寫不僅僅停留在對其單純的模仿與再現,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對自然界的贊嘆從而喚起音樂家內心的情感和創作動機,體現作曲家心理與自然界的感悟與溝通。
《雨中花園》是非常著名且非常受歡迎的鋼琴作品之一,德彪西運用獨特的創作手法并借鑒了兩首古老的法國民謠將此曲所要表達的內容描繪得淋漓盡致,給聽者以更多的想象。作品《雨中花園》描繪的可以是一個下午,孩子們正在花園里盡情地玩耍,就在這時一陣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將這群嬉戲的孩子給打散了,很快這陣暴風雨又過去了,孩子們又回到了花園里聚集在一起,又開始盡情地打鬧玩耍。而作品還可以讓人聯想到,孩子們在媽媽的懷里隨著媽媽哼唱的兒歌進入夢鄉。周圍籠罩著灼熱沉悶的空氣,突然間傳來了巨大的雷鳴聲,細小的雨點從空中落下,這時熟睡的孩子在夢中驚醒,媽媽撫慰著孩子又唱起了優美的歌曲。隨著由遠而近的雷聲,媽媽的歌聲也逐漸被這雷聲所淹沒。沒過多久暴風雨停了下來,太陽出來了,明媚的陽光照射在大地上,雨過天晴,彩虹懸掛在天空中,清新的空氣令人心曠神怡,也預示孩子和母親戰勝恐懼的愉悅心情。
德彪西獨特的印象主義風格的音樂形象更多的是給人以朦朧的暗示,讓人們在音符的進行中展開豐富的聯想,這也正是德彪西的音樂美學更為豐富且神秘的一面。
德彪西的音樂語言中,最有個性的就是他的和聲語言及運用的手法。他很多作品的成功,也應當歸功于他對傳統和聲的大膽革新以及新手法的恰當運用。德彪西的和聲新概念指的是:首先,自由地運用不協和的音程,七度、九度、十一度的出現,一般沒有顯現的準備和弦,也沒有解決和弦,并經常是一連串的平行進行。這就打破了傳統固有的嚴謹的和聲學的知識,也是對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時期在和聲運用上的一種推翻。同時它使用變化交替的和弦,或在這個調上的和弦上疊置另一個調的和弦,非嚴格平行和弦進行,都讓聽者產生多調性的感覺。
在《雨中花園》一曲中,采用了全音階以及在各音級上建立起來的增三和弦,這樣就加大了樂曲的對比,更加突出了對主題的刻畫,引起聽者對描繪畫面產生更多的聯想。
譜例1:

在曲式結構上,德彪西的《雨中花園》摒棄了傳統的“主題—變化—展開—結束”的曲式結構。取而代之的是“流體運行”和“塊狀拼貼”的手法。“流體運行”在主題上表現為僅在一次陳述后即流淌開去,其后接以另外的音樂材料,或進入對比段落。它強調主題與段落間銜接自然、順暢的延展,這樣就出現了整首樂曲連綿不斷的感覺?!皦K狀拼貼”是印象主義實現結構的隨意性和色彩性的重要寫作手法。作為一種曲式的進行,更加強調段落間自由的組合和拼接,更強調多主題和色彩性。在德彪西其他的作品中應用的也是極其廣泛的。
在織體上,作品《雨中花園》則運用了更多的琶音式分解和弦織體的結構。印象主義追求音色和音響的突破,追求印象中轉瞬即逝的感覺,而分解和弦正好能充分地體現出畫面感,更好地營造氣氛。尤其是對于作品中雨水的描寫,運用流體運動的分解和弦更為恰當,也能表現得更為出色。
作品《雨中花園》是一首速度非??斓匿撉偾枰叱难葑嗉记伞非俣葮俗ⅲ?180,此作品的速度標記共有9處;TempoⅠ使用了三次;rit使用了兩次。全曲始終貫穿著一個“托卡塔”的節奏音型來體現對雨點的描繪。共出現了三種節奏類型:1.一拍的四個十六分音符。2.一拍的三連音。3.一拍的五連音或六連音。那么在速度上要很好地把握這三種節奏音型的演奏,使其更加的流暢與連貫。
在演奏技巧上因為此曲的速度較快、緊湊,所以要求不論是輕重強弱,肩膀一定要放松,整個手要承擔起輸送和控制力量的責任,右手要適應每一拍的和弦位置,不管是大位置和小位置的跑動都要均勻,聲音要較短促,模仿雨滴的聲音狀態。彈奏過程中左右手要很好地配合起來,左手的旋律和右手的伴奏聽起來就像是一只手演奏出來的,就像素色的花朵隱藏在雨點之中,融合在一幅畫面的情景一樣。
關于指法的運用,德彪西與其他的作曲家著實有些不同。德彪西的鋼琴作品中幾乎是沒有標記的,因為德彪西認為指法因人而異,更多的是靠演奏者本身的智慧去探索并加以思考。這種做法就意味著對于演奏者來說具有很大的挑戰性,需要根據自己的判斷去進行更加科學的指法運用。
對于《雨中花園》這首鋼琴作品,筆者經過反復的彈奏和研究總結出一些存在于指法上的難點,如在演奏當中應該如何更好地結合作品本身的意境,更恰當地處理在指法上的運用。例如,在彈奏十六分音符的時候應該清晰且輕快地表達雨滴的感覺快速且不強,這就需要4指和5指的靈活度。
譜例2:

而在一些六連音出現和不規則節奏的出現時要做好1指與5指的交替演奏,平順且力度均勻。
譜例3:

在強調色彩性和畫面感的同時要求演奏者更加巧妙地運用指法才能夠更好表現作品的意境美感。
在觸鍵方面,印象主義風格的作品較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有很大的區別。巴洛克時期作品多強調清晰、集中、力度不強等特征,手指接觸琴鍵的部位也是極為嚴謹。古典主義時期的作品要求顆粒性強,純凈透明,且力度要大于巴洛克時期風格的作品。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品風格在情感以及力度上則大大的擴張,主要強調聲音的效果,把手指的力度發揮到極致。
在德彪西的作品中對于觸鍵的特點是:手臂、手腕完全放松,將大臂的重量傳到指尖,用指面觸鍵,感覺像用手撫摸琴鍵一般,避免任何打擊性音響;觸鍵方向多用勾、摸、抓等接近水平的方式,避免垂直的下鍵,消除高抬指的動作;下鍵速度要慢,盡可能地將聲音延長,產生共鳴。即使強奏時,聲音同樣柔和、連貫,僅僅是音量大些。德彪西曾要求學生想象鍵盤上有一層絲絨或毛皮,彈上去很舒服。
在踏板的運用上德彪西的作品和指法一樣都沒有明確地標注所使用踏板的具體位置。但踏板的使用又是印象主義音樂表現尤為重要的表達技巧,是強調比觸鍵更重要的因素。德彪西曾經說過:“踏板的使用要像呼吸一樣自然、流暢。”在演奏德彪西的作品當中筆者總結認為踏板的使用應該是尤為重要的,要非常細膩地使用三個不同的踏板。如不用踏板,就不能彈出流暢多變的、音色混合的特定效果。首先要謹慎地使用右踏板,根據低音、和聲、節奏換踏板,有時還要根據需要使用顫音踏板。同時,德彪西的作品中大量使用弱音踏板以及中踏板,起到了改變音色的作用。我們依靠弱踏板的幾個不同層次配合觸鍵,可以使聲音發生變化。總之,要根據不同的音響色彩與音樂層次的要求,靈活地使用踏板。
在作品《雨中花園》的演奏中我們可以運用弱音踏板來更好地演奏由弱到強的音響變化。做好由p到ff的音響處理。
譜例4:

德彪西的音樂之所以能夠得到廣大中國聽眾和作曲家的喜愛并引起共鳴,這與其作品中時時能見到的東方色彩有著密切的聯系。產生這樣獨特音樂的原因是與德彪西本人對音樂的見解是分不開的,這正是哲學中所提到的意識反作用于物質這一基本觀點。德彪西正是將他的音樂思想與其自身的創作相結合,將新的音樂創作手段與傳統的西方古典作曲技法相融合,最終才有了現在人們所熟知的印象主義音樂風格。但令中國作曲家和聽眾感到意外的是這位遠在萬里之外,與中國文化幾乎毫無接觸的法國人,其音樂審美理論竟和中國的傳統美學如此的相近。
與中國傳統的道家關于自然的崇敬之情一致,德彪西曾多次在自己的音樂評論中談及他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而且也肯定自己的創作靈感多來自于自然的啟迪。德彪西自己曾說“美的真正感受,除了靜默之外,不可能有別的效果,有這樣一種音樂,可以直達人的內心深處,到達他內心柔軟的一部分,絕不是浮于表面的。音樂應是簡潔、自由、富有情趣的。而這些都應從大自然中去尋找,音樂家應具有一顆敏感的心。如果想從別人的音樂中尋找靈感那還不如從大自然中去尋找?!蓖ㄟ^理解德彪西這樣的思想也就真正理解作品《雨中花園》這部作品的創作由來。
比較道家思想與德彪西的論著,會發現這二者之間都對自然界持有著敬畏、崇尚之情。雖然幾千年前的老子、莊子不可能預見在19世紀時將會有一位法國人會與他們的觀點極其一致,而德彪西也從未接觸過中國古代的道家文化,但事實上,他們卻在此觀點中異口同聲,那就是真正的美在自然之中。由此可見在音樂審美的觀念上德彪西與中國文化的審美觀念有共通性。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很早就有對意境的解說和論著,尤其是古代文人墨客更是用一些作品對意境加以詮釋。這樣的作品是與詩歌、繪畫、音樂等藝術門類相關聯,尤其是詩歌朦朧意境描繪的手法更為突出、更讓人加以聯想。而德彪西的印象主義大多來源于繪畫,乍看德彪西的創作與中國傳統的意境不能說有相同之處,但經過仔細的研究和領悟,從聽覺上的感受可以深刻地體會到兩者在審美的觀念上的一致性和共通性。二者都是以含蓄、隱喻、暗示、委婉內斂的情緒抒發自己對大自然的描繪,從這些方面真正地走入人們的內心深處,讓人們通過這些得到美的享受。
發明之前要先有想象,但兩者不能混同。因為發明這個行為意味著必須有幸運的發現,又能夠完全實現這一發現。我們所想象的不見得要有具體的形式,可能是虛擬的,但是發明沒有實際的特定結果卻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們關心的并不是想象本身,而是創新意識,它能夠幫助我們從概念的層次進入實現的層次。想象力是人類心理活動的重要特征。德彪西的印象主義創作特點有別于傳統的寫作方式和理念,而印象主義作品更多是講究朦朧、暗示,給人以更多想象的空間,這種創造性思維更適應于現在的教育理念。在現階段的教育體制和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加大培養學生的美育教育成為核心,這就包含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思維的開闊性和發散性。通過對德彪西的作品研究和深層次的體會,我國教育也應該學習德彪西對創作的這一理念,進行進一步提升人們的想象力及創造力的培養。
不是只有天才才可以成為博學者。每一個人都可以培養愛好、藝術、手工、智力的興趣,還有挑戰性的體力活動,每一個人都可以在業余愛好和專業工作之間建立聯系。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在任何領域中職業成功的最佳預測指標不是智商、成績或者標準考試的分數,而是參加一項或者更多對腦力有較多要求的業余活動或愛好——繪畫、創作音樂、寫詩、編寫計算機程序、拍攝錄像片,都是可以的。就像作曲家羅伯特·舒曼說過的:“訓練有素的音樂家可能會研究拉斐爾的圣母像,畫家可能研究莫扎特的交響樂,而具有同樣的優勢?!倍疫€有:畫家可以把詩歌變成圖畫,音樂家可以把圖畫變成音樂,在德彪西的音樂作品中就實現了這一點。
對德彪西的印象主義作品研究對我們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也有所啟迪,這就要求我們應把學科間的教學進行相互的滲透,相互的整合,全方位培養學生在各個領域間的相互了解,使其能夠運用開闊的思維去學習和思考,以達到多元化的整合教育模式。
德彪西是20世紀偉大且有巨大影響力的作曲家,是印象主義音樂全部特點的體現者。他是第一位吸收了象征主義詩歌、戲劇、印象派繪畫的創作元素,把它們與音樂創作融合,并把東西方音樂文化融合的音樂家。鋼琴作品《雨中花園》是德彪西印象主義典型的代表作,通過對它的分析和研究,筆者更加體會到了德彪西的音樂思想和創新的思維,同時也更加了解到印象主義作品的風格特點。德彪西給20世紀音樂家尋找新的音色、新的創作素材提供了無限可能的想象,值得后人更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從中吸取營養為未來的音樂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