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雪
摘要:在當前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運用已經成為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興趣,激發探究積極性的重要工具,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對史料的運用方法進行了闡述,并對教學中史料的重要作用和注意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希望能推動當前中學歷史教學的不斷發展。
關鍵詞:中學歷史;史料;方法;作用
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逐步實施,史料教學在歷史教學領域的談論和實踐進一步增多,并取得了相當的成果。對于史料教學的探討,史學界、教育界已做了相當的工作。本文擬通過對史料、史料教學的界定,史料教學在中學歷史教學運用中的價值以及具體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并結合本人的教學心得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史料與史料教學
“史料是構成歷史的材料,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遺留下來的痕跡。如各種典籍、圖表、碑文、筆記、圖畫等等。”根據史料的保存狀況,一般可分為原始史料(也稱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根據史料的存在形式,一般可分為文獻史料和實物史料兩大類。從中學歷史教學的實際出發一般可分為文字史料、圖片史料、實物史料、音像史料和口碑史料五大類。
而史料教學這一觀念最早被提出是在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的英國。英國主張史料教學的專家們認為,“史料教學”的基本理念應當是“讓學生自己去運用史料,因為只有透過運用史料的的實際經驗,學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歷史知識的方式。”
二、史料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的方法
(一)文獻史料的運用
歷史教科書中,文獻資料數不勝數,在每一個歷史時期歷史事件的背后都記載著相關的文字資料,教科書編寫者把文獻資料進行裁剪、組合載入教材,這就對歷史教師本身提出了挑戰。歷史教師應學會加工和編輯,篩選對教學內容有用的文獻資料,緊扣教學內容,通過運用文獻資料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知識,把復雜難懂的語句,用簡明的語言概述,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發揮史料的作用,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二)圖片史料的運用
新時代的歷史教科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圖片和文字的有效結合。歷史圖片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同樣也具有傳遞歷史信息的功能。生動形象的歷史圖片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它將生動的歷史畫面再現,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在豐富的圖片史料中,中學歷史教學中對圖片的選擇也不是任意為之。圖片史料在教學中主要有兩種選擇方向:遺物類圖片史料和遺跡類圖片史料。
三、史料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史料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學歷史的興趣
歷史學習的第一層次就是歷史史實。史實在哪里?在眾多的歷史史料中。解讀歷史史料,其實就是對歷史事件的還原,就是讓歷史回到原有的情境中。把一些枯燥、遙遠的歷史拉近,讓學生理解那個時代歷史人物的人生境遇和他們的選擇,這樣,既豐富了歷史的內容,又增強了學生的情趣。學生在品讀這些史料的過程就如閱讀一個個生動而鮮活的歷史小故事,必然是興趣盎然的。如:世界史關于《蒙娜麗莎》著名油畫的介紹。學生在閱讀時了解了這幅作品的特征,即無論站在哪個角度看蒙娜麗莎,作品中的人物都好像在看著自己。學生不禁就會饒有興趣的想,為什么呢?最終的解讀結果是,這個時期的作品已經開始關注人的心理因素的挖掘,它體現的是人文主義精神的追求。
(二)史料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
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是需要重點培養的能力之一。目前中學生在獲取信息能力方面還比較薄弱。如學生對文字的閱讀能力差(特別是對古文的閱讀理解)、歸納能力、總結提升能力、觀察力不夠,對于關鍵信息缺乏應有的敏感度。而史料教學在培養學生的獲取信息能力方面有著獨特優勢,這就與史料的豐富性與多樣性有關。文字史料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慣,比如精讀、略讀、速讀等;影像史料可以培養學生對圖像、語言、動作等的理解接受能力;圖片史料、實物史料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
(三)史料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使用歷史史料,是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鍛煉和培養。眾所周知,我國歷史源遠流長,歷史文化豐富多彩。所以,在這種多樣性競相迸發的歷史背景下,使用具有不同特點的歷史史料作為歷史的佐證,可以加強歷史的權威感和確定性判定。因此,在歷史教學中,使用歷史史料來加強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訓練是十分必要的。在我國許多俚語中,由于引用方式的多樣化,導致出現了大量的語義訛變,比如“關公戰秦瓊”、“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等,這些語句都有其歷史出處,所以使用這種具有史料背景的訛變語句,能夠有效地鍛煉學生歷史思維的判斷能力,不至于出現常識性的歷史錯誤。
四、史料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謹慎對待史料的選擇
在史料選擇過程中,首先節錄應準確,注重史料的真實性,在實際的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要秉承史學傳統中的“實錄”精神,嚴謹而科學的對待史料。講求史料的真實性,而不能人為的隨意修改。只有對史料謹慎節錄,準確引用,規范呈現,才能更加高效地運用史料,更好地貫徹“尊重歷史,追求真實”的課標理念。其次難度要適宜,對于中學生來說,課外史料的難度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于史料本身的理解,即是能否讀懂史料;另一方面是所給史料與自己已有歷史知識的聯系,即是否能理解史料,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認真把握。
(二)突出學生主體
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教師的教學過程要突出以學生為中心。史料教學也應讓學生重體驗、重參與、重過程。學生的參與度決定了史料教學的真正效果。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對學生進行積極評價和積極引導,讓其從史料學習中找到興趣,并能深入其中,進而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五、結語
總之,教師只有在教學中選擇史料、研究史料、運用史料,帶領學生解讀史料、分析史料,學生的歷史素養才會得到迅速的提升,歷史教學也才會走上更為科學和合理的道路。
參考文獻:
[1]龔恩園.試論中學歷史教學中史料的特點及價值[J].考試周刊,2015,(A2):132-132
[2]王亞軍.高中史料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3]李偉科.21世紀高中歷史教材中的史料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J].歷史教學,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