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嬋娟
摘要:寓教于樂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提出的重要教學理念。其不再是機械的講解與分析,而是代之以學生活躍的思維與積極的認知,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積極性更高,更能實現學生的主體參與與主動探究,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從情感、音樂、畫面與問題這四個方面來展開論述。
關鍵詞:寓教于樂;情感;音樂;畫面
現代教學不僅關注學生知識的獲取、技能的提高,更為重要的是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寓教于樂的教學理念,指出要為學生營造愉悅而寬松的教學氛圍,激起學生主動求知的熱情,引導學生展開快樂而主動的學習。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是實施新課改的重要課程,要想讓學生快樂學習,就必須要改變以往機械而枯燥的教學模式,以先進的教學觀念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依托學科特色來打造富有活力與魅力的語文課堂, 這樣才能激起學生參與的主觀性與學習的能動性,展開快樂的語文學習。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寓教于樂呢?
一、用真情來拉近師生的距離
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就是學科的一個縮影,學生與教師的關系會直接影響著學生對學科的喜愛。在語文教學中要實現寓教于樂,就要激起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熱愛。試想如果教師一臉嚴肅、一臉死板,只是以不變的語氣與語調自顧自地講解,教學枯燥無味、呆板沉悶,如何能激起好動而活潑的學生對學科的激情與動力呢?為此,教師要改變以往嚴肅的師者形象,用自己的真情來打造一個有生命活力的課堂。當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心與熱愛,處于濃郁的愛的氛圍之中,自然會激起學生對教師的尊重與喜愛,換來學生對語文學科濃厚的興趣與積極的行為。這樣的教學才能更有生機與活力,真正實現寓教于樂。首先,教師要熱愛學生。愛是教育永恒的話題。教師只有發自內心地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與教師的平等,這樣才能消除學生對教師的消極情緒,拉近師生距離,讓教師可以進入學生的世界,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這樣,師生才能一起主動而積極地展開學習。其次,教師要善于調動自身情感來展開教學。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這決定了語文教學不能只是單純地傳授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運用自身積極的情感來展現文字背后所包含的豐富內涵,這樣才能打動學生,激起學生更為強烈的學習動機。
二、用音樂來譜寫華麗的樂章
音樂是具有靈性的,是躍動的符號。與文字相比,音樂更加富有感染力。因此,教師可以為文字譜上曲調,以優美的節奏與旋律來傳達特定的情感,讓學生入情入境,陶醉其中,身心更加愉悅。將音樂運用于教學中,無疑可以讓原本枯燥的教學變得更加活躍,更有靈性,使得整個教學變得更加歡快、愉悅。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精心選擇音樂,用音樂來譜語文教學的華麗樂章。
(一)配樂朗讀。
教師即使自身的朗讀水平再高,也不可能模仿出不同的角色。為此,教師可以借助計算機設備來為學生播放配樂課文錄音,將學生眼中那些枯燥而靜止的文字轉換成不同情境下不同角色、不同語調的聲音,讓靜止的文字動起來,讓課堂教學活起來。此外,一些說明性文章本身較為枯燥,采用配樂朗讀可以增強教學的藝術感染力與趣味性,使得整個教學更加活躍,這樣更能激起學生參與的主動性。
(二)傳達情感。文章并不是作者的無病呻
吟,也不是詞語的簡單堆砌,而是在作者的精心構思與巧妙安排下包含著作者真摯的情感。而這些并不是浮于文字表面,也不是教師可以直接傳達的,而是需要讀者用心去體會與感受。而學生水平有限,有時又難以通過閱讀來深刻體會文中所包含的情感。此時,教師就可以利用相關的音樂,用音樂來傳達語言所不能直接描述的情感,以激起學生特定的情感,從而為學生更好地閱讀打下堅實的情感基調。同時,這樣的教學更加活躍,更能激起學生參與的主動性。
三、用畫面來烘托生動的場景
初中生正處于形象認知階段,對圖片、圖像、畫面等更感興趣,更能從中獲取豐富的感性信息,更能激起學生參與學習的主體性。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些圖片,以此來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與形象性。這樣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更能引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與文本、與作者進行直接的心靈對話。
(一)課本插圖。
現行教材圖文并茂,插圖占有很大的比重。這些插圖并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對文章的另一種詮釋,是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一個重要手段。
(二)影視劇資料。
一些歷史性題材的文章遠離學生的生活年代,學生理解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我們可以借助影視劇資料來帶領學生走進特定的歷史年代,真實地再現歷史,激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思考的獨立性,從而更加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三)互聯網上的一些圖片等。
互聯網有著巨大的信息資源庫,有著非常多的圖片,這些圖片可以說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這些圖片、圖像、影視劇資料、照片等,用直觀的畫面來渲染氛圍,激起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同時,教師應引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將學生帶入特定的場景之中,引導學生認真去觀察,用心去感受,這樣才能突破文字的限制、時空的限制,實現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
四、用問題來增強教學的懸念
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進行機械的灌輸,整個教學如同一潭死水,無法激起學生情感的漣漪。這樣的教學是死的,是低效的。要實現寓教于樂,教師就要改變枯燥而機械的灌輸,打造一個真正屬于學生的平臺,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教師可以運用提問藝術,制造懸念,引發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達到激趣、啟思的功效,從而使學生以最佳的學習狀態與活躍的思維狀態來展開探究。這樣的學習是主動而快樂的。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在學生理解困難處、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知識的重難點處來提問,精心設計問題,把握提問時機。這樣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更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動機,使學生展開主動探究,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探究來解決心中的困惑,從而改變以往枯燥的教學氛圍,機械的教學模式,改變學生的被動參與與機械接受,實現學生的主體參與與自主構建,由苦學到樂學,由要我學到我要學。這樣的課堂才是學生的學堂,才是學生快樂的源泉、學習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