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新型城鎮化道路要走出中國特色,重點要強抓城鎮化的質量。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進程中,必須處理好四方面問題,即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城鎮規劃建設和融資模式問題,人口遷移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土地制度創新和優化配置問題。在處理好四方面關系之上,制定實事求是的政策措施,才能實現新型城鎮化道路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融資模式;路徑創新
“新型城鎮化”這一概念是在黨的十八大時提出的,隨后的十八屆二中全會強調城鎮化要以人為本,協調推進城鄉一體化進行,建立健全其穩定發展的機制。目前,我國在推進新型城鎮化時出現較為困難的局面,面對這種局面,如何才能順利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就要準確把握其內涵,以此為依據,運用系統性思維來制定統籌兼顧的政策。
一、新型城鎮化內涵
新型城鎮化是在保護原有農村的生態環境、農業農耕的基礎上,完善基礎設施,實現農民和城鎮居民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促使農民漸漸融入到城鎮,可體現在部分人口的流動,也可重點表現在鄉村的城鎮化發展,充分推進第一產業的現代化,加快第二、三產業的逐步發展的步伐,加大節約型、友好型的生態建設力度,最終實現城鎮和鄉村的統籌兼顧、互通一體、和諧發展的城鎮化。推進新型城鎮化,關鍵是以人為本,重點是提高城鎮化質量,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特色道路,讓農民真正的享受城鎮的醫療、教育、社保等各方面政策優惠,讓農村的發展與城鎮接軌,實現良性互動,從而造福三農,拉動城鄉經濟的共同進步。
二、我國新型城鎮化面臨的主要問題
1.新型城鎮規劃設計和融資難題。傳統的城鎮化主要在于規模擴張,新型城鎮化絕對不能與此相同,要想在規劃上要達到產居融合的狀態,達到新型城鎮綜合性功能,就必須使中心城市的輻射功能得到強化,使城鎮功能區合理布局,使城鎮科學規劃。新型城鎮化無論是格局的改良,還是建設的推進都離不開龐大資金的支持,但是政府的財政預算是不能夠過分依賴的,因此,要認真解決資金的來源、使用及管理。就目前的情形看,城鎮化的建設離不開多元主體的參與,更離不開金融融資、民間資本等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而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城鎮化的新局面。
2.人口遷移成本和市民待遇均等化問題。新型城鎮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合理的流動,重點是要求這種發展形式具有可持續性。通過落實國家改革戶籍制度的相關政策,可以有效的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推動符合條件、穩定就業的農民工逐步的成為城鎮居民。同時,政府要積極推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要做到對常駐城鎮的農民工全面覆蓋,從而降低他們的遷移成本,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質和生活品質,從而更好的融入到城鎮集體。
3.土地制度創新難題。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重要的三要素-人口、土地、資金,其中土地是最為重要的要素,現有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是較為突出問題。我國憲法規定我國土地屬于集體所有,而建設用地必須先轉為國有土地之后才能進行開發,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也影響到了城鎮化進程。而土地公有制是我國基本的土地制度,不能動搖,這就要求對現有土地制度進行創新,否則必然影響未來我國新型城鎮化建立。
三、破解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路徑探析
1.拓寬新型城鎮化融資渠道。新型城鎮化的建設面臨著融資難題,需要投入巨額資金,涉及到建立健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鄉公共服務(科技、文化、教育、衛生等)設施,加大對公共事務的管理等。然而,現有的財政撥款還不足以填補這些資金需求,這就必然要求新的資金渠道,需要去探索新的資金來源和融資機制。一是,繼續投入更多的公共財政資金撥款。公共基礎設施方面,包括科技、衛生、文化、教育等,這些純公共產品,有利于提高民眾的各方面素質,進一步完善新型城鎮化的服務功能。二是,設立多領域的專項基金,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健全完善城鎮化進程中的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同時,政府扮演監管角色,推動基金的正確使用及設施建設的管理。三是,由政府發起建立融資信息平臺,各種合規企業聯合投資注冊,再通過政府發行地方債券,做到靈活可控、有的放矢,將資金用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從而使新型城鎮化獲得全面的資金支持。
2.取消二元戶籍制度待遇差別。2014年7月,《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中提出要求“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和由此衍生的藍印戶口等戶口類型,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利于保護常駐城鎮的農村人口及遷移到城鎮的農村人口的合法權益。這同時意味著國家改革戶籍制度進入了可操作性環節。地方政府要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各項有關戶籍政策,完全放開小城市落戶條件,逐步放寬中等城市的落戶條件,嚴把大城市人口戶籍和數量。從農民到市民,當前的核心問題是要解決農民進城定居、就業、社會保障等問題,逐步減少農民數量,加快農民變市民的速度,要科學地改革戶籍制度和社保制度,統籌制定戶籍制度改革方案。此外,城鎮和農村居民要實現享受均等的社會保障,提高農村居民適應城市生活的能力。
3.實事求是,破解土地制度瓶頸。現有的土地制度在城鎮化過程中面臨一些難題,一方面,城鎮化需要大量土地,另一方面,土地使用效率下降、農村土地閑置、大量征地與被征地主體利益沖突難以化解。所以需要我們提高土地利用率、理順土地管理制度、創新土地利用模式。一是,要做好科學合理的規劃,包括土地利用規劃和城鎮建設規劃,根據規劃,提高土地利用率、產出率和容積率,從而加強土地對新型城鎮化的承載力。二是,根據政策對農民土地進行確權,實現三權分離,務必做到全面性、科學性和合理性。目前,首要研究的是如何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要根據農村實際,保證耕地紅線,遵循市場規律進行合理流轉,助推城鎮化的建設。三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原則,堅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重點,堅持合理規劃城鎮空間體系,促進人口合理流動、土地科學流轉、環境和諧建設、產業多面發展,最終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城鎮化。
本文為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新型城鎮化與農村居民移居城市意愿關系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L15BJL006.
參考文獻:
[1]張元慶. 城鎮化、農民工內生性市民化與制度激勵[J],財經科學,2016(1):121-132.
[2]張元慶.中國城鎮化與征地困局——基于農地產權視角的思考[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6-21.
[3]張元慶.基于利益集團沖突模型的征地問題研究--- 一個貝克爾模型的應用與修正[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