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洋青
摘要: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對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概述了搞好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和方法,以期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和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策略 研究
一、重視閱讀
閱讀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在日常教學中怎么重視閱讀呢?
第一,要重視課內閱讀。課內閱讀首先是指教科書閱讀。教科書是編者精心選編,大多文質兼美,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潛心閱讀,細心品味,化人為己。
第二,要重視課外閱讀。《課標》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周國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語文教師》一文中指出:“假如我是語文教師,我只讓學生做兩件事,一件是讓學生大量閱讀,養成每天讀書的習慣。另一件是讓學生養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一個讀的習慣,一個寫的習慣,這也是我們學生急需要養成的習慣。
課外閱讀首先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真理!其次要讓學生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好的習慣就是素養,一旦學生養成手不釋卷的習慣,學生的人生就成功了一半。
第三,要重視個性化閱讀。“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閱讀趣味與傾向,我們應鼓勵學生不同的閱讀趣味,不要阻止,不要扼殺,在鼓勵中,在欣賞中,逐步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面,培養多方面的閱讀興趣。尊重和鼓勵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二、重視積累
閱讀是吸收,也是積累。這里的積累是指經典詩文的積累,是指背誦的積累。朱自清先生曾經說過:我寧愿背下一部詩集,而不愿泛泛地閱讀一百部詩集。因為泛泛看過的詩集終究是人家的,而背下的詩集則成為自己的了。我打個比方,看過的文章,就如在飯店看過的美食,僅僅飽眼福而已,而背下的詩文,就如吃下的美食,會變成你精神的營養,滋養你終身。
小學階段應有哪些積累呢?
首先是詩歌的積淀。古人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紅樓夢》里面,香菱進了大觀園,日日纏著寶釵黛玉教她做詩。黛玉便教她把:“王維的五言律詩讀上一百首,把杜甫的七言律詩讀上一百首,再把李白的七言絕句讀上一百首。”香菱日讀夜讀,勤學苦練,終于做出好詩出來了。當然我們現在讀詩不是為了做詩,而是讓學生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妙。同時這也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該有的文化底蘊。
其次是國學經典的積淀。像《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笠翁對韻》《聲律啟蒙》,這樣以短句為主,并且押韻的傳統美文,應該讓學生背誦。背誦也不是死記硬背,要有興趣地背誦,在理解基礎上的背誦。這方面,我們學校已經做出了成效,就拿我們四年級來說,通過一個學期的國學經典教育,學生不但會背上十幾章《中庸》,而且明白了“中庸之道”,把“君子慎獨”“過猶不及”等道理融匯到自己的學習生活當中去了,可謂受益匪淺。
三、重視思考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布萊希特說:“思想是人類最大的樂趣之一。”人因思考而偉大,人因思考而快樂,人因思考而成長。但是,縱觀當下語文課堂,假問題、淺思考、不思考現象,比比皆是。好的課堂,重要的評價標準,就是有效思維的長度,有價值思維的厚度,深度思維的力度。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增加有效思維,深度思考,給學生智力以挑戰呢?
其一,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跳一跳”,就是讓學生要經過思考,經過努力,經過探索,經過碰撞,甚至經過挫折之后才能達到。要避免學生在書上能找到現成答案,更要避免學生不假思索就能脫口而出。例如李白《贈汪倫》一詩,如果問“從哪里看出汪倫對李白的友情深厚?”這就是淺問題,學生不思考就能回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如果問:“為什么汪倫早不送,遲不送,偏偏等到李白坐上船要走時,才趕來相送?”這就是真問題,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學生必須聯系倆人關系,展開豐富的想象,才能做出答案。
其二,不給學生唯一的答案。語文學科不同于數學學科,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果強調統一的標準答案,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禁錮了學生的思想。語文答案不是用“對”“錯”來評價的,而是用“好”與“不好”來衡量的。如果把學生思維打開,讓每位學生都說出與眾不同的答案,那學生的創新思維火花就會熠熠生輝。
四、讀寫結合,重視表達
課前三分鐘演講,小小故事會,讓學生在小組和班級內大聲發表自己的觀點,評選班級發言明星等,都是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有效措施。
書面表達能力更應引起語文教師的重視。培養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途徑很多,方法也很多,而最為有效、廣大一線教師最可操作的方法就是讀寫結合。因為閱讀屬于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有效的閱讀教學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讀寫能力,還能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吸收與理解,掌握語言技巧,更好的吸收知識,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讀寫結合策略的應用將“讀”、“寫”有機融合起來,讓閱讀、寫作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對于學生的發展十分有益。
五、重視語文實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由于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學生大多是從書本上獲取已有的知識,不善于從生活當中去觀察去發現。一說比喻句就是:“草地像一塊綠色的地毯。”一說擬人句就是:“太陽公公笑紅了臉。”“小草向我行禮。”等千遍一律的句式。學生缺乏對大自然的接觸和觀察,缺乏想象與聯想,寫起文章來干巴巴的,讀來味同嚼蠟。這個學期,結合單元作文要求,我組織學生進行了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利用假期給家人或者走向街頭去宣傳普通話。由于是第一次活動,只有幾個學生勇敢地在推廣了,少部分的學生在家里進行了小范圍的推廣活動,大多數學生模仿范文完成任務。通過語文實踐活動,培養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與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團結協作、遇事的變通能力,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了鍛煉,語文素養得到了提高。
參考文獻:
[1]鄭春.淺議亟待強化的語文學習方法[J].小學教學參考,2016(09)
[2]韓英華,張秀娟.小學語文學習方法指導實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