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慧敏
摘要:中國皮影戲自發源以來延續到今天,體現了其強大的生命力。古代皮影戲的產生和發展與宗教、戲曲、民俗文化的作用是分不開的。 隨著時代進步,越來越多的人明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正在深刻地感受著遺產急劇消失的現實,意識到這將會對未來社會文化傳承發展和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產生不可估量的損失,全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保護皮影戲就是保持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是我們共同的職責。
關鍵詞:皮影戲;保護;傳承
一、皮影戲起源概說
中國皮影戲自發源以來,經過朝代更替,世事變遷延續到今天,體現了其強大的生命力。這樣一門膾炙人口的戲曲文藝,關于它的起源眾說紛紜。據近代小說家、史學家干寶在《搜神記》中的記載推測,皮影戲大約產生于漢武帝時期。武帝深愛的李夫人早逝,思念不已,于是命人做法招魂。一個方士由小兒玩鬧的影子想出了一個主意,他將李夫人的剪影放在燭火通明的帷帳前,武帝仿佛看到了心念的人。這雖是方士所為,但對皮影戲的形成有一定的啟發意義。而且在《史記》中亦有皮影戲產生于漢代的記載。
二、皮影戲與其他文化的關系
(一)皮影與宗教文化。
宗教在數千年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李商隱的《賈生》中“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體現出統治者對宗教的重視。宗教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皮影戲融合了造型藝術和戲曲藝術,是一種綜合的藝術形式。它與宗教文化的關系不僅體現在所表現的宗教故事、人物,宣揚的宗教思想以及參與的宗教活動中,而且也體現在它所形成的深刻內涵。道教、佛教是中國古代主要的傳統宗教,宗教活動中的皮影主要任務是宣揚教義。自古以來,寺廟都為皮影戲提供一個舞臺,唐代的僧侶在超度亡魂時就曾使用影人。山西、陜西、甘肅、青海、河南、河北等地,從中國西北到中原再到華北,每逢節日都會上演皮影戲,除了增添節日氣氛以外,民眾也習慣于用皮影戲的形式來祈福。
在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北京的皮影稱為“蒲團影”,相傳觀世音菩薩化身藝人在蒲團上演唱,于是所有皮影藝人都坐在蒲團上,以示嚴肅,所以皮影戲命名為“蒲團影”。皮影的主要任務是講經說法,向民眾宣揚佛經。所演出的宗教故事節目內容大都是以勸善懲惡、宣揚因果報應。到清朝后期,皮影戲宣揚佛教教義的任務才有所改變。現在的皮影戲中仍然遺留著佛教的痕跡,如稱劇本為“寶卷”,稱照明油燈為“海燈”。清代咸豐年間,道教的“天師”為農民“跳神驅邪”,且兼演皮影,由此可見,古代皮影戲的產生和發展與宗教的作用是分不開的。
在影卷的劇目中,宗教故事和神話傳說所占的比重相當大,皮影戲中反映的宗教人物包括佛、菩薩、神仙、鬼神等。比如佛教中的如來佛、彌勒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十八羅漢、四大天王、哪吒、閻王,道教中的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八仙、城隍、土地、灶君、關公、二郎神、龍王,以及民間信仰中的風伯、電母、壽星、喜神、劉海、麻姑等。
在民間信仰中,人與神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三國時的名將關羽,是皮影中出現最多的形象之一。關羽在歷史上被人們當做崇拜的對象,如今也是一樣,關羽的形象由保護神而演變為財神;陰曹地府的惡鬼黑白無常,人們因懼怕他們便“敬鬼神而遠之”。但是在制作皮影時,這些虛擬的形象被塑造成娛樂大眾的"小丑"。
(二)皮影與戲曲文化。
皮影戲通過藝人制作的道具、影人來表現作品內容,這同古代傀儡戲一樣。其他各地的戲曲通過臉譜、唱腔和劇本來展現內容。在中國古代戲劇的發展過程中,皮影戲與各種地方戲曲有著相互影響的關系。
影人的臉譜造型除了受宗教壁畫和雕塑的影響之外,和地方戲曲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皮影戲中的角色也分生、且、凈、丑諸行,不同的譜式和紋樣根據不同角色的身份、年齡、性格來描繪樣式。由于影人受表演形式的影響,只能顯示一面在屏幕上,但正是由于側面描繪的局限,反而帶給它更具特色的美感,具有自身的特點,使形象更概括,更獨特,憑借獨有的形式美深深吸引了觀眾。從民間藝人傳承下來的影人我們可以發現,皮影的臉譜中可以找到許多在戲曲里已經失傳的東西。如果從皮影出發來研究傳統戲曲,會從不同方面發現其深刻價值。
皮影戲經過長久的的發展,已經在全國各地生根發芽,形成了眾多流派,各流派之間在造型、唱腔、劇目及表演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別。并與當地戲曲之間的交流產生了新的地方戲劇種,如唐劇、黃龍戲。
(三)皮影與民俗文化。
民俗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簡單概括為“習俗”。具體表現在社會組織、日常起居、歲時節令、人生禮儀、勞動娛樂和民間信仰等方面,是錯綜復雜的文化現象。皮影戲作為一種民間藝術,與人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皮影戲的內容反映了民間生活的各個方面,它的受眾是廣大的人民群眾,民間是其生存和發展的基石。早年在農村地區,人民群眾物質精神食糧匱乏,皮影戲便如同今天的電影,填補了農民的空閑時光。群眾贊揚它“一口述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
三、未來傳承之路
隨著時代進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也發現遺產急劇消失的現實,意識到這將會對未來社會文化傳承發展和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產生不可估量的損失,全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現代環境下生活的人們已自愿投身于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行列中來。
但是,這個問題的解決并不簡單。如果把非遺當做單純的經濟資源,在保護的名義下過度開發,讓其失去原有的本質;如果不能正確把握社會發展和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無視傳統手工技藝將其視為不具有發展潛力而任其自生自滅,那歷史的積淀文化將在我們手中逐漸零落。
2003年10月17 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指出:“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持續的認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從根本上說,就是保護它的材料。但它的“材料”是虛擬的以知識的形式存在傳承者的頭腦中。這就是說,保護非遺的守護者,讓知識傳承下去。保護非遺不是靜止的,不是困在櫥窗里,印在書本上,留在影像中,而是讓我們可以真切的撫摸到,體會歷史的足跡。
保持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是我們共同的職責。
參考文獻:
[1]童蕓 《皮影》 黃山書社出版 2016年
[2]李綿露《民間皮影》 湖南美術出版社 2000年