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貴
摘要:倡導構建“學生課前先學,課上小組討論,班級交流”的三步曲教學模式的生本教育,提高農村孩子大大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踐證明,認真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能啟發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設置引人入勝的起始導入,能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精心設計問題進行課堂提問,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恰當的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適時的組織課堂討論,使學生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關鍵詞:農村;小學數學;興趣
經過一年來的《生本理念下的農村小學課堂教學的研究與實施》課題研究,回顧上過的每一堂課,有收獲,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生本教育強調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以往單一的、被動的接受式的學習,倡導構建“學生課前先學,課上小組討論,班級交流”的三步曲教學模式。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嘗試如何提高厭學的農村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孩子們在自主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啟發學生養成與同學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中陳述自己意見的習慣。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調動起學生學習主動性,同時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提起學生對學習活動有效地積極投入的意愿。學生有了興趣,才會更積極主動的參與行動,也才會有更高的學習效率。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要靠教師來培養,下面談談如何培養農村孩子數學課堂的學習興趣的幾點做法。
一、認真做好課前預習,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農村孩子家務重,貪玩,講課之前,教師應嚴格要求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具體完成幾件事:(1)明天學習的內容是什么,同今天學習的內容有什么區別和聯系:(2)例題是否看得懂,在不懂的地方注上記號:(3)做一二道題試試看,哪里有困難。經常這樣要求,不僅可以使學生初步掃除學習例題的障礙,還會主動探索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如,計算法則怎樣歸納,公式怎樣推導等。學生在預習時鉆得越深,收獲就越大,學習興趣也就越強。
二、引人入勝的起始導入,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堂課能否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往往是課堂成功的關鍵。教師只有言簡意賅,精練生動的開講,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誘發他們的積極參與。例如,我在教“年、月、日”時,手拿本年歷畫,開門見山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學習“年、月、日”(板書),并提出:同學們想從這節課上學到什么知識?有的學生說,我想知道一年有多少個月,每個月有多少天;有的說,我想知道季度是怎么回事;有的說,我經常聽天氣預報,但不知上旬,中旬、下旬究竟是怎么回事。很想找到這方面的答案;還有的同學提出,為什么一個十二歲的小朋友只過三個生日……這樣的開講,我把原本“沉默是金”的一個班級搞得熱熱鬧鬧起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提問,應問在點子上,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學生一般都有很強的表現欲和成就欲。聽到老師提出問題,都急于表達自己的見解,會產生了更大參與的興趣,在上面教學“年、月、日”良好的開端基礎上,我總結性的提問:(1)一年的12個月中哪個月的天數比較特殊?(2)31天和30天的月份排列中,哪兩個月排列比較特殊?(3)一個月上、中、下三旬,哪旬的天數比較特殊?如愿以償,這組問題能使學生參與到課堂小結中來,又避免了重點內容的機械重復大大提高學生大大學習興趣。
四、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的質疑問難,是他們對教學活動更深入的參與。當學生的求知欲很強烈時,課堂上碰到的疑難問題就急于解決。教師應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鼓勵他們大膽質疑。學生每提出一個問題,都是他們對知識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是其學習興趣的具體表現。講授新課時可設置一些疑點,鼓勵學生去探求新知。例如,我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采用了三種方法設疑。(一)、先“布謎”設疑,在黑板上寫出“9”、“27”、“111”讓學生計算能不能被3整除,(二)、接著“檢驗”設疑,讓學生說一些三位數,而且是“3的倍數”,我把這些數調換各數位上的數字位置,如234→243、324、342、423、432,讓學生“檢驗”這些數還能不能被3整除,學生會驚奇地發現這些數都能被3整除。(三)、再用“激將”法設疑:“現在老師和你們比一比,賽一賽,看誰不用計算就能迅速判斷出任意一個自然數能否被3整除?”,我讓幾個同學任意說出一個多位數,看著我都能正確、迅速地判斷。這時學生更驚奇:“這里面有什么訣竅?”不等我提問,同學們的興趣便激發起來了,迫不急待地期望找出答案。緊接著,我引導鼓勵學生自己探討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敢于對我的講解、演算,對書本的“例題解法、敘述”等提出不同看法。
五、組織課堂討論,使學生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課堂上有針對性地組織討論,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感受到數學課堂的快樂。如:在鞏固知識階段,我根據教學實際,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討論。應用題復習中有這樣一道題:學校食堂每天吃9棵白菜,一個星期共吃多少棵?學生出現了三種解法:①9×7=63(棵);③9x6=54(棵);③9×5=45(棵)。對此組織學生討論:有的認為一星期應為7天;有的認為一星期應為6天,因為星期日食堂停火;還有的認為現在已實行5天工作制,故一星期應為5天。經過討論,明確了題目的實質是求幾個幾是多少的乘法應用題,突破了應用題的解題難點。接著我因勢利導,肯定了三種解法的現實性,使學生體會到了動腦的好處,感受到了數學課堂的快樂。課后讓學生自由討論,在討論中,發現自己練習中的差錯,積極尋找原因。
數學課堂中要啟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們鄉村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情境,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使學生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為學生留有探索與思考的余地,提供合作交流的課堂氣氛。讓我們農村孩子沐浴在生本教育方法論和行為觀之中,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生本教育是當前教育改革發展的一種主流理論和實踐模式》
[2]《郭思樂和他的生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