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荷
摘要:數學教學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培養了學生的數學能力,而數學能力的強弱更多的表現在學生能否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獲得一些實踐體驗,通過這些體驗讓學生意識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小學數學教材的編寫涉及了很多“生活問題”,成為小學數學教師將數學課堂生活化的有力素材。因此,教師要順應時代的潮流,在數學教學中引入生活問題,讓數學貼近生活,讓小學數學課堂充滿生活氣息。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生活
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學科,要讓學生們學好數學,就要使他們在課堂上保持高昂的情緒,激發他們想要學習的沖動,如果只是單純的向學生灌輸枯燥乏味的理論和知識技巧,那么數學學習只能淪為缺乏情感的腦力勞動,時間一長就會感到疲倦。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增強數學課堂的趣味性與實踐性,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情境,注重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使學生意識到數學并不是枯燥無味的,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讓學生樂此不疲地致力于學習內容。
一、例題生活化,讓學生體驗、感受數學
中學生身體親自經歷,用心靈親自感悟所獲得的東西,是他們的直接經驗。這直接經驗不僅屬于認知、理性范疇,而且要擴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領域,是初中生自我擁有的聰明才智。在數學教學中,我從多方面“找”數學素材和多讓學生到生活中“找“數學,“想”數學,真切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例如:在新的初一數學教材上有這樣的一道習題:某市出租車收費標準為:起步價10元,3千米后每千米價1.8元,則某人乘坐出租車x(x>3)千米的付費為多少元?
在課堂上,學生根據題中的條件,順理成章地列出代數式:10+1.8(x-3),即1.8x+4.6。接著我要求學生自己隨意地取幾個x的值,計算一下應付的費用,讓他們體會隨著x的變化付費會隨之變化的關系,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
孰料一場爭論就在這幾分鐘的計算過程醞釀產生了。首先發言的是愛鉆“牛角尖”的劉航宇同學:“老師,我認為這個代數式有問題。題中指出3千米后每千米價1.8元,那么不足千米怎么算啊?”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一下子就討論開了。
急性子的郭正琪同學立即拿著自己的演算稿嚷道:“怎么不能算!比如行程為4.3千米,那么乘客要付10+1.8(4.3-3)=12.34元,這不很清楚嗎?”
“嘿嘿,乘出租車怎么會付角票和分錢呢?”劉航宇同學說完,臉上露出得意的神情。
“四舍五入不就得了,付12元唄。”心直口快的郭正琪同學反擊說。
“行不通的,出租車司機肯定是收13元的,他才不會舍掉呢!”學生小聲地議論著。
劉航宇同學得意揚揚地說:“對!四舍五入有時是行不通的。比如,有載重量為10噸的鐵錠最多能裝多少塊質量為4噸的鐵錠?10/4=2.5塊,你說能四舍五入裝3塊嗎?”
“那不足千米作1千米算,10+1.8(5-3)=13.6≈14元”
“那乘客太虧了吧!”郭正琪同學漲紅了臉說。
……
這確實是一道脫離實際的“錯題”。看著“亂哄哄”的課堂,是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課本上的習題錯了呢?還是跟學生說個明白?我的頭腦一片“空白”。作為數學老師,我實事求是地告訴學生,習題是錯了,也不失嚴謹的科學態度。但是,看到爭得臉紅耳赤的學生,我突然意識到我不僅僅是一名數學教師,而是一名教師,我傳授給學生的知識難道就是局限于數學范疇嗎?開了鍋的場面已經有點控制不住了,似乎有一種責任感驅使著我,還應該告訴學生更多……
我定下了神,想到了學生的學習應該要走進生活。何不順水推舟讓學習回歸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了解出租車車費到底是如何計算的過程中學到數學教材上沒有的知識。
二、教師在課堂上要不斷更新教學語言、素材,走進生活,感悟數學
生動的素材能在學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記憶,而活潑的語言又是激發學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教師要針對他們的特征選擇適當的素材,采用貼切的語言才能收到預期效果。
比如教學“一個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一定大于第三邊”時,我想,用一個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最好,就是為什么人人都想走近道。可以畫幾種走法讓學生選,然后問他們為什么都選那個最直接的路呢?他們會說那條路最近。為什么它最近呢?怎么證明呢?聯系到學生生活中最常見到的、應用到的東西,他們才容易理解,也容易思考,甚至能很快地舉一反三。有學生舉這樣的例子,一條狗見到前面的骨頭總是沿直線向骨頭跑去,而不會繞幾個圈,或走曲線去吃骨頭,除非它是一條瘋狗。
通過這具體生動的例子,學生感悟到數學的奧妙。語言要精練,一堂課的教學內容最多不能超過25分鐘,其他時間一概交給學生自己,讓他們走進生活,感悟數學
三、教學要導入生活化,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充滿著數學,數學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在生活這個集體中生存的,離開了生活這個集體,數學將是一片死海,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同樣,人類也離不開數學,離開了數學人類將無法生存。在平時教學活動中題,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觀給學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舊知識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如:甲乙兩個居民小區在公路的兩旁,現市政府擬在公路邊上建一個生活用品商場,問建在公路何處能使商場到兩小區的距離和最短?
這樣的教學活動,無疑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并且能開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養成善于發現問題、獨立思考的習慣。學生在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數學學科的理解和熱愛,不僅學到了數學知識,而且有效培養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總之,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數學源于生活,而生活又為探索數學知識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要在數學知識的傳授和數學能力的訓練過程中,逐漸引入生活內容;在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指導他們運用掌握的數學知識為實際生活服務,將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讓數學教學課堂擁有生活色彩和時代特色,真正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自主創新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