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巍
摘要:群眾文化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對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作用。在當前新的發展形勢下,加快群眾文化建設,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是我國未來文化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促進和諧社會建立和發展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新形勢;群眾文化;建設發展
群眾文化是一種社會集體性的文化娛樂活動,其核心主體是群眾。群眾文化的發展目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使他們從中獲得精神享受,以更飽滿的精神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去。從我國目前文化建設情況來看,城市群眾文化的發展正在不斷推進中,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大力發展群眾文化,不僅能夠更好地推動社會經濟發展,而且也能夠營造出更和諧的社會家園,是廣大群眾文化愛好者的重要使命。
一、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
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是我國文化發展的重要內容,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分析。首先,穩定和壯大群眾文化建設的隊伍。群眾文化的基礎在基層,因此,社區、街道都是形成群眾文化隊伍的重要力量,通過社區管理干部的組織管理,從群眾中不斷發展和培養文化活動的積極分子,建立一支具備專業技能和知識力量的隊伍。通過對管理人員的培訓,使管理人員和基層群眾之間實現更好地交流溝通,獲得他們的支持,使群眾文化隊伍更加穩定。社區管理干部要從保證群眾生活方面入手,當基層群眾獲得物質的保障,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群眾文化生活當中,獲得更高的精神享受。此外,社區管理干部還要給群眾營造出和諧良好的工作氛圍,使他們更好地發揮自身潛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斷豐富和繁榮群眾文化,推動社區群眾文化建設。
其次,堅持以傳統文化與本地文化的融合。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中國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在中國傳統文化向外輸出的同時,許多外來文化也滲透到中國文化當中,給中國傳統文化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為了能夠使中國傳統文化得到有效的傳承與弘揚,在群眾文化建設方面,始終要堅持中國傳統特色文化,將群眾文化作為文化建設的基礎內容加以重視,使人民群眾長期形成的優秀風俗習慣得以延續。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有著獨特的群眾文化,這些群眾文化既是各民族的文化代表,也是中華文明的寶貴財富。加強群眾文化建設能夠使群眾更好地了解我國傳統歷史知識和黨的方針路線,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建設。由此,我們要在堅持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本地文化的建設,將傳統文化滲透到群眾文化建設當中去,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倡導更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使廣大群眾能夠受到良好的社會主義道德教育,提高群眾人文素養和道德意識。
最后,加快群眾文化建設的步伐,更好地發揮群眾文化工作的作用。在新的發展形勢下,要充分認識到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才能更快更好地發展群眾文化工作。當前,我國群眾文化建設普遍存在著投入少、設施不齊全、隊伍不穩等問題,因此,我們要加強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視力度,堅持以科學的態度加快群眾文化體制改革和建設,更好地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在新的發展形勢下,我國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已經從物質生活的滿足逐漸上升到對精神生活的需求,對此,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建設更加完善的社會文化服務體系,成為當前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群眾文化建設的作用正是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平等地參與到文化活動當中來,享受精神的愉悅,進定步加快和諧社會的建立和發展。
二、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發展
(一)群眾文化的發展趨勢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群眾文化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文化產業發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在新的發展形勢下,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人民群眾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生活方式和文化口味也在發生著變化,面對群眾需求的不斷變化,群眾文化也在不斷創新意識,以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相比國內文化生活,許多西方國家對于文化產業的關注更多,群眾文化涉及的領域也更加廣泛,例如民間藝術、科學文化、建筑產業等,不僅滿足了人們的文化需求,而且也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世界各國對于群眾文化都有共通的認知,并意識到了文化產業的重要性,未來文化產業必將得到更加規范化的發展。
(二)群眾文化發展的特點
群眾文化是一個民族和地區的文化特征,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我國是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和地區有著不同的群眾文化,這些文化形態源于當地的風俗習慣和生活狀態。在新的發展形勢下,我國政治經濟發展正處在一個開放狀態,政治經濟的開放和發展,也使得文化發展十分繁榮。不同群眾文化之間也在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營造出更加多元的文化形態。當群眾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向外傳播,使其獲得更大的影響力。但是同時,群眾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后也會出現瓶頸期,很難有新的突破。因此,只有在原有的文化基礎上不斷引進新的發展經驗,通過不同群眾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才能使群眾文化得到共同發展,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新形勢下的中國社會正處在政治、經濟和文化大發展的時期,人民群眾物質生活的滿足,使他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迫切。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使他們獲得精神的享受,就需要實現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因此,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我們應當創新群眾文化形式,培養群眾文化的建設意識,通過吸取新經驗,輸出本土文化的方式,加快群眾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提升群眾文化的品位,使其獲得更廣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魂在于“活態傳承”——由“徽州祠祭”引發的一點思考[J]. 祁慶富. 重慶三峽學院學報. 2009(02)
[1]文化功能及其變遷[J]. 何星亮.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3(05)
[3]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淺析[J]. 胡守勇.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01)
[6]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元價值探討——以山東呂劇藝術為例[J]. 劉洪艷,王宇. 山東社會科學. 2010(07)
[5]廣場舞在群眾文化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J]. 楊大鵬. 大眾文藝. 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