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輝
摘要:素質教育的推進使得道德與法制教育開始受到中小學的廣泛重視,傳統的道德與法制的教育中,一般都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學生被動的聽講,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這種單調的講授學生難以準確理解教學的內容。德育教育本身來源于生活,所以在德育教育中需要加強與生活的聯系性,進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道德與法制在生活中的應用。本文主要對初中道德與法制教育回歸生活的困境和對策進行分析。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制教育;回歸生活
當前在我國的教育中仍然過于重視對理論的講解,忽視實踐的作用。其中道德與法制教育更是以科學化的方式傳輸給學生,使得培養的人才都是具有較高的理論知識,而無法將理論有效的轉化為實踐。道德與法制教學是提升學生素質的基礎教育,是培養全面型人才的重要組成課程。所以在中學的道德與法制教育中還需要將其與生活進行有效的聯系,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
一、道德與法制教育生活化中存在的困境
(一)道德與法制教育的邊緣化
德育榻逃之首一直是我國教育中主要的教育原則,但是在具體的落實中卻一直存在嚴重的問題,雖然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改革,改善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但是在德育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不足,重智輕德的教育思想在我國的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1]。從我國的升學以及教師的評定指標中就能夠看出來,學生的智育仍然是考核學生和教師的主要硬性指標,而德育只是輔助的軟指標,這也是影響我國德育教育落實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道德與法制教育無法實現協調統一
一直以來,學生的道德與法制教育都是由學校完成的,但是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基礎是從家庭開始的,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往往注重的是孩子的智力開發,忽視了道德品質的教育,從而使孩子形成一些不良的品質,在學校中需要糾正和再教育,這無疑增加了學校道德與法制教育的難度。脫離了家庭的德育法制教育是不完整的,比如在學校要求學生要能夠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回歸到家庭中,家長由于對孩子的溺愛,使得即使孩子已經升到中學,仍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更不要提孩子在家中會主動做家務。
(三)道德法制教育與生活活動脫軌
德育法制課程本身具有一定的生活性,所以在教學中不能僅以教材為基礎,同時還需要加入生活元素,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制的判斷力,使學生能夠將課堂的教育在生活中得到實踐。但是從現代的道德法制教育情況來看,課堂教育與生活嚴重脫離。很多教師更注重的是學生的課堂學習態度以及學習成績,忽視了學生在生活中對道德法制教育的踐行考核,同時在教學中沒有引用生活例子的意識,使教學內容單調、刻板。
(四)學校道德與法制教育中教師的素質有待提升
受我國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人們一直將德育教育完全寄希望于學校,通過學校開展道德法制教育課程和活動來形成系統化的教學模式。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具有高素質、高能力水平的教師往往被分配到智育的教育科目中任教,在德育教育中的教師素質往往相對比較低。同時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得智育教育永遠凌駕于德育教育之上,進而使得德育教師在教學中受到的重視不足。
二、中學道德與法制教育回歸生活的策略分析
(一)轉變傳統的道德與法制教育模式
傳統的道德與法制教育中,學生只能被動的聽教師的講解,缺乏有效的互動,使得學生難以對道德與法制教育提起興趣,而且這種生硬的講解取得的效果也比較有限。因此要想將道德與法制教育回歸生活,必須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內容中加入生活的元素,采用案例教學法、情景模擬法或者多媒體教學法等多種方式來對教學進行改善[2]。比如在學習《走進法律》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需要先讓學生認識到法律的意義以及與其他規章制度的區別。在講解完法律的意義后,教師可為學生例舉幾個例子,1.違反學校的規定,遲到早退。2.違反商場的規定,在公共場所吸煙。3.違反公共治安條例,打架斗毆致人重傷。然后問學生哪一條屬于違法行為。這樣通過生活例子的融入,能夠使學生更好的理解違法的概念以及法律與一般性規定的區別。
(二)加強對道德與法制教育回歸生活的實踐力
當前在中學的道德與法制教育中,仍然注重對理論的灌輸,忽視學生的行為實踐,從而使得理論與實踐結合成為空談,學生的道德與法制教育回歸生活的過程是一個理論與實踐并舉的過程。因此教師在道德與法制教育的講解中需要注重將理論與實踐進行結合。比如在講《為正義高歌》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解正義的理論涵義,然后通過多媒體的形式為學生播放關于正義的生活事例,如敢于與歹徒搏斗的路人、勇于提醒被盜者的同行者等。從而使學生從生活的角度來理解正義的含義。最后,教師要求學生舉出在生活中遇到過或聽說過的關于正義的事例。通過這種方式的講解能夠使學生將道德與法制教育與生活進行緊密的聯系,提升教學回歸生活的實踐力。
(三)提升教師素質,營造良好的道德與法制環境
教師是教學的參與者、實踐者和引導者,所以在道德與法制的教學中,需要提升教師的素質,進而保證教學的質量。同時,教學的環境對學生的道德法制學習也有一定的影響。所以學校還需要注意校園風氣和環境的營造。首先在教師的素質提升上,教師不僅要注重對道德與法制教育基礎知識的積累,同時還要注意對生活中關于道德與法制事例的收集和整理,進而在教學中能夠多為學生講解案例,使教學內容與生活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其次,在校園環境的營造上,可以通過粘貼道德與法制相關的標語或者板報等來加強宣傳,同時設立“道德與法制光榮事例園地”,將學生在道德與法制的踐行中的事例利用圖片和文字的形式展示出來,塑造榜樣力量。
結語: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制教育是學生德育教育的基礎,但是在傳統的教育中由于對德育教育的忽視以及教育方法的不完善,使得道德與法制教育與生活脫節,造成學生理論知識有余,實踐能力不足。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對道德與法制教育的生活化,提升學生對道德與法制教育的踐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